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礼记》论礼诸篇与《仪礼·丧服》经、传中有关丧服制度的同、异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并从《仪礼·丧服》经、传与《礼记》论礼诸篇三者的性质及撰作时代入手推究了形成三者内容同、异的原因。文章认为 ,《丧服传》之所以与经义偶有不合之处 ,而多与《礼记》一致 ,其原因就在于《丧服传》与《礼记》论礼诸篇的有关内容基本上同源于孔子当年的讲学 ,而《丧服经》却是孔子及其弟子依据宗周丧服礼俗遗制整理而成的仪节单子 ,孔子的讲学内容与宗周丧服遗制偶有不同之处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盐铁论》中的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以《春秋》决事的背景下,辩论双方多引用《春秋》经、传,以证其言论的合法性、合理性。全书关于《春秋》三传的引用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其中《公羊传》占绝大多数,《穀梁传》略有,《左氏传》未见。而全书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呈现出有意误读、借用和经、传、记体例不清的特征。辩论双方在对《公羊传》的征引、诠释上,各有出发点和落脚点。贤良、文学一方坚守的是学统意义传承的"公羊学",而御史大夫一方坚持的是政统意义改造的"公羊学"。《盐铁论》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诠释特征,反映了汉昭、宣时期关于《春秋》经、传的接受状况,彰显了儒生群体的经世致用之心及其现实妥协性,同时也揭示了汉元、成以后托古改制、依经立义的学术发展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3.
因传本《说卦传》之前三章见于马王堆帛书《衷》篇,故一些学者或据此认为《说卦传》原本无前三章,或认为《说卦传》形成于帛书《易传》之后.其实,传本《说卦传》中这三章文字的内容与以下八章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其间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而且,从传本《说卦传》这三章与见于帛书《易传》的这三章文字的异文来看,传本《说卦传》的文字来源应早于帛书《易传》.从帛书《衷》篇的行文来看,其中见于传本《说卦传》和《系辞传》的文字应是《衷》篇对《说卦传》和《系辞传》的引用.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经"。本文列举九个论点,论证《易记》为政治典册,蕴含义理;《易传》义理之精义即多承继自"经"。《周易》"经""传"关系,一如父母子女之关系。父母之基因为子女所承继,"经"之基因亦为"传"所传承。"经"与"传"固有区别,就像父母子女各具独立人格。我们当然不应混"经""传"为一,但亦不宜认"经""传"为绝无关系之两种文献。  相似文献   

5.
《汉书·扬雄传》中"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说法导引了后人"以《易》求《玄》"的研究思路,以此得出扬雄仿照《易》经、传一一而作《太玄》经、传的偏失结论。分析扬雄作《太玄》时《易》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扬雄的解《易》理路是"《玄传》-《玄经》-《易经》",《太玄》是经、传分立的。扬雄采用"经自经、传自传"的方式释《易》,在于倡导"简而要"地追寻经典本义,对东汉古文经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蕺山格物致知说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蕺山对格物致知有充分的论述,但仍显不够明晰。原来他的格物致知说是由 文本解释和实质解释扭拧而成的。与许多前辈儒者一样,蕺山对《大学》“格物致知”传的下落极为 关切。他认为,格物致知的传文就在古本之内,只是文句有错简。于是他调整了《大学》文本,并对 格物致知作了一番解释。由于这番解释的初衷是为了弥缝《大学》的文本,致使不能与其思想内在 地联系起来,只具文本价值。为把自己的独创性的思想融入《大学》,他又对格物致知作了实质性 解释。他没有认识到他的文本解释与其实质解释是不可兼顾的,将其牵合在一起,强为之说,产生 了许多纠结。将蕺山的格物致知说分解为文本解释和实质解释,有利于理清其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周易》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经》重占卜,《传》在诠释。《易传》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天意、卦象与言辞之间关系如何?《周易》认为,天是本原;象是符号,天的象征;辞是陈述,再现符号、指称命运。天意经过卦象,由言辞得以彰显。三者实现了统一。这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依然体现了性的问题。它是儒家人性论的一种特殊形态。《周易》将圣人神化,为言辞提供了权威基础。  相似文献   

