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否定句理解中知觉仿真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  王瑞明  莫雷 《心理科学》2007,30(4):791-795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的情境和真实情境在头脑中的具体表征。实验材料包括否定句和图片,根据句子隐含形状与再认图片的匹配关系分为匹配和不匹配两个版本。实验1中句子呈现时间为700ms,结果发现匹配版本中图片再认时间明显短于不匹配版本,证实了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情境的知觉仿真。实验2中句子呈现时间延长到1000ms,结果两个版本图片再认时间没有差异,说明读者已经转为对否定句所表达的真实情境进行仿真。实验支持了知觉符号观并进一痔说明否常甸珈解中知带仿直和知慌符号瀚活是一个动杰的“两步击”的加工讨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进一步探讨言语理解中信息表征的方式.实验1探讨听力理解中的信息表征,学习阶段采用句子理解任务,测验阶段进行图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匹配和不匹配的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学过和未学过的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听力理解中的信息表征是命题符号表征,而非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探讨阅读理解中的信息表征,结果同实验1,说明阅读理解中的信息表征也是命题符号表征,而非知觉符号表征.实验3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都采用句子理解任务,结果发现学过的句子的反应时快于未学过的句子的反应时,学过的句子的正确率高于未学过的句子的正确率,说明前两个实验中没有出现学习效应是因为两个阶段任务类型差异较大造成的.综合3个实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排除策略影响后,言语理解中没有产生知觉符号表征,先前句图匹配范式下的知觉符号表征很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混合设计的句子-图片匹配范式,以含有显性颜色信息和隐性颜色信息的具有高限制性语境的句子为实验材料,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探讨了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颜色信息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表征特点。结果表明:(1)在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句子理解过程中,句子中的隐性颜色信息和显性颜色信息对大脑具有相同的表征作用。(2)在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句子理解过程中,句-图匹配条件下的句子理解速度要快于句-图不匹配条件下的理解速度,即出现匹配易化效应,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即无论在句子理解早期(0ms)还是句子理解晚期(1500ms),被试对句子的理解都属于知觉符号表征,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4.
言语理解中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王穗苹  吴俊 《心理学报》2005,37(2):143-15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言语理解中信息表征的方式。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96名。实验材料按照探测图画中物体的形状跟先前阅读的句子中描述的物体的隐含形状的关系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匹配版本,一类是不匹配版本。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种条件下图画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1中被试读完句子以后马上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中被试的阅读任务难度增大,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命题符号表征。实验3中被试阅读的关键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再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也是命题符号表征。总的实验结果表明言语理解中既存在知觉符号表征,也存在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是信息表征的一种早期状态,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5.
何先友  晏赛君  张大巍 《心理科学》2012,35(6):1282-1288
运用句-配范式以及句子理解与身体反应相互作用的实验范式,探讨 “做某事的是某人”与“某人做某事”两类句式理解过程中主体职业特征与动作表征的激活。结果发现,在“做某事的是某人”句子理解过程中,主体的职业特征和动作表征得到了激活,但在“某人做某事”句子理解过程中,主体职业特征表征和动作表征只有其中一种表征处于匹配状态时,另一种表征才能得到明显的激活。这表明,句子理解过程中,主体职业特征表征得到了激活,而主体职业特征表征与动作执行器表征的同时激活则受到对方匹配情况的影响,知觉符号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基于迁移适当加工理论,采用连续识别任务范式,通过操纵字词和图片的模糊度来考察知觉模糊非流畅的延迟效应。结果发现:(1)模糊不流畅的材料学习判断值更低;(2) 知觉模糊程度对即时的再认成绩没有影响,但在延迟再认测试中流畅性较低的模糊材料成绩更好。该结果表明实验操纵方式所引发的编码过程和记忆测试所需的检索过程性质上相匹配,而且延迟测试时,知觉非流畅可以促进学习,说明该效应存在边界。  相似文献   

7.
