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宗山 《佛教文化》1997,(4):21-22
佛教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乐舞呢?佛教徒大都曾听过佛教的梵唱,有的人甚至也学过。坊间也有不少在贩售佛教的梵唱和标榜为佛教乐音的录音带。就佛教的乐曲来说,基本上应是没有问题了。那么,佛教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宗教舞呢?有人认为佛教没宗教舞,因为戒律禁止出家众观乐舞。况且也没有听过或见过佛教的宗教舞。但有人却认为,许多佛教团体在举办活动时,不都安排有乐舞的表演吗?像是由妇女组成的团体,在舞台上模仿著佛菩萨的手势,摇曳、摆动著典雅的舞姿。包括出家人、佛教徒在内的观众们齐起欢乐。再者,许多佛教的壁画,不就存在有…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一切动物,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怕死,都有生命欲。佛教大乘经典《涅经》明确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此,佛教提出戒杀。从原则上说,佛教戒杀的重心,是不杀人。所以说,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因此,佛教的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佛教主张不杀生的宗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让一切的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再说,我们人类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自己的生命,甚至割去一只手,或一条腿,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但是,我们自己怕伤害,畏惧死亡,一切…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传统佛教而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对民国时期的密宗热潮进行抉择,并着力于汉藏显密佛教的融通。在戒律与判教方面,他批评日本密宗,赞扬重视戒律与次第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针对藏传佛教的缺陷,太虚强调树立人间佛教大旗的重要性。他从教理、行持、果证等方面说明显密佛教圆融不二,提倡汉藏佛教互相修学,坚持汉传佛教立足自身以求振兴。  相似文献   

4.
佛教财富观与寺庙经济拉灿佛历来倡导“利乐有情”、“农禅并重”的人间佛教思想。在持戒修行的同时,不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注重和对世间财富的获取,并主张通过合法途径和非暴力形式,反对非法交易而获取暴利。佛教以慈悲之心主张社会经济发展,大众丰衣足食,即佛教不主张...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接受与传统命运观的改变[日]中隆藏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接受作为外国思想的佛教时,最大障碍之一,是佛教赖以成立的命运观和当时中国人习惯的命运观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隔阂。东晋末的戴逢、齐梁时期的范缜、陈朝朱世卿等,他们有的不信仰佛教,有的攻击佛教,表现的...  相似文献   

6.
韩国佛教,尤其是现代的韩国佛教,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宗团自立、各教派独立发展的模式虽然推动了韩国佛教的进程,但也有诸多弊端,使佛教的力量过于分散。为了改变这种形势,韩国佛教界于1967年成立了“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作为韩国佛教的最高机构,在国际国内代表韩国佛教,将韩国佛教朝统一的方向拉近了一步。据不完全统计,韩国佛教宗派有40多个,其中加入宗团协议会的宗派有26个,而具有一定体系并形成规模的约有10多个,其中曹溪宗、天台宗、太古宗、真觉宗、总指宗被称为五大宗派。  韩国佛教的宗派虽然很多,但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平 《法音》2000,(11):21-24
上海是现代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发源地,也是佛教报刊杂志出版最多的地区,这与佛教各宗派在上海同兴并存、佛门高僧和著名居士云集上海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上海佛教界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约有33种,占当时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半壁江山。上海地区佛教报刊杂志的繁荣,充分反映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兴盛。现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按创刊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1、佛学丛报《佛学丛报》是综合性月刊,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于1912年10月创办,主办人狄楚青,编辑濮一乘,有正书局出版,内容包…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现代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发源地,也是佛教报刊杂志出版最多的地区,这与佛教各宗派在上海同兴并存、佛门高僧和著名居士云集上海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上海佛教界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约有33种。占当时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上海地区佛教报刊杂志的繁荣,充分反映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兴盛。现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按创刊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1佛学丛报《佛学丛报》是综合性月刊,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于1912年10月创办,主办人狄楚青,编辑濮一乘,有正书局出版,内容包…  相似文献   

