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论定罪三段论》(见本刊8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定罪三段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则。其推理形式为:p就是M(罪后定义) S(不)是M 所以,S(不)是P或了 M就是P(定义主、谓项调头) S(不)是M 所以'S(不)是P这种推理形式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2.
道德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对道德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解和规定,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甚至制约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比如围绕道德的主体性问题,道德的规范、约束、调节职能与道德对主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肯定激励职能问题,以及群体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问题等等的争论,其实质都归结于对道德本质的理解问题。这些争论主要反映在下列同志的文章中: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载《光明日报》1986年2月3日;夏伟东:《略论  相似文献   

3.
指称问题是当代语言哲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它规定了语言哲学家对真理问题、意义问题、必然性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所作出的回答。张盾同志在《无须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一文中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然而,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结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张盾同志。  相似文献   

4.
论机遇的本质——兼与杨敏才、李光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说来,对于什么是机遇,作者们是不愿或不屑深入回答的,似乎应该是不言而喻,或者顾名思义就行了。于是,在不同的论著中,对机遇就有不同的解释。有多少种著作就可以读到多少种理解。在这里,我们摘抄几种流行的说法:(1) 在研究某一现象A时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新现象B等,这种在观察和实验中出乎人们意料的新现象,称为机遇(参见《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2) 所谓机遇,就是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在  相似文献   

5.
自从拙文《历史唯物论的逻辑起点》(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8期)发表以来,陆续见到一些研究劳动问题的文章,这启发我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对于在我看来是历史唯物论的逻辑起点的劳动概念,到底应该怎样规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劳动概念同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研究有什么不同?这个方法论问题不搞清楚,就容易生出不少是非来。而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却愈益显出了现实的意义。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包括劳动体制的改革;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也包括劳动管理。对劳动的研究是哲学对当前实践特别是改革实践发挥方法论职能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只是自己的劳动;由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发生着空前的重大变化,这就使对劳动的哲学研究,更显出了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想对劳动概念再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曾经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意义,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甚至出现过“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之类的荒谬说法,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之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理论上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关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  相似文献   

7.
<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10期上,中医研究评估栏目中所刊登的,严健民同志"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和章晓东同志"经络实质的思辨"两篇文章,似乎有些踢开红旗闹革命的味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乃至否定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反复研读,思绪万千,为了现代中医经络的前途和命运,有义务站出来与两位同志再谈经络.  相似文献   

8.
略论道德的本质——兼与肖雪慧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客体向主体的转换。因而,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或许是受一般哲学研究对象重点转移的影响,道德哲学界即伦理学界,也有不少同志对道德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光明日报》今年2月3日刊载的肖雪慧同志关于《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9.
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 ,并不是理性发展的结果。市民社会与个人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存在根本的冲突。为了巩固集体主义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地位 ,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和社会道德领域里大量消极现象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继王锐生同志发表了《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之后,张博树同志也写了《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1期,以下简称张文)的文章,对王文多所论驳。张文认为,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乃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从求生劳动到求利劳动的转化,而这种要求不为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左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道德演化的“二律背反”势所难免,即一方面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私有意识的膨胀。与此同时,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道德进步。这些观点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信息概念的哲学分析——兼与陈忠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信息本质的讨论已经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兴趣。陈忠同志在《信息究竟是什么》一文(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11期)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一种见解。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有一定深度的,然而很遗憾,他的许多基本观点却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认识信息的本质当然需要把握信息运动的全过程,这个任务我们今天还远没有完成。但  相似文献   

12.
深入研究马克思对美的问题的看法,对发展我们的美学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近,蔡仪同志的《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载《美学论丛》第1期)一文,是一篇认真研究马克思怎样论美的文章,在我国美学界这样的文章还是不多的。但是,我在学习研究了这篇文章之后,感到蔡仪同志对马克思的观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全正确的。为了探求真理,我想坦率地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就教于蔡仪同志以及关心这一问题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3.
《延安大学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二期刊载了冯力平同志的《关系判断的分类与命名》(以下简称冯文)。该文指出了现行普通逻辑教科书中有关关系的分类和命名所导致的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逻辑教科书里出现逻辑矛盾,的确值得警觉,而且也十分有必要改正过来,冯文力求做到这一点,但其结果却并不太令人满意,很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怎样看待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的关系?这确系一个大问题。读了王锐生同志的文章《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不无启发之余,又总有些恍然若失的感觉。思忖再三,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一方面就教于王锐生同志,另方面亦供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中西医学思维的异同──兼与常存库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西医学思维的异同──兼与常存库等同志商榷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卫生局(154600)张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煤矿医院(154600)董万金常存库等同志在《直观与抽象》(《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5期。以下简称常文)一文中说:“就其主流而言,中医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收到《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7期,拜读了崔瑞兰同志的《“感觉”需要重新规范吗》和陈长虹、郑文清二同志的《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是不同的》文章后,觉得疑问很多。这些问题也是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在此顺便提出些个人观点来共同探讨,因为这...  相似文献   

17.
陈春花、张毅撰写的《效益原则——人生价值取向的基点》一文发表后,引起理论界一些不同的看法,张建如是其中之一。希望理论工作者能够对人生价值取向问题进一步展开探讨,以求得更贴近真理和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刊载孟庆仁同志的《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动因》一文(以下简称孟文),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因的科学结论是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的“合力”论。但是,孟文在阐述“合力”论时却忽略了恩格斯这一科学结论中所包含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参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构成的总的“合力”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的交互作用,是一些“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其  相似文献   

20.
读了张曙光先生的大作<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思想立足点>[1]很受启发,但对于文中的观点却萌发了一些不同的想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作者与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