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荀子天论思想中的“天人之分”指的是天与人各自的职分、名分,并不含有“天人相分”之义。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是这种自然属性却淹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荀子正是利用了关于天的粗糙表象阐述天的神秘属性的。荀子虽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又对“制”的范围做了很多限制,像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荀子的天道观也没有摆脱天命论的羁绊。他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能引申出“人定胜天”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3.
天人合一与古代诗歌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新进展,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学说中的闪光点,阐述整体性与相互储存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的脉络,以期发扬光大,奉献于世人.行文概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与人相互关系,对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树立和构建整体观念、生态伦理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关系等.从文化价值视角立论,倡导古为今用的人文伦理道德精神,人与自然整体合谐境界.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7.
长江——母亲河,悠悠5000年,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文化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远古走向现代。然而她也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无数的水患灾难,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也是一部与江河洪灾抗争的奋斗史。当1998年惊涛拍岸的万里长江和北域松花江水终于平静下来,当大军云集、人声鼎沸的千里长堤终于平静下来,当我们在为1998抗洪精神感动不已的时候,人们也开始了悲壮之后的沉思。人们在追溯1998年特大洪水的根源,人们在思考为什么区域性洪水愈演愈烈,几乎连年不断?在思索中,人们无不认识到自然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严峻意义。在…  相似文献   

8.
洪海军 《学海》2004,(6):31-34
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发展价值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良性互动,对于防治和解决当今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与生态危机等紧要问题,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天人合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最近看到<科技中国>2004年11月号和12月号刊登了由该刊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的报导和在讨论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其中有好几位专家都讲到"天人合一"问题.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重要理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天人合一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时代,对生态文明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进行合理的阐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关于这个主题的论说甚多,但存在的偏颇也比较明显,其主要表现:一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缺少足够的、具有历史感的把握;二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体现着宇宙生成论、伦理学与人生论的统一。其伦理意义起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既有人文关怀又涵蕴着普遍性与必然性。从尊重生命的人权、维护人权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到坚持人与万物之间的生态平衡观三个层次体现其普世性。这种基于“天民”而自觉的“民胞物与”人伦价值与当今被认同的全球价值观具有基本的共性,可以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13.
从学科本体对心理学做重新审视。在方法论上,把意识和物质等同犯了“范畴错误”; 在科学性上,心理学不该用证实主义而应用证伪主义的标准,且心理学难以成为自然科学意义的科学却有望成为胡塞尔“严格意义的科学”; 在认识论上,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具有“‘主-客-间'双重障碍”。天人合一范式可解决双重障碍,并以直观内省体察普遍性定理。故汲取中国哲学中的观物取象法、虚壹而静原则、中国式内省并结合西方现象学提出天人合一研究范式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4.
刘一明是清代著名道教理论家,他在继承道教天人关系论、天人合一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其理论水平较其前人更高,把道教天人合一论推进了一步.本文从天人同根同源、同一演化次第及天人同素同构等方面分析了刘一明天人合一论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天人合一论的思维模式及实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16.
当西方近代医学对精神疾病做出生理性的解释之后,精神疾病不再同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国,虽然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基础的中医学始终对精神问题给出生理性的解释,但是精神疾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一直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失败.与唯物主义疾病观相伴的对待精神疾病的文化态度在中西历史上显示出截然不同.儒家的道德哲学可以为这种不同提供一种解释.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身体不仅承载着自然规律,也承载着道德含义.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社会文化之中,也反映在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和法律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作《史记》,提出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所说的实际上也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目标。中国文化究天人之际的结果是得出了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则,它是中国人植根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存在方式。以往我们理解这个命题仅局限于哲学形而上学层面,把它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东西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3东方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和”。这个伦理原则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这种伦理原则的最典型的代表人...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各民族对此都有一个自然主义的认识阶段.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主义观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道“与“天道“的合一,即人事和自然的统一.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与“道生一,一生二……“的对“万物生成之理“所做的解释,颇能说明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