9.
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老》、《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般若》与《老》《庄》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倍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化、玄学化,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孙开泰 《管子学刊》2008,(3):126-128
过去我见过一位青年人写的《管子传》书稿,数量与质量都很不满意,未能正式出版。经多年以后,陈书仪老先生的《管子大传》,洋洋30万言,实为壮观,应该说是一部研究《管子》的一家之言的著作。  相似文献   

11.
徐建勇  王成 《孔子研究》2023,(5):34-43+157
胡安国对《春秋》经文的注解,深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在《春秋传》中,他不但指出《春秋》“以三纲为本,以民事为要”,而且反复劝谏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方可邦宁。一是“重民力,役有时”。对于《春秋》经文中书写记载的民间徭役、军事演练和操习等事,胡《传》主张人君不仅要慎用、爱惜和保存民力,更要用民以时,不可肆意侵占农时。二是“急民事,谨天灾”。胡《传》常通过“天人感应”的天灾谴告说,告诫人君要心系民事,重视和关心民生民命。三是“赋税任其宜”。民之税赋方面,胡《传》以轻征薄敛为原则,认为国家应当根据不同时宜对民征收与返还,以恤民隐。  相似文献   

12.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13.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之部成就卓著。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通过对《经义述闻.周易》之部中五则辨析经义文字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四个方面的疏失或缺憾:第一是未明《周易》文例;第二是未明《经》、《传》之差异性;第三是未明汉注术语;第四是未明甲骨文。前二项属于易学之范畴,后二项则为训诂学之领域。可见训解《周易》之不易,即使精于训诂如王氏父子者,亦不能无所疏漏或遗憾。  相似文献   

14.
定县竹简《论语》与《论语》的成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涛 《管子学刊》2005,(1):98-102
根据定县竹简《论语》,崔述等人依据文体、称谓所作关于《论语》成书的种种判断难以成立。《论语》是由孔子弟子统一组织,集体编纂。《论语》的编纂经历从孔子弟子到再传弟子的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王家台《归藏》与《穆天子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王家台《归藏》举世瞩目,一些学者认为它就是商易。本文根据王家台《归藏》内容多出《穆天子传》本事的事实,认定王家台《归藏》必成书于《穆天子传》之后,属战国作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学术史上的相关问题,以为类似王家台《归藏》的内容很可能在西晋汲冢所出书中就已经发现。  相似文献   

16.
戴钧衡承袭了乃师方东树的学术思想,尊崇宋学,强调经世致用。其所著《书传补商》一书,宗主程朱,推尊《蔡传》,重视对《尚书》中义理的阐发,可谓桐城派治经的一大代表作。戴氏解经,特别强调反复玩味经文,并以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为佐证。戴氏以此方法辨析疑义,阐明新说,形成了鲜明的治经风格。  相似文献   

17.
梁韦弦 《中国哲学史》2012,(2):38-43,31
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汉魏学者将《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易卦气六日七分术的四正卦说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康有为、顾颉刚以"《说卦传》与汉易卦气图相合"为理由指《说卦传》为汉人所作是不能成立的;古今一些学者用汉易卦气说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皆无切实根据而错乱悖谬。  相似文献   

18.
《文献》杂志2002年2期发表了尹振环先生的文章:《王弼本<老子>绝非权威本——古代学术史必须重写的典型案例》,笔者认为作者在文章中所指出的王弼本的“讹误”之处多为臆断,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为传经之儒,他与《诗》、《书》、《礼》、《乐》、《春秋》的关系,经前人与时贤考释,都已略见端倪。然而,他与《周易》的关系仍朴朔迷离,其论《易》、用《易》、阐《易》、传《易》之功,尚未得到彰扬。 荀子,自刘向起就被称为“善为易者”。汪中的《荀卿子通论》和胡元仪的《荀卿别传》在彰显荀子传授《毛诗》、《鲁诗》、《韩诗》、《春秋三传》及《礼》之功后,都曾致力于考证荀子与《周易》的关系,然除重申刘向的结论外,于实证上并无多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考察帛书《黄帝四经》和《易传·系辞》之间在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黄帝四经》产生于战国早期之末或中期之初,是现存最早的道家黄老作品,而《系辞》过去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但是,正如我在以前几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的,《系辞》由于其与老庄道家的多方面联系,因而并不能被看作是儒家学派之作。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系辞》与道家黄老学派的联系,同时也使《系辞》道家说有了更充足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