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寨机"是"山寨"文化在手机制造业中的体现,出现虽然较晚,但它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是巨大的,它反映了我国近10年来制造业的制造和设计特点。从"山寨机"现象出发,通过与西方品牌手机产品在设计和开发等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中西方当下在设计文化、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浦立昕 《孔子研究》2012,(3):112-116
通过考察《瓦尔登湖》中十条儒家引语,分析其与《瓦尔登湖》主题的联系,同时梳理梭罗研读儒家典籍的过程,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对梭罗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梭罗借鉴和吸收儒家"安贫乐道"的观点,丰富并阐发了自己"自愿清贫"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说明此书要建构的是"自由主义乌托邦的诗性文化"。就诗性特质而言,它将"想象力"作为文化进步的刀刃;就自由主义而言,它将"不要残酷"作为底线,将"人类团结"作为目标;就反讽主义而言,它充分体现着后现代的怀疑精神,能够不断自我调整以克服传统乌托邦的弊端;就乌托邦而言,它可以划归到雅各比所言"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传统"。在"反乌托邦"或"终结乌托邦"的当下语境中,罗蒂的乌托邦设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在把人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们普遍接受并用来指导思想和行为的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排他性和侵略性,儒家思想则追求世界的普遍和谐,这种和谐精神正好可以救治西方文化的弊端,为解决全球化中的各种问题和建设全球伦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无”这个概念,有很多意思。因此,要想从中找出真正的“东方之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这方面,现代禅学家久松真一的论文《“无”的东方性格》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这篇论文中,他使用了“遮诠”和“表诠”并举的方法。“遮诠”是指那些不属于“东方之无”的“无”;表诠则是从正面描述“东方之无”的一系列性格特征,并以此使人们悟出其中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从医学研究侧重点看中西医的差异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100029)李峰导师杨维益从医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医学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以疾病为核心,包括由一定外在病因或特定的内部病变所导致的病理状态,多为局部的、特异性的;一个以人整体为核心,包括...  相似文献   

7.
正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分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座谈会,于2021年5月16日在济南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孔子研究》编委会主任陈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儒家思想与科技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思想与科技关系这个问题提得不确切;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简单、直接的因果逻辑找不到;“儒家思想”与西方“科技”之间,重叠地相隔多重范畴;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个心理态度的问题;科技是手段,儒家不将手段看得高于目的,而是主张目的与手段统一;儒学更不思考如何去发现上帝(如以宗教为目的的科学)或对它质疑(启蒙运动的理性),其功能全部在于怎样实现一个和谐天下,在于阐述这个目的;相对于手段,儒家更重视目的。儒学之功不在最终发现真理,而在认识、追求靠近万物变化内在联系的无终止过程。儒家思想将宇宙看为互系,就是抽象思维。儒家赞同将科学用于社会范畴,用于以民为本的项目,因为民为天。  相似文献   

9.
生物进化体现了生物世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普遍现象,整个进化史可以人类社会出现的界划发为自然状态的进化和人类智慧,意志指导下逐渐展开的人工进化或自由进化,人类的进步必须要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科学必将吸取系统论,理性论和人文精神而成为人类迈向自由地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哲学层面,通过与英法自由主义的比较,马克思指认德国自由主义秉赋"观念论"特质,并揭橥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成因。在实践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崇尚一种"理论实践"形态,并依据"群众-精神"实践主体、"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实践结构、"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实践功能等实践唯物主义逻辑,揭示德国自由主义"理论实践"的抽象性和狭隘性。在政治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德国自由主义"理论实践"的重要指向是对英法自由主义的批判,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所自诩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批驳,马克思揭穿德国自由主义的错位历史观和保守政治观,彰显实践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总是紧握双手的人一般说来意志坚强,一切凭理智办事,绝不感情用事,遇事不慌不乱,冷静沉着,但是待人接物时总有戒备心理,自信、骄傲,常拒人于千里之外。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保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儒家维护等级、宗法制度的礼治观念,影响着建筑的类型和布局。孔庙各殿的布局、形制反映了尊卑有等,妻从夫贵,父从子贵,子从父贵的宗法意识。孔府的官衙与住宅联为一体,内宅外宅的严格区分,反映了族权与政权的合一,以及内外有别,男女有别的封建观念。儒家哲学、伦理学中序、正、和的观念,在孔庙、孔府建筑中表现为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布局;表现为对方整、对称、直线的追求;以及强调中庸、和谐。温良敦厚的美。儒家轻视技术的思想也影响了建筑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哲学和文化的聚焦点 ,往往在一种语言现象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容。本文试从哲学和语源学的角度对《论语》等先秦经典著作中的“取譬”现象作一梳理 ,同时以动词“是”为焦点对西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一研究 ,然后对二者作一番文化学考察。一、“取譬”何谓“取譬” ?《论语·雍也》有言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成现代汉语即 :能够处处以自己作比喻 ,可称得上实践仁德的方法。许慎《说文解字》 :“譬 ,谕也。”故“取譬”就是“以什么作比喻”之意。考《论语》语及“取譬”者另有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联系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病理机制及胃肠保护的地位,追溯中医胃气的概念及中医“保胃气”渊源,提出保胃气是从整体出发制定的急救措施,进一步指出胃气复,脾胃气机升降协调是疾病好转的前提;保胃气有助于恢复胃肠动力、有助于危重病患者的营养支持及药效发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联系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病理机制及胃肠保护的地位,追溯中医胃气的概念及中医"保胃气"渊源,提出保胃气是从整体出发制定的急救措施,进一步指出胃气复,脾胃气机升降协调是疾病好转的前提;保胃气有助于恢复胃肠动力,有助于危重病患者的营养支持及药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从刘禹锡诗看中唐道教的升降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刘禹锡的全部涉道诗后,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并归纳了各类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考证了他关于玄都观的三首诗,尤其详细地考证和辨析了两首描写玄都观桃花的诗,探讨了历代对这些作品的误读及其原因。复用以诗证史的方法补充说明了中唐时期道教升降变迁的情况,反过来也加深了对刘禹锡诗歌创作本来面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哲学史讲的是“中国”的哲学的历史,或“中国的”哲学的历史,不是“哲学在中国”。我们可以写一部《中国数学史》。这个史,实际上是“数学在中国”,或“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因为“数学就是数学”,没有“中国的”数学。但哲学、文学,则不同。确实是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学,或总称曰“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佛教中观派的主要论著之一《百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观派与印度思想史上的其他一些影响较大的派别之间在一系列重要理论上的对立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并就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内部围绕仁与孝的关系出现了"孝本论"与"仁本论"的不同。《孝经》作者从为天下立法的高度,将孝论证为"天之经""地之义"和"民之行",孝跨越父子血缘亲情边界,向陌生人社会无限扩张与蔓延,衍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经大法。在社会政治领域,孝被论证为政治伦理,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观念。然而,建基于"孝本论"的政治理念,有可能使儒家思想成为为"家天下"专制主义辩护的意识形态。孟子"仁本论"的初步建构,可视作对《孝经》"孝本论"的批评与反拨。孟子从心性论的角度证明仁内在于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性。仁是体,孝是用,在"亲亲""仁民"和"爱物"三境界中,孝只是仁本在家庭伦理中的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道德基础和内在精神。随着孟子"仁本论"的建构,标志着"孝本论"被逐渐淡化。汉唐以降,历代大儒皆自觉尊奉"仁本论",并从不同哲学层面加以论证。孟子"仁本论"的建构对于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