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的医术     
正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寻求的道路,无外乎"不为良吏,便为良医"。而许多文人本身就是良医,他们不仅能吟诗作赋,还精通医术,与医术有着不可言说的难解之缘。刘禹锡属于典型的"久病成医",他自幼体弱多病,经常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他曾说:"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他写有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  相似文献   

2.
在园林家族中,文人园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文人园林,可以分为文人为自己建造和为他人出谋划策修建两种情况.但是,富有文人情趣是文人园林共同的审美取向.与其他园林比较,充满诗意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文人园林的诗意之美主要体现在很多园林景点命名来源于诗,增加了景点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讲究情景交融,追求虚实相生,构成园林的意境之美.文人园林,是人们休息的场所,更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地方,对现代建筑活动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文人笔下的河州回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州(今称临夏)之称谓远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已见于史,而到清代中叶以后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到了民国时期,河州之名远播西北,影响到全国回族社会,及至海外穆斯林中。时至今日,知道河州之名的远比它历史上曾有过的名称———罕、导河为多,特别是在这块土地的辖境外。河州的魅力在何处,恐怕不能不谈到这里形成的回族文化。河州回族文化是中国回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属回族聚居区地域性文化的范畴,这种回族社区文化是在回族文化同一性制约的大前提下,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表现的。它既有回族文化的一般属性,又有其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域东与传中之华后本在土思文想化、不艺断术交等融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其中以禅宗为主的美学意蕴被化用到古代诗歌理论与创作领域,进而开拓了诗歌艺术的视野和哲理意趣,拓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促发了以禅喻诗的诗论传统,成为历代诗歌意境中不可或缺的美学类型。盛唐"诗佛"王维以大量充满禅意的诗作享誉诗坛,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南宋严羽  相似文献   

5.
文人的艺术追求、哲学理念、思想观念及对园林功能的需求都影响着园林的设计方法及其意境的表达。明清文人艺术形式美的走向推动了园林构成元素由写实性向象征性的转变。文人园林不仅仅追求现实的自然景观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追求园林的水、山、石、建筑、植物等构成元素的象征之美或符号之美。  相似文献   

6.
远尘 《佛教文化》2007,(4):63-65
灵岩山位于苏州城西西南方十五公里木渎古镇,因为以前其山多石,犹如灵芝状,故山名灵岩。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在灵岩山建馆娃宫与越国美女西施在此寻欢作乐。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是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武帝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  相似文献   

7.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大量吸收有文化素养的儒生学医,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热衷于养生的风气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形成了宋儒养生流派。他们集我国古代传统养生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一系列宝贵的养生经验,如静坐、炼气、节食、饮茶、用香、间接服食丹药、使用药枕等是他们特有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春辉先生和王继增先生在《内蒙古广播电大学刊》2009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在道教鼎盛的文化背景下,初盛唐隐逸之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大量吸收有文化素养的儒生学医,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热衷于养生的风气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形成了宋儒养生流派.他们集我国古代传统养生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一系列宝贵的养生经验,如静坐、炼气、节食、饮茶、用香、间接服食丹药、使用药枕等是他们特有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画在北宋达到成熟的写实风格后,南宋画家试图创新技巧,以抒情为目的.马远、夏圭为南宋院体山水的典型代表,二人发展了李唐刚劲苍猛的画风,开创了"偏角山水"的新意境,构图多取局部,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故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本文试从分析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来探究文人画对院体画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1.
文人的幽默     
林语堂是中国幽默的倡导者和鼓吹者,他对幽默有一极其精辟的见解:"要是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派遣最幽默的领导人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给予他们全权代表的权力,那么世界上绝对不会发生战争了。因为他们幽默的智慧,会让会场充满风趣和情调,而不是剑拔弩张的争执。"林氏认为,幽默可以改变我们的文化生活,无论在政治、学术和生活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幽默是自信的艺术,让人在瞬间站到高处看自己、看世界、看命运,在嘲笑和自嘲中获得自信。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  相似文献   

