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该研究在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纵向研究与多轮横向研究考察原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因子及题目与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修订出了3维度12因子共36道题的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包括元认知、目的性和开放性3因子的认知品质分量表,自信性、自控性和乐观性3因子的个性品质分量表,以及职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和生理适应6因子的适应性(能力)分量表。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为0.939,其它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等结果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是针对预初(小学6年级)到高三7个年级的学生,有效样本3595名(男1728名,女1867名)。通过量表的编制、初测、修改和再测,确定了量表的4个维度:内容特质、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并获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0.97,相容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达到0.65和0.68左右,均比较理想。通过量表编制发现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在总体上存在性别差异,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中学生的社会适应会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但不同步增加。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也是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部分,并与个体的学习压力以及经历的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郝振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07,30(5):1199-1201,1207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采用量表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性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该研究结果上,深入分析了高自尊和内控归因这两种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和人际适应性问卷,对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相比于城镇生源,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显著更低;(2)大一年级的人际适应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大四的人际适应性水平显著最高;(3)心理弹性、认知重评与人际适应性三者...  相似文献   

5.
贾文华 《心理科学》2012,35(1):142-147
目的: 考察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适应性量表对3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适应性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年级和安置方式差异而性别差异不显著。(2)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其心理适应性;应对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心理适应性中的个别因子,还可以通过人格特征间接的对心理适应性产生影响。结论: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其心理适应性;应对方式主要通过人格特征间接的影响其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445名企业员工和MBA学员为调查对象,考察了本土心理资本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1)本土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的预测作用较强;而人际型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的预测作用较强。(2)本土心理资本对适应性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主要影响了压力与应急管理、创新问题解决、岗位持续学习等维度,而人际型心理资本则主要影响了人际与文化适应和岗位持续学习等维度。(3)适应性绩效在事务型和人际型心理资本与周边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任务绩效间也起部分中介作用。(4)在控制事务型心理资本的前提下,人际型心理资本对适应性绩效和周边绩效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显示人际型心理资本的构念具备实证效度。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家楣  陈宁  胡霞  丁志刚 《心理科学》2008,31(6):1291-1295
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更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为了了解处于社会迅速转型时期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地区青少年心理适应的状况,在全国调查的背景下,通过对上海地区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1515名青少年的调查和对仝国数据的比较发现:(1)上海市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性总体水平略低于全国;(2)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初二年级的心理适应性最差;(3)适应性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女生在生理适应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人际适应方面显著高于女生;(4)学校性质、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等因素与青少年心理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罗雪峰  沐守宽 《心理科学》2017,40(4):878-884
本研究采用感恩量表GQ-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以及心理幸福感量表,测查了583名高中生,考察了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在感恩与心理幸福感之间是否起着链式中介的作用。结果表明:(1)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在感恩和心理幸福感中起着链式中介的作用;(2)在感恩—领悟社会支持—基本心理需要—心理幸福感这一链式中介模型中,除了领悟社会支持到心理幸福感这条路径的系数不显著以外,其余的路径系数均显著。此外,本研究不支持心理幸福感量表的原维度构念。以往研究对该量表构念的结论不一,存在争议,建议对该量表进行全面修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能力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社会适应性因素量表、社交自卑感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84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采用中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多样本恒等性检验等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人际关系能力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2)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社交自卑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重视人际关系能力这种基本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到社会适应性在这种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了832名中学生,采用问卷的方法探讨了人格、认知风格及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学生人格在不同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状况不同。(2)年龄是中学生认知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3)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总体发展具有年级差异而不具有性别差异。(4)中学生人格可以直接与影响社会适应性,认知风格可以影响社会适应性的部分因子,人格中部分因素可以通过认知风格对社会适应性的部分因子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3个省(市)共10190名初一至高三年级的中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1)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2)相比于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3)亲子关系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①是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单独中介作用;②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亲子关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心理机制,同时能帮助教育工作者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等量性研究方法 ,结合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等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 ,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进行了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 ,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包含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 ,具体化为 1 8个因素成分。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学生心理素质表现出性别、年级的特点 ,从年级发展趋势来看 ,呈现高二 >初二 >初一 >高一 >高三 >初三的年级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辛自强  张梅 《心理学报》2009,41(1):69-78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真的在逐渐下降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方法,选取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分析了111925名中学生在该量表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SCL–90的7个因子均值与年代正相关显著(0.22~0.35),7个因子均值的增加量为0.09~0.22(效果量d为0.06~0.35),这说明1992至2005年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即中学生健康水平缓慢下降。(2)SCL–90的7个因子的标准差与年代间正相关显著(0.19~0.38),这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再像以前那样趋同,而是逐年变得更为分化。(3)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这说明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7,自引:0,他引:177  
胡胜利 《心理学报》1994,27(2):153-160
采用SCL-90量表评定了500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忧郁等症状;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及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生活事件;高中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野  卢笳 《心理科学》2012,35(2):391-395
摘 要 采用问卷法调查586名初中生,探讨其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水平及发展背景系统的互动关系模式。研究发现初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现最为突出,女生更善于处理人际问题。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该能力有助于积极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受家庭教养背景系统的直接影响,并作用于学校人际背景系统,两大系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ports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self-appraisals about their psychological dispositions whilst at school. Increasing interest has turned to factors such as resilience, wellbeing, flourishing,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which in turn are predic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factors such as emotional stability, achieving personal goals, social fulfil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Such psychological dispositions are develop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systems such as schools. Although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have collaborated with school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dispositions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similar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is in its infancy. This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for studies that seek students’ own perspectives. We administered a questionnaire about resilience, flourishing, wellbeing, self-concept, school satisfaction, 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 at school to 2756 students in Years 5–9 in mainland China. As expected with a non-clinical population, most students reported positively across the various scales. However, dividing the sample into subgroups enabled the creation of stratified visual profiles tha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such as gender, age, and mental health.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bgroup analys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areas of concer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which in turn may inform differentiated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support students to flourish.  相似文献   

17.
学校组织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初中组织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结果表明,学校组织健康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十分显著,学校组织越健康,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置身于健康学校组织里和不健康学校组织里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学校组织健康因子与学生心理健康因子有较好的回归关系,特别是校长倡导、关心体贴和校长影响力这三个组织健康因子与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回归显著。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mensions of anxiety, age, gender,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students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 (SLD). The 177 students with SLD completed measures of anxiety and school adjustment. The results of a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ge and gender together were not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attitude to school, and that after the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had been removed students with more physiological and social anxiety, but less worry tended to have poorer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A seco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younger students reported more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teachers, and after controlling for age and gender, students with more social anxiety reported more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teachers.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ersonne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情绪智力对初中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及人际素质与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对466名初中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1)情绪智力、人际素质、逆境信念和心理适应间存在同时性和继时性正相关;(2)情绪智力正向预测初中生心理适应;(3)人际素质、逆境信念在情绪智力与初中生心理适应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在延时条件下,情绪智力能够依次通过人际素质、逆境信念来进一步影响初中生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亟需关注, 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究, 但结果并不一致。为明确近10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对检索后获得的252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 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 (2.9%)。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出版年代、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年级和区域影响。未来应着力编制标准化测评工具、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并对高年级、欠发达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