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近代科学思想上的起源进行梳理之后,认为近代科学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思想。中世纪时期大学和世俗学校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受教育者,为科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历史上的基督教,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并没有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多少在思想上有益的贡献。所谓基督教为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有秩序的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等思想基础的说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代科学思想上的起源进行梳理之后,认为近代科学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思想。中世纪时期大学和世俗学校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受教育者,为科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历史上的基督教,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并没有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多少在思想上有益的贡献。所谓基督教为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有秩序的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等思想基础的说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事业,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被视为“骑在炮弹上”传播福音。近代中国是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传教士们推动的文教事业,以文化征服为主要目的,遭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抵制。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是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批判。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基督教徒走上了“爱教必定爱国”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4.
由罗冠宗、曹圣洁、沈承恩、徐如雷、王毓华、陈忠等几位基督教著名人士撰写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史实述评》一书是近年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一部力作,也代表了中国广大基督教徒对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关系认识的一个新水平。 (一)该书从多方面介绍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关系。罗冠宗先生虽自谦该书不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但全书实际上涉及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大量的具体事例说明了西方列强利用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信息借助新型传播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持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常常片面夸大基督教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刻意美化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曲意抬高某些传教士的历史地位,碎片化评价某些在华传教士的道德情操,使当代大学生对近代在华基督教产生误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选取近代在华基督教为切入点,联系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在全球史观和鸦片战争前后在华基督教比较视角下,多维度地阐释近代在华基督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信息借助新型传播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持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常常片面夸大基督教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刻意美化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曲意抬高某些传教士的历史地位,碎片化评价某些在华传教士的道德情操,使当代大学生对近代在华基督教产生误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选取近代在华基督教为切入点,联系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在全球史观和鸦片战争前后在华基督教比较视角下,多维度地阐释近代在华基督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正>西方基督教一直在不断努力探寻着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最恰当的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基督教传播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文字的传播了。通过发放出版物,基督教不但布道了基督信仰,同时也传播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对我国民众的社会生活、文化变迁和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则是不争的事实。陈建明教授新著《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①以近代基督教(新教)在中国华西地区的文字  相似文献   

8.
当代基督教与科学关系的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对立,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自从近代自然科学从基督教神学的体系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以来,一直伴随着同基督教神学的冲突和斗争。基督教神学对科学进行了残酷的压制和摧残,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也理所当然地把基督教神学视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自洋务运动起,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新式学校陆续成立。面对传教士的基督教宣传,晚清政府以儒学为圣教,明令禁止教员在公立学校教授基督教。禁令虽没有遏制住传教士在公立学校传教,但传教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不信基督教。清政府对教育主权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督教在公立学校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与近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根本上,基督教不是科学的反对性力量,而是近、现代科学的诱发性和促进性力量。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基督教与近、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予以澄清一、基督教和科学关系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混合阶段、分化阶段、对立阶段、各自独立发展又相得益彰的阶段;二、基督教是近代科学得以产生的最基本的促发要素;三、宗教与科学属于人类生活和文化的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会构成根本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命题,主要是针对西方来华传教势力兴办的基督教大学。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世俗化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社会变革运动的冲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现代教育法规,国立大学的竞争,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动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的世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命题,主要是针对西方来华传教势力兴办的基督教大学。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世俗化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社会变革运动的冲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基督教教会大学的办学宗旨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现代教育法规,国立大学的竞争,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动了中国基督教大学的世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王懿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90-91
近代基督教美术作品以连环画、宣传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和工具来表现基督教主题,使用通俗的文字、诙谐的画面深入浅出地将基督教思想呈现出来,体现了当时基督教美术的中国化尝试。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学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进展,一些新的宗教和伦理问题被提了出来。大众目前普遍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家中很多人信仰宗教?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因素产生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懿 《中国宗教》2023,(7):90-91
近代基督教美术作品以连环画、宣传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和工具来表现基督教主题,使用通俗的文字、诙谐的画面深入浅出地将基督教思想呈现出来,体现了当时基督教美术的中国化尝试。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佛教面临内外困境亟待革新,20世纪早期传教士对待佛教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在此背景下,佛教与基督教在民国初期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对话。其中,太虚大师既从佛教本位出发对基督教神学教义进行了批判,也在佛教革新过程中发挥大乘佛教善巧方便的智慧对基督教现代性组织、传教方式等进行了借鉴。近代的新教期刊《教务杂志》中对太虚大师的基督教神学观及其对基督教现代方式的借鉴也有所反映,同时对太虚大师的改革与现代佛教的兴起多有涉及。太虚大师吸收借鉴基督教现代化经验对中国佛教所进行的革新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书写了人间佛教的序章。  相似文献   

17.
张践 《孔子研究》2020,(3):52-60
欧美国家在近代反封建的斗争中产生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对于促进资本主义革命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不过这些价值的产生都离不开基督教信仰的大背景,上帝既赋予了人民权利、自由、平等,又对人们提出了责任、角色、义务的要求,从而很好地配合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社会制度。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入上述西方观念的时候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方式,却无法引入普遍的基督教信仰,从而导致当代社会的价值混乱。因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离不开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刘大鹏、席胜魔的个案分析,探讨了近代山西传统文人对基督教的反应。由于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各种原因,刘大鹏坚决拒绝和排斥基督教;席胜魔则接受基督教,并积极传教布道,对基督教在近代山西的传播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先生认为1620年后中国知识阶层全部转向仇视基督教,这一论点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疗传教活动(1939-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杰 《宗教学研究》2012,(2):183-188
教会人士认为,传教事业与医疗事业并行不悖,互为依存。基督教在华医疗传教事业于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迁过程,并对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基督教医疗传教习惯的影响,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边疆服务活动中,将医疗卫生当作在边民中传教的重要手段,并在服务边民的事工中加以广泛应用。医疗传教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与近代北京的关系约始于19世纪中期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进京,传入北京的基督教亲历了历史变迁并且在其中异常活跃。近代北京基督教史既反映了基督教在近代北京发展历程的曲折,又展现了基督教与近代北京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还揭示出近代北京基督教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引起教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