12.
文人抬杠     
正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俗称之为"抬杠"。有的文人爱打口水仗,凡事较真儿,留下许多抬杠的轶闻趣事。清初文学家毛奇龄是个将抬杠进行到底的人。《清史稿》说他:"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苏轼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毛奇龄看后梗着脖子撇着嘴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  相似文献   

13.
文人赶海     
在以往新闻媒体的提法中,凡对文人有商业行为的均称为“下海”.笔者以为:这一比喻未必妥当.充其量他们也只是些赶海的人——因为他们无论怎样都抱着文化的舢舨没丢手,赶海的方式却是各种各样的.傍个商人又何妨改革大潮中不仅冲击了文化市场,也冲击了流传已久的“文不经商、士不理财”的传统观念.向来主张人格独立、个性张扬的作家们不再固守“围城”,毅然放下不问柴米油盐的架子,以手中的笔为嫁妆,傍起商人赶海了.  相似文献   

14.
至正十五年夏,朱元璋集团发动渡江战役,意图控制采石—太平—集庆等江南富庶之地。在夺取太平路之后,以李习、陶安等为代表的地方文人集体归附,其人多是经世致用之才,他们一方面传播儒家理念以训导朱元璋神武不杀,另一方面完善自身实践以恢复地方生产,故太平文人群体在朱元璋的帝王征程中有着巨大的贡献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人爱骑驴     
正自古以来,爱马的极多,而爱驴的甚少。驴没马秀气,不如骡子剽悍,也没有被当宠物的运气,但就是这不幸的动物,却和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联系在一起,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王粲,非常爱驴,且喜欢听驴叫。他死后,魏文帝曹丕与文人同去吊丧,竟每人学一声驴叫来  相似文献   

16.
仙传编撰这一领域,原本由道门主导,并为建构神祇体系和道脉源流、宣扬教义理念服务。但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些教外文人通过评论、写作和编辑等擅长的方式涉足其中。一方面,如王世贞等对道教修仙飞升的宗教理想怀有兴趣的文人,通过阅读、评论道藏中的仙传,以及撰写当世仙真的传记,表达对神仙之说的态度和理解。另一方面,屠隆、张文介及宋勋等文人,或搜罗当朝新出仙真传记,或重新选编前代仙传,汇集成新的神仙集传,并将之视为道教仙传传统的余脉。由于文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其撰写、编纂的仙传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时的文人逐渐分担了仙传编撰领域中原为道门所独擅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12,(5):34-36
说起眼镜来,还有不少故事,有"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1764-1849),为官清廉,但在入仕之初仍然少不了依附权贵,行阿谀逢迎之事。阮元初入翰林,一天,乾隆对和珅(1750-1799)说:"眼镜亦叫叆叇,朕今日才得知。"和珅到翰林院对阮元说了此事,并强调皇上从不戴眼镜。过了段时间,翰詹大考,出题便是"叆叇",阮元诗为乾隆所叹赏,被拔擢第一。尤其是最后两句,拍马屁也算到了极致。此事在《瞑庵杂识》、《旧闻随笔》  相似文献   

18.
利玛窦是接受过16世纪正宗西方教育,然后来到中国与中国学者进行了近30年学术交流的最早的西方人。他非常熟悉当时西学的特点,而且向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介绍了不同于中国"天圆地方"的西方宇宙观,以及中国所没有的西方的演绎式推理法。然而,与利玛窦所想到的不同,原来中国并不是没有和实用性无关的数理逻辑,研究二进制的莱布尼茨就惊叹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卦序之精妙。不过必须指出,利玛窦的西学输入之后,为17世纪以来东亚文人的学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文化繁荣局面由文人引领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与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的丰厚共同造就,在此背景下,宋代文人书斋的基本格局趋于完备。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中国文人意趣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书斋。苏梅教授所著《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以宋代文人书斋为重点,从文房用具、文房杂件、文人清玩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出宋代文人书斋的场景,并以此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所论之精彩,值得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