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是当今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言人。他的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他试图从知识论这样最基本的问题出发,为社会批判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争一块“地盘”,换句话说,他企图建立社会批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与人类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中,哈贝马斯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了的理论普遍化——通过把他们的“揭露”(unmasking)方案置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中。近些年来,哈贝马斯经常批评的一种当代法国思想,却是从怀疑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怀疑怀疑者、怀疑“揭露”开始的。例如,利奥塔(Lyotard)说,他将  相似文献   

3.
批判与反思──哈贝马斯的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哈贝马斯,一般都是首先介绍他的认识论,接着不是捎带就是略微提及,或者干脆忽略其方法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原因很简单,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融为一体的。他最初崭露头角,靠的就是其方法论。正是因为他建立起了一套以批判和反思为核心的完整的方法论,他才能成功地论述其具有人类学倾向的认识论,从而为他的交往理性和文化现代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批判理论对抗批判理性论哈贝马斯的方法论,首要一点是“批判”。根据目前所见到的有关哈贝马斯的研究资料,大多对把这种批判方法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姆的传统理论…  相似文献   

4.
承认与蔑视——霍耐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诊断和批判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方面,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缺乏现实性和社会性,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和解释西方社会一些新运动的产生及其承认问题的实践需求,因而日趋走向保守和无力。面对这个困境,哈贝马斯的后继者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Honneth)重新回到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为承认而斗争”的社会道德冲突模式,力图实现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1929——)是法兰克福学派第2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评价西方学者一般高度评价哈贝马斯及其理论体系。《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的编者R·A·戈尔曼认为,哈贝马斯在有关方法论、哲学、政治学等重大问题的许多争论中,均是个核心人物,他制订了一种把语言哲学与社会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交往能力理论,发展了行为和社会进化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奠定了规范的哲学基础。”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兰认为,哈贝马斯象他的前辈一样,不仅讨论方法论问题和作为  相似文献   

6.
林丹青  曾雪媚 《学海》2002,(6):98-100
普遍语用学在哈贝马斯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 ,是我们深入把握哈贝马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入口。可以说 ,普遍语用学的研究是交往行动理论研究的一个缩影。不理解普遍语用学就不能理解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与交往行动理论的研究一样 ,哈贝马斯也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普遍语用学的基本构想的。首先 ,哈贝马斯在对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语言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批判中把自己的语用学和其他各种不同的语言学和语用学区分开来 ,从而显示出他自己的语用学的特殊性。在哈贝马斯看来…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与人类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中,哈贝马斯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了的理论普遍化--通过把他们的"揭露"(unmasking)方案置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中.近些年来,哈贝马斯经常批评的一种当代法国思想,却是从怀疑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怀疑怀疑者、怀疑"揭露"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韦尔默是批判理论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沿续了哈贝马斯理论的交往转向。但是,相对于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否定立场,韦尔默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结果,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内在批判和彻底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不是简单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织的辩证关系。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韦尔默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辩证法的重建逻辑,探讨韦尔默思想与哈贝马斯思想之间的内在批判,这种内在批判关系可以通过意义和真理、民主与政治关系的重新理解来展开。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2004)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神学等,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哈贝马斯虽然涉猎广泛,但他主要提出的是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神学思想,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哲学界和宗教学界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哈贝马斯整个哲学的主流旨趣上看,哈贝马斯不仅不把宗教神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他本人也没有写过一部真正的宗教神学方面的著作。即使哈贝…  相似文献   

10.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尔库塞(Marcuse)、弗洛姆(Fromm)、哈贝马斯(Habermas)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从这三位理论家的著述中,可以窥见“社会批判理论”的演进与变化过程,同时,这些观点也基本上反映出西方思想理论界部分知识分子不满资本主义现状而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进行哲学和社会学思考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北京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撰文认为当今美国社会伦理学,除了以罗尔斯为领袖的新自由主义依旧强劲之外,与之相对应的共同体主义也蔚然成势,而缘于德国当代哲学巨擎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也已经在...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建基于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反思与批判之上。他将"理解"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奠基性概念,展现了交往理性的生存论向度。而对于实践哲学、语言哲学和解释学的反思与借鉴,能够阐明交往行为理论的生存解释学之维。  相似文献   

13.
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继分析马克思主义之后又一个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舍曼(Howard sherman)是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重建马克思主义》一书是对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总结和系统化。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苏东解体后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现实性,在批判前苏联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反对西方正统社会科学的理论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新批判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维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维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15.
面对复杂的社会境遇,哈贝马斯显明了重建与捍卫现代性的伦理意趣,并通过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重塑、现代性的伦理辩护及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伦理考量,来对其伦理之思的基本旨趣加以结构性显扬。在重构道德话语的过程中,哈贝马斯彰显了其伦理之思的义务论、认知主义、形式主义和普遍主义等哲学特质,从而有效抗撷了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及相对主义的挑战与诘难。基于多元的社会语境,哈贝马斯在恢复道德社会整合功能的意旨中,实现了道德命题理解维度从"语义"到"语用"、伦理致思方式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转换。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与行为科学对历史与社会科学显示出日益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哈贝马斯从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出发,认为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扭曲,需要努力澄清理解这些科学的核心要义及辩护的重要性。因此他通过分析知识与人类旨趣之间的关联,试图重构现代实证主义的史前史,并形成五个基本观点,即先验主体的成就在人类这一物种的自然历史中就有其基础;知识起着工具性作用,并超越单纯的自我保护;知识一构成性旨趣在工作、语言、权力中充当着媒介;自我反思之权力中知识与旨趣合二为一;知识与旨趣的统一体在辩证法中证明其自身,这个辩证法带有被抑制对话的历史痕迹,并重构已经被抑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对于哈贝马斯的学术定位,历来有所争议。由于他对西方传统自由主义思想的偏离,使得他时而被归入社群主义者或共和主义者的行列,他后期的一些著作又被认为是对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综合或者超越。我们首先从哈贝马斯早期著作入手,通过他对两种公共领域意识形态发展线索的区分,以及社群主义者与当代自由主义者的争论,揭示哈贝马斯学术思想的自由主义出发点;其次论述三位自由主义者理论的缺陷以及哈贝马斯的相应对策,探讨他对自由主义自身理论修正的思想脉络;最后在哈贝马斯前后思想发展的基础上,探寻他对自己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补充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对历史辩证法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实证,进而发现了两者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他通过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来揭示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和揭示社会存在历史规定性的双重旨趣。在20世纪的历史研究方法中,谱系学方法侧重批判性地实证,现象学方法注重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这两种方法都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旨趣。但是只有将两者深入到社会存在历史性的维度,才能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科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科学技术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因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马克思则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认为,团结指的是主体之间在交往共同体中互相尊重,彼此负责并包容他者的关系,它以正义为基础并以普遍语用学和主体间性为前提;霍耐特认为,团结是个体对共同体做出的贡献和成就得到认可和重视,而对共同体产生的休戚与共的忠诚感,它是主体间性基础上的承认的第三种模式.通过对二者团结观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与哈贝马斯语言理论相比,霍耐特承认理论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