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受到严重挑战,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此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如不能切实地分析和解决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那就是最严重的脱离实际。 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科学社会主义结合更紧,建议:1、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历史观的研究,以更为全面,系统、合理的理论形态,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高度统一起来;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纠正以往“只分不合”的趋向,注重马克思主义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交叉研究;3、针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问题,撰写一批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社会主义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社会主义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理论研讨会,于10月22日至24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党校、高校、科研机构和理论宣传部门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15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为主题,回顾我国五十年来发展的历史,从哲学上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发展,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总结五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应用的经验教训,展望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交往以及人类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交往形式做了系统的考察,首次创建了普遍交往理论.马克思的普遍交往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适性,对人类历史具有一般的解释力,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现代化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普遍交往观还蕴含着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内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有重要启示.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的公民社会发展问题,但马克思从“普遍交往”的视角出发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的公民社会,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主导这一进程的伟大民族,堪称“世界历史民族”。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这是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以“世纪”为尺度定位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跨越三个世纪,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主干形态载入史册往往是世界历史民族的权利。一个理论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策源地必须是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必定是世界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必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具有绝对权利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在解码中国样本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共同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向度,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承载影响世界的新使命。中国在全世界举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阶段,担负起推动人类精神成长、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世界历史使命,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之再度青春化、中华民族之再度青春化。  相似文献   

6.
王伟光院长的重要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1879—1882年期间研究笔记札记》深入分析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涵。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回答了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王伟光院长指出:"尽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类概念,在今天一些人看来已不合时宜,但仍是概括当今时代本质的理论抽象,它们并没有所谓‘意识形态终结'。但用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来看,发现时代并没有过逝,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世,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前进于世界历史大道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这一结论从时代的精神状况出发,澄清了是非,明确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理论,其宗旨和归宿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着眼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荣辱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变革作用,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交”,并不是互不相干或可以互相取代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应当说,这是发人深省的。全面而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为此,还需要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矛盾运动的客观趋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所周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但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加以展开。马克思在为《资本论》所写的几大手稿中,对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展开,作了一系列原则论述和预测。可惜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这些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造成对科学社会主义简单化理解、甚至划不清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界限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特别需要结合新的情况来发掘、发挥马克思的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同时,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新特点,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也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供总结和概括的丰富材料。着手做这项工作,必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紧迫课题,例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前景;怎样从世界普遍交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观点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需要怎样的物质技术基础,怎样理解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激烈的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卓有成效地吸取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的现实可能性和有效途径;世界普遍交往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同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实践同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如何从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说、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中理解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统一的高度,结合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在当代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探索,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哲学基础。我们相信,在这个历史关头,本刊开设“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哲学探讨”这个专栏,一定会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仲崇东 《学海》2003,2(1):143-147
面对新世纪的国际形势和重要任务 ,必须对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思考和审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看到资本主义在推动世界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又把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理论把交往实践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础 ,特别强调交往实践的扩大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从而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东方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及未来学研究非常重视的课题。随着21世纪的迫近,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就全球性问题作深入反思,对于面临世纪之交的人们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关于“全球性问题”,如人口过剩、粮食不足、环境污染、能源滥用、原料缺少和核威胁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开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是摆在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根据,可能是适合哲学思考的选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涉及对现实生活提供的新材料的掌握与分析,又会涉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原理的理解、对历史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理解、对社会演进机制的具体把握,对民族范围内的历史进程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程相互关系的认识等一系列历史观问题。人们不能向历史“颁布法则”,也不应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恩格斯指出过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命题的两种不同理解,这对我们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也有启发意义。下面发表的一篇文章和一封致编辑部的信,是差不多同时收到的。它触发了我们开辟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目的想法,或许关心改革的社会现实又关心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会有兴趣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自从本刊去年第10期发表《“社会科学与发展问题”征文启亭》并以此为主题开办专栏以来,引起了理论界的浓厚兴趣。从讨论的情况看,发展问题与哲学历史观的关系,似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篇文章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考察当代生态学的思维成果,并分析批判了所谓“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责难。应该说,这是一种有启发意义的尝试。进一步的研究似乎还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搞现代化建设,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同时,有效地避免西方国家在发展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文明与文化的矛盾等),进而减少或克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阵痛”现象?如何认识发展科学技术与合理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理解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与物、公平与效率、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经济增长与人本身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待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代价”问题(代价的实质、代价与历史进步的关系、代价是否可以避免)?如此等等。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不发达国家搞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这的确是一项史无前例、今无范例的伟大创举,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于:既要吸收、消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又要承担起解决生态、环境、人口和就业等全球性问题的历史使命;既要加速经济增长,又不可能将全球性问题置于尔后再去解决。(问题还在于,当下置之不顾能否保证经济增长的持久?)因此,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从一开始就是由当代社会实践提出来的,其解决,最终也只能借助实践的方式。不言而喻,这类问题的实践意义上的成功解决,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显然,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同时,严肃的理论创造也应尽量避免那种回避问题实质,对现实生活作隔靴搔痒或“起哄”式议论的主观主义、浮躁之风。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完整、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历史观的精神实质,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践,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一定会有较大的进展。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一切蔑视理论思维,主张“哲学无用论”的糊涂观念的有力回答。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这一概念,是对江泽民宗教理论的合理概括,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定位。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一、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民族、宗教问题日益突出的新形势,是“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江泽民对宗教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始终着眼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发展,着眼于国际斗争和冲突的新特点,这为“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形成奠定了时代基础。(一)着眼于国际政治变化发展的大环境来观察和思考宗教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聂资鲁 《学海》2002,(1):205-206
刘林元教授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以下简称“《丰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丰碑》围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主题 ,讴歌了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卓越贡献 ,再现了八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伟大历程 ,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要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这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思路。作者深刻地指出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所总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相似文献   