9.
浅谈福建佛教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福建佛教的特点何绵山福建佛教自唐五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来看,至近代持久不衰。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依附(东汉)、发展(魏晋南北朝)、鼎盛(隋唐)和衰微(宋代以降)四个阶段。但这种现象在福建没有出现,宋元以后,佛教在福建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献对鄯善国佛教记载绝少,更不及于其他宗教,所幸20世纪初以来新疆地区出土的怯卢文文书中含有丰富的这类资料,可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从中可以看出,鄯善国佛教流行,以小乘为主,间有大乘,有信而无戒。鄯善国的僧侣不但饮酒食肉,而且可以娶妻生子,拥有家庭,拥有为数可观的财产,包括土地、牲畜和奴隶等等,几与俗人无异。乃当时佛教戒律在鄯善国尚未得到推行所致,揆诸斯时中原地区的佛教,二者间有信无戒的状况颇为类似。是故,可以认为,鄯善国佛教堪称中国古代早期佛教世俗性情状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佛教音乐是佛教传道弘法的重要途径,但它的戒律规定“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怎么办呢?佛教将音乐分为清净与污浊、有欲与无欲音乐,然后以天趣理论、不净观想和“四依四不依”之法除去贪欲美色,即可视听扮演,以利弘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式样最全,历史也最悠久;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这就是今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  相似文献   

13.
佛教教育是决定中国佛教前途的大问题。十几年前赵朴老就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一向慈祥温和、言简意赅的朴老,在这个问题上却反复强调,“作狮子吼”,可见此事非同小可。“从深层次来说,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将决定将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决定中国佛教的走向、命运、前途。”哲人其萎,但此金石之声,仍然振聋发聩,催人猛醒。这些年来,全国已有三大语系的三十几所大、小佛学院,培养了一批佛教人才。但数量还远…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2009,(4):72-78
净因法师:目前我想说的是,如何把学术的更专业化。不要把很多大众的东西混进去,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很重要,一般人看不懂没关系,作为一种数据保存,有研究价值。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个副刊或是心灵版,在国内的空间实在太大了,佛教的资源很多。大家只看到有形有相的佛教资产,无形无相的佛教资源注意的人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认受问题。倒过来说,灵山、海南三亚、法门寺公园花了大量的资金去开发佛教资产,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佛教的力量。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佛教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契机,谁抓住谁就会走到前面。  相似文献   

15.
菩提一叶     
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扎根于中国的沃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特色之一,便是重孝道,敬祖宗。这是与印度佛教有明显差别的。表现这种特色的,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一类的经典。有学究气的专家常指责这些经是“伪经”。其实,就中国佛教而言,这类经典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千载、深入人心的真经。中国人自古重孝道,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几乎均以孝治天下。孝,顺应人心亲情,是天地之间的正道。中国佛教虽跳出三界外,却不违孝道,所以也就不会脱离社会。本篇所引佛经原文,几乎没有一处是难懂的。与其说是译文,例不如说像中国人自己写…  相似文献   

16.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佛教在进入中国二千年来的时空条件中,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与时偕进。但可变的是佛教之“教”,不变的是佛法之“理”。不变谓之“契理”,可变谓之“契机”。一味的佛法,在中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正是这种时空不平衡性,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范例。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以太虚法师和欧阳渐居士为代表的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和批评。这种来自教界内部的反省和批评,或侧重于转“机”,或侧重于洁“理”,由此产生“人间佛教”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韩国代表团副团长朴瑞峰长老的补充发言今天本人能够站在如此神圣的讲台,深感荣幸。在这里暂且不谈有关佛教深奥的学术性理论和佛教思想的超越性等问题,我只想再重复一下诸位大学土和各国高僧们经常提及的一些问题。特别想要指出的是,我们正面临着各国的佛教发展历史背...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幽州佛教空前兴盛,而佛寺的发展是其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幽州城郊佛寺计有上百座。由于时隔久远,这些佛寺大多湮没无闻,遗留于世者又寥寥无几。因此,考证这些寺庙的建时、建置十分重要和必要: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幽州佛教的分布与发展情况,把握北京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脉络,同时对研究北京古都历史及其变迁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太虚大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主张,创立以人生佛教为核心的现代佛教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发动中国佛教改进运动,进而将中国佛教推向世界,以求中国佛教的振兴,重新恢复中国佛教的世界地位。尽管太虚大师生前所发动的佛教改进运动多次遭受挫折,但他所创立的人生佛教理论和启导佛教改进运动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不朽的,因而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现代佛教的奠基者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20.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僧肇,东晋十六国时著名青年佛教哲学家。他才思幽玄,长于抽象思维,解“空”弥深,又精于撰写,曾著《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等名篇,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然《物不迁论》问世后,到了唐代,有清凉国师澄现含蓄地批评了该论的“不迁”说。受澄观评论的启发,明代五台山狮子窟沙门镇澄更撰《物不迁正量论》专文批驳《物不迁论)},在佛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场大辩论,是关于事物存在形态,或者说是关于动静关系的重要论辩。这里我们先简述一下澄观对《物不迁论》的评价,之后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