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性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和学习-再认范式考察视觉输入的颜色和记忆中的物体颜色知识一致性对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对物体图片进行编码时颜色不一致图片诱发更大N400, 而提取阶段则对颜色一致图片有更多熟悉性加工(实验1); 物体名称能够更快激活典型颜色知识, 对颜色一致名称有更多细节回想(LPC更正) (实验2)。实验结果表明, 颜色一致促进知觉水平的记忆编码, 而阻碍语义水平编码。同时, 颜色一致促进物体图片提取(知觉水平)中的熟悉性和回想过程; 而对物体名称提取(概念水平)的促进作用仅表现在回想上。此外, 颜色与物体名称有着密切联系, 同样影响物体的语义表征, 支持激活-扩散模型理论。本研究从知觉和概念水平上为揭示物体颜色在联结记忆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李菲菲  王权红 《心理科学》2007,30(3):547-551
知觉干扰存效应是指之前更模糊的刺激的呈现对之后同一模糊刺激的识别的抑制。实验-考察了学习和频率、实验二考察了学习和结构方式对汉字知觉干扰存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汉字与图片一样,不存在材料有限现象,在学习和不学习条件下,汉字识别中均存在知觉干扰效应;2.学习以及频率和结构方式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也不显著;3.频率、学习和结构方式对汉字识别的影响显著。这些结果似乎表明当激活超过一定的水平时,和汉字激活水平有关的因素对知觉干扰效应不再起作用。失匹配假说可更好的解释激活水平的作用以及材料有限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行为与脑电实验技术,比较外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词汇记忆编码与再认的影响过程,从而考察语义表征对词汇习得的影响机制。行为结果表明,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条件下被试对词汇学习效果的主观判断无显著差异,但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词汇再认正确率。脑电结果表明,对于词汇编码阶段,相较语言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在编码晚期诱发更正的LPC成分;对于词汇再认阶段,知觉符号表征条件诱发更大N400成分,且脑电时频分析表明该条件下出现更为明显的μ波抑制及θ波功率增强现象。研究结果综合表明,与语言符号表征便捷但非模态化的语义加工相比,知觉符号表征加深了词汇晚期编码的深度,并通过知觉模拟,利用多模态信息提高了词汇的形象化再认,从而推动了再认阶段的语义检索,最终内隐性地提高了词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是概念表征的核心加工过程。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探讨了第二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以及第二语言中的仿真和第一语言中的仿真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第二语言加工中依然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但是第一语言的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优势。实验2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及其变式, 通过2个分实验分别探讨了个体加工概念时空间知觉信息和语义知觉信息对于概念表征过程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 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本研究的发现弥补了知觉符号理论未对第二语言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提出针对性预测的不足, 表明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跨语言稳定性。同时,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不受空间信息和语义信息的调节, 这表明感知运动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通道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感觉通道对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影响。实验1发现, 盲人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同阅读方向一致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按左键反应和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按右键反应时更快, 表明盲人用于隐喻时间的空间信息是知觉性的。实验2比较了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和明眼人遮眼组被试的时间空间隐喻, 发现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明眼人遮眼组被试只在刺激在右侧时呈现才出现动作水平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综合分析表明, 盲人和明眼人可视组被试的反应更为接近, 表明盲人的时间空间隐喻未受听觉信息的影响。盲人通过运动通道获得的空间认知代偿了视觉通道信息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14.
句子完成与时间缓冲对信息整合的启动作用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莫雷  赵冬梅 《心理学报》2003,35(3):323-332
探讨句子完成和时间缓冲因素在阅读过程启动背景信息整合的作用。包括3个实验,被试是华南师范大学198名一年级本科生。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要求被试阅读14篇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的文章,然后对不同条件下目标句阅读时间或探测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1重复Guzman和Klin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单纯的句子完成因素是否能即时启动整合。结果表明,在单纯的句子完成条件下,一致版本和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和探测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说明目标句阅读时已经即时启动了背景信息的整合。实验2探讨Guman和Klin关于缓冲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的研究是否混合了句子完成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当在目标句后面增加连接词时,会产生句子完成的暗示,从而可以即时启动整合,Guzman和Klin关于缓冲可以启动整合的结果是值得商榷的。实验3从Guzman和Klin的研究设计中分离出句子完成因素,探讨单纯的时间缓冲是否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结果表明,单纯的缓冲不能即时启动整合。研究的结果初步证明,句子完成是启动信息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单纯的时间缓冲不能起到这种即时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宜琪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2):216-226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空间隐喻和形状变化对物体内隐时间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1通过对隐含时间关系的词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 形状变化物体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存在着对应关系, 断裂式变化(形状变化大)的物体比渐进式变化(形状变化小)的物体激发了更加明显的时间变化感, 但物体形状变化类型并未明显地影响对词对语义相关判断的速度和准确性。实验2通过对隐含时间关系的物体图片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 物体形状变化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亦存在着对应关系, 而且物体形状变化类型影响对物体图片对语义相关判断的速度和准确性, 被试对渐进式变化物体的语义相关判断显著快于对断裂式变化物体的语义相关判断, 错误率亦低。整个研究表明, 在物体形状变化内隐时间概念的表征中, 既存在着抽象的符号表征, 又存在着具体的形状知觉表征。研究结果支持概念双加工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explored the resolution of activat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text comprehension.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read passages that contained an elaboration section that was either consistent or qualified (inconsistent but then correct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respect to the subsequently presented target sentence (see O'Brien et al., 1998). However, the experiment used two target sentences, and several filler sentences were insert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target sent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ding times for the first target sentence in the qualified elaboration ver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consistent elaboration version. These were consistent with O'Brien's study, and further indicated that the basic process captured by the memory-based view appears to generalize to the Chinese reader better than does the here-and-now view. More important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ding times for the second target sentence in the qualified elaboration version were as long as those in the consistent elaboration version. These further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a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not only maintained the coherence of the text, but also allowed for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be updated, resulting in a unified information set. When the information was reactivated during ongoing reading, it would be in the form of unified information. In Experiment 2, the first target sentence in each passage from Experiment 1 was converted to a filler sentence, and the second target sentence became the target sentence.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2 showed that the reading times for the target sentence in the qualified elaboration ver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for the consistent elaboration version. These indicated that the delay between the target sentences and the elaboration section wa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lack of differences in Experiment 1, and confirmed the conclusion of Experiment 1.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examined whether pigeons can sum symbol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temporal consequences in a touch screen apparatus. Pigeons were trained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wo visual symbol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0, 1, 2, 3, 4, or 5 s either of delay to 4 s of hopper access (delay group) or duration of hopper access (reward group). In Experiment 1, the pigeons in both groups learned to select the symbol associated with the more favorable outcome, and they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this discrimination to novel symbol pairs. However, when tested with 2 pairs of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ummed durations, they responded on the basis of a simple response rule rather than the sum of the symbol pair. In Experiment 2, the reward group was presented with four symbols at once and was allowed to successively choose one symbol at a time. All pigeons chose the symbols in order from largest to smallest. This indicates that pigeons formed an ordered representation of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even though they did not sum the symbol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