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作为一种伦理要求,是"后黑格尔"时代独特的道德哲学景象。民主政治的社会制度、差异化的权利诉求、多元的文化价值,这些显见的民主经验作为哲学思考的前提,要求在现代世界秩序重建中得以体现。黑格尔指出自由主义权利的实现只有在普遍性的伦理生活才是现实的,但在美国民主的历史现实基础上,一种"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得以历史确立。在政治世界的生存论基础被揭示的前提下,一方面民主伦理成为现代人生存本真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公民德性的判断力与责任成为民主伦理的实践性要求。归根结底,在现代社会中,重构现代生活的民主伦理对社会多元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构成了内在的规范性要求,从而化形式为实质,成为共同体生活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美国社会伦理学,除了以罗尔斯为领袖的新自由主义依旧强劲之外,与之相对立的共同体主义也蔚然成势,而缘于德国当代哲学巨擘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也在美国哲学和伦理学界渐入佳境、日见壮大。可以说,新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三派已经构成当今美国伦理学界三足鼎立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内圣外王应用于皇权时代的家族社会,在民权取代皇权,家族日益消亡的情况下,应以核心家庭伦理和规则伦理取代家族伦理,并建立不干涉政治的新儒教,此为儒家新内圣。新外王的民主政治以仁爱共识为基础,首先是天下主义;其次是平等自由主义。内圣外王依据人的不同能力,政治哲学依据人的理性能力,内圣之学依据人对德性天道的信仰。儒家内圣外王的新连接应该回到儒家的源头活水处,合孟荀,折衷于孔子,其思想结构就是:仁爱、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4.
靳继东 《伦理学研究》2007,(4):82-86,96
任何完整的政治理论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结构,为其现实政治主张、制度结构、政策机制的提供伦理支持,并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发展而变换其内涵。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分为启蒙时期、功利主义、现代自由主义等重要阶段,自然权利、功利原则和社会公正分别是其不同时代的核心价值要求。阐释和分析自由主义的伦理内涵变换及其理论和现实困境,为了解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变换及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权利优先于善"是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观的价值立场.自由主义者都从个人自由及其权利出发来考量国家权力的来源和性质,规范"国家道德中立"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以个人自由为政治伦理的思维原点,导致自由主义理论上的悖论和道德上的虚无化,造成自由主义内部的严重分歧并遭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多维批判.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需要重新分析和审视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伦理赋予"宗教"、"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西方历史与语境下的含义,并成为这一含义的理论基础。而在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解释不再无懈可击。本文意在区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与此前时代,自不同的维度理解既有概念,视"宗教信仰自由"为一个探寻的概念,丰富与发展"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以增强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政治伦理论域中,尽管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正义论辩激烈且影响广泛,但在差异政治的主将艾里斯·杨看来,仍不足以应对现代社会多样性的支配与压迫的非正义境况,无论是自由主义的中立性理想还是社群主义的共同体理想都不同程度地培育了对差异的否认,并进而造成了对某些群体和个体的非正义,因而,为削弱"自我发展和自我决定的制度化限制",杨以结构性社群和间接关系为根基尝试性发展了一种差异政治的正义构想.在明同别异的前提下开展差异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多边互动,既为彼此取益,更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8.
市场机制作为社会组织生产活动的高效工具,"嵌含"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中,承载着平等化、自由化的道德作用和社会政治意义。然而,资本逻辑所驱动的自由主义市场机制导致了市场价值对社会价值的排挤以及对公共美德的"腐蚀"。对于推动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必然需要从中国社会自身独特的伦理传统中演进出与之相适应的、并相互支撑的伦理价值,从而为市场边界向公共领域和良好生活的扩张设置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9.
第五届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以"社会公平正义与伦理"为主题,就"中、西伦理思想中的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与环境伦理"、"社会公平正义与政治伦理"、"社会公平正义与企业伦理"及中西方传统伦理、生命伦理、家庭伦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4)
在恐惧文化四处弥漫的时代中,玛莎·努斯鲍姆基于西方古代思想资源对恐惧做了当代意义上的再诠释。尽管她认为恐惧是一种人与动物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并在特定意义上有益于人的生存与安全,但在复杂的当代生活中,恐惧并非可靠的情感向导,也不是一种在伦理与政治上有利于社会正义的情感,因为恐惧具有极大的自恋性与排他性,并暗示了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在当代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孕育、制造及传播愤怒、嫉妒以及厌恶等一系列负面情感,制造社会裂痕,损害公共生活。努斯鲍姆对于恐惧的讨论,实质上基于当代社会的新环境对朱迪斯·史珂拉的"恐惧的自由主义"做出了回应,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