15.
陆树程 《学海》2001,(4):190-193
马克思主义认为 ,对时代的分析和认识 ,是观察、分析和估量世界形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我们党和国家制订战略和策略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高瞻远瞩 ,纵观世界全局 ,对当代国际形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他说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① 这一科学论断 ,反映了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 ,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以及战争与和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是新时期党和…  相似文献   

16.
开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局面研讨会侧记黎声最近,全国马克思主义学会当代马克思主义筹备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市场经济新体制与开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局面”研讨会。在京的30余名老中青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哲学工作的使命(一)王东(北京大学哲学系)认为,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个根本性的变革,它给哲学工作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当今哲学思维的头等时代课题,是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局面,创造马克思主义现代理论形态,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精神奠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精神脊柱。马克思主义现代理论形态,应当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熔为一炉的理论升华,它要站在世界历史新型期的高度,回答现代三大挑战。构成当代世界历史新型期的本质内容,是五大革命(即以现代科技革命为先导的产业革命,以市场全球化为表征的商业革命,以人民参与制民主为特点的政治革命,以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哲学观念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以走向每个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长远前景的人的革命)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三大挑战,是指以现代科技革命为潮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16年4月25—2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主办,共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40余人,其中外国学者17人。会议主题为“重思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学说”,特别讨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今天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斯蒂格勒与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的关系、从应然和实然的区别谈论社会主义的双重维度、列宁哲学中的社会主义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国家问题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发展问题”是现时代的一大主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研究课题,成为社会科学多维综合的“交汇点”。作为培训党的高中级干部基地的中央党校,对于这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把它纳入教学体系,是理所当然和责无旁贷的。除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课堂上讲授和研讨有关发展问题之外,从1993年秋季以来,由哲学教研部主持开设了“发展理论”系列讲座。 该讲座共有七讲。第一讲,发展理论概观。在阐明研究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介绍国外  相似文献   

19.
辛鸣 《哲学动态》2023,(1):5-12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基本逻辑和基本方法,具有历史事实、理论逻辑、思想方法三重维度。作为历史进程,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列宁主义的产生,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守正创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作为发展逻辑,守正创新体现为马克思主义者既坚持客观历史规律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维护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确定性,又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新理念、新概括、新思想,让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态焕发出蓬勃生命力和旺盛创造力。作为思想精髓,守正创新既塑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态,又奠定了这一理论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两个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实现了深刻变革,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化”为中国本土思想,在回答时代重大问题中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步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把握、提炼当前理论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