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近代犹太哈西德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状况进行历史性的考察,认为该运动之产生是东欧犹太社区对其生存境况恶化而做出的反应,其发展一方面与整个东欧犹太社区所面临问题的共性有关,亦与该运动独特的内部结构与发展方式有关;本文还分析了该运动独特的宗教主张,分析其在犹太教神秘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及宗教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现代性日益发展的今天,哈西德运动的存在本身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应当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2.
韦州哈乙寺组织经历了兴起、废除、重构三个阶段,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组织聚礼、会礼、殡礼、念尼卡哈、决定封开斋时间、解释教法、代表穆斯林整体进行利益表达、与国家权力展开互动等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教派的稳定性,提高民间的组织化程度。这种组织是在国家权力制约之下民间对宗教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政府权力不便参与部分的补充。哈乙寺组织的特点与不同民族的传统及社区史相关。在城镇化进程中,这一组织也面临着分离的隐忧。  相似文献   

3.
跨境民族由于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等因素,活态流传着许多共享的文化遗产,成为族群文化传承的纽带,民间信仰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中越边境的跨境民族京族,其民间信仰节日哈节传承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现断层。京族人在恢复哈节的过程中,通过对越南哈节的学习、对现代文化因素的吸纳,以及自发植入国家权力符号与爱国意识,实现了哈节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元代答失蛮的地位及回回哈的司、回回掌教哈的所的设置与职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并以此说明元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深入传播.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5,(6):179-184
柏林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启蒙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启了犹太思想和社会转型的先河,在犹太史和欧洲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早期,犹太人与非犹太社会交往增多、拉比犹太教在犹太社团的衰落、犹太新知识阶层的出现和柏林犹太社团的特殊性,为该运动在德意志的兴起创造了内部条件。哈斯卡拉运动,作为犹太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运动,很大层度上是欧洲社会变革的延续和缩影,因而成为欧洲历史的一部分。主流社会的变革为柏林哈斯卡拉运动兴起创造的外部条件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阿里·哈马达尼(‘AlīHamadānī,1314—1385)是波斯早期的苏非主义思想家,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发源于库布拉维道统(Kubrāviya)体系,不仅对印巴次大陆、中亚、土耳其等地穆斯林颇有影响,也对我国伊斯兰教产生一定影响。法国学者亨利·科宾(Henry Corbin)①和印度学者艾特哈尔(Athar Abbas Rizvi)②对其已有一定研究,但国内尚未对此展开研究。为此,笔者依据收集的资料,试图对哈马达尼的生平、思想及其社会影响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当时来华的整个西方耶稣会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自成体系,与葡系耶稣会士分庭抗礼并最终取代其地位;还因为他们深入到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之中,行动活跃、策略灵活,对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法国耶稣会士的这一重要作用,但由于资料的局限,对大部分法国传教士还缺少探讨,对于法国传教士的来华过程尤其缺少专门性的研究。鉴于这一情况,作者利用在国外所接触到的某些中外文材料写成此文,专门就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的来华过程作一专门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愅)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愅)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前发生的"哈富论战"在法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但也留下了许多至今未解的疑难,"告密者案件"就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从哈特与富勒对"告密者案件"的不同见解切入,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立场,并通过探讨引起他们争议的拉德布鲁赫的理论,尝试揭示其在理论与史实两方面的真相,进而剖析这一焦点案件背后隐含的理论意义,以此对论战各方在相关问题上的思路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0.
马丹静 《学海》2012,(3):195-199
哈西德运动是近代犹太教历史上最突出最持久的宗教运动。它兴起于18世纪中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席卷东欧大地,将半数以上的东欧犹太人囊括到自己的阵营里。该运动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不仅因为它空前绝后的传播速度,还因为它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主要从传播方式、领袖魅力和人文关怀等几个方面探讨这一运动在东欧兴盛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鸿 《天风》2017,(1):20-22
正《序听迷诗所经》~1是敦煌出土的唐代景教重要文献,一般学者认为它是唐代景教文献中译成汉文最早的经卷,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出自那位"翻经书殿"的首位来华景教名僧阿罗本之手。1923年,日本人高楠顺次郎(Takakuso,1866-1945)从一位中国人手里买到了它,经羽田亨(1882-1955)、佐伯好郎(1871-1965)的推动,一度在日本形成对景教文献研究的热潮。国内较早研究《序听迷诗所经》的是辅仁大学校长陈垣  相似文献   

12.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暨基督教研究中心协办的“基督宗教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8月13日至15日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近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与会代表主要就基督宗教来华之本土化、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教会教育和基督宗教来华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及当代中国基督教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发言热烈,争论激烈,畅所欲言,会议始终充满着自由活泼的气氛。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1)这是全国首次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学者的聚会,尤其…  相似文献   

13.
C.S.路易斯的重要概念“悦慕”(Joy),意为指向超验的自然渴望,是理解其宗教学思想的关键。这是因为悦慕涉及“真”与“因”两重宗教学论域。对“真”论领域的涉及在于:以悦慕为核心的渴望证明,其演绎、归纳和溯因式的论证构建秉承了“真”论域的证据基础主义思维原则;且学者对该证明的评判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对“因”论域的涉及在于:将渴望证明之结论视为有保证的严格基本信念这一做法表明悦慕可以是一种能够产生宗教信念的认知机能,虽(根据自然主义-进化论模型)该机能未必真能产生真信念。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0月11日下午,中国无神论学会与加拿大来华学者舒克兰(Dr.Schuklenk)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座谈会。舒克兰博士是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与生物伦理学教授,曾主编《50位无神论者的声音》一书,在西方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哈帖木是著名学者拜里黑的学生,哈帖木临毕业时,他老师说:“哈帖木,你相伴我多少年了?”哈帖木说:“三十三年”。“那么在这期间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哈帖木说:“我只学到八个问题。”拜里黑一听就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  相似文献   

16.
中美"价值探讨"座谈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欢迎国际价值探讨联合会主席、德尤维勒 (D′Youville)学院教授阿波罗 (J .M .Abbarno)博士 ,《价值探讨》(ValueInquiry)杂志主编、德鲁 (Drew)大学教授迈克内尔 (T .Magnell)博士来华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及其价值理论研究室于 6月 5日上午 ,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价值探讨”座谈会。除两位嘉宾阿波罗和迈克内尔外 ,哲学所的 1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的主题是 :美国价值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中国价值研究的状况。迈克内尔教授对价值研究的结构给出了一个大体轮廓。他认为对价…  相似文献   

17.
段玉明先生的新著<指空--最后一位来华的印度高僧>(巴蜀书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指空>),既是印度来华僧人个案研究的新成果,也是印中朝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新突破,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这是二十年来一个现实的故事。当我还在台湾的时期(1979),忽然看到一本《古今法律谈》的书,内容明白晓畅,很有意义。当时认为这是对唐律颇有研究的人所写,著者应是一位中年的学者。因此问同学们,有谁认识此人,我想见他。过了几天,曹励铁就陪着一位青年来看我...  相似文献   

19.
帕林达 《中国穆斯林》2012,(2):18-21,32
明清以来,穆斯林学者卓有成效的汉文译著活动,成就了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和实践。在这一活动中,苏非主义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苏非来华传教、苏非作品传入中国并在经堂教育中作为课本使用,都对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译著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他们的译著作品带有苏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第八次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将于明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经编辑部研究,并得到大会筹备会议主席邱仁宗教授的支持,本刊将为这次会议做两件事:一是借这次会议许多国外学者来华的机会,准备组织一次以“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生命伦理学”的卫星会议。鉴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许多国外学者十分关心中国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