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齐国宰相管仲瘸了,齐桓公问他:"群臣当中谁可以做相国?"管仲说:"只有君主您最了解您的臣子了。"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顺从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任用。"桓公问:"开方怎样?"管仲回答:"他背弃自己的父母来顺从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亲近。"桓公  相似文献   

2.
IQ是英文”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含义是智商.IQ题即智商测试题,融知识性、趣味性、智慧性于一体,是目前十分时兴的一种智力游戏题.其题目设计别出心裁,答案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它既能益密又能娱乐,颇受传媒的青睐,亦为大众所喜爱.IQ题以知识为基础,却又明显高于一般的知识测试题.知识题注重于一个人是否具备某方面的知识为主;而IQ题注重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即侧重于人的智慧开发.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有知识未必等于有力量,知识转变为力量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人的智慧、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只有巧用活用知识,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力量.智慧是IQ题的灵魂,否则,就会失去迷人的魅力;同时,IQ题又是智慧机器运转的添加剂,既使它不能给人某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它仍然可以给人一种思维方法,让人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警惕假刊     
最近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刊登了该报记者关于名刊被假冒的报道,文中谈到了《思维与智慧》被非法假冒的情况。读了记者的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我让孩子到附近的报刊零售点为我买一本《思维与智慧》,刊物拿到后,读了其中的两篇文章,就觉得不对味。我是贵刊的老读者,对刊物的总体风格和文章质量是熟悉的。粗略地翻完了新买的这一期刊物,我惊异地发现,《思维与智慧》原本所具有贴近读者的、耐人寻味的味道没有了,含蓄而又深沉的人生哲理阐释也不见了,而且文章缺少文采,一看就知道,稿件大多是粗制滥造的拼凑之作。我…  相似文献   

4.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08,(1):117-123
孟子的经权之辨包括两种权变智慧:一是"激进权智",一是"温和权慧".对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礼仪规定行使否定性的做法,这种权变就是"激进"的;当他人不遵守礼仪规定,而自己却对礼经行使肯定性的做法,这种权变就是"温和"的.发人深思的是,行使"激进权智"所支付的成本有时可能是较"温和"的,而行使"温和权慧"所付出的代价有时可能是很"激进"的.对这一经权之辨进行生存哲学阐释,可以为现代人生提供某种智慧的支援.  相似文献   

5.
假如别人作出了对你十分不利的决定,似乎已经无可挽回,但智慧者总能在这时绝处逢生,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智慧来。而这种智慧,有时仅仅靠的是三寸不烂之舌。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智慧,让人深切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机遇往往是为一个人实现梦想和人生辉煌而打开的一扇大门,她为一个人挥洒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提供了用武之地,任何一个卓越人生的追求者,谁不是在内心深处期盼和祈祷着她的到来?然而,出生在英国的34岁的西蒙·拉特尔,却让人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与实践智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辩证法属于理论哲学的方法或研究对象,而实践智慧或明智则只限于实践哲学,只是作为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对人自身有益处的能力和品质而被讨论[1].但笔者以为,这种辩证法与实践智慧的分离,只是囿于理论哲学视野的缘故.而这一分离的结果是,辩证法由于用错了地方而丧失了信誉,实践智慧则被人们只看成了某种关于生活的常识性琐谈.笔者这里试图表明,辩证法能够作为实践智慧而发挥其作用,且其合法形态只能是实践哲学的实践智慧.本文将从辩证法的实质及其与实践智慧的比较来阐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虚室有余闲     
庄子把杂念丛生的心灵称之为"有蓬之心",意指心灵中塞满了蓬草,这个比喻既尖酸又辛辣,实在是痛快淋漓。庄子又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心灵虚静了,智慧也就诞生了;智慧诞生了,人就有了福祉了。人所有的福祉,皆来自于人的慧根。而人的慧根,实在是源于一颗虚静的心灵。竹子凌风舞蹈,自在逍遥,因为它的心是虚的;水能随物赋形,自在逶迤,处众人之所恶,也实在因为它不把自己太当回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智慧的精神是什么 ?传统文化如何继往开来 ,服务于中华民族之复兴 ?相信这是热爱中华文明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方同义教授多年来潜心于中国哲学的体悟 ,致力于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比较研究 ,他所著的《中国智慧的精神》 (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版 )一书恰好智慧地解答了人们的上述困惑。该书视野宏阔 ,内容精详 ,思维缜密而文笔明畅 ,读后让人寻思不已。概括说来 ,该书有以下新见 :1 关于智慧的释义。书中认为智慧有狭义的智慧即哲学的、形上的智慧和广义的智慧即经验的、形下的智慧之分。作者表示 ,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0.
晏婴是春秋的齐国的大夫,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曾多次向齐国国君进谏,要求改良政治,他的劝谏,多为善讽,很少直说,所以被称为“滑稽”的开山鼻祖。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马被马官杀掉了,景公大怒,操起戈就要承马官。这时,晏婴上前来对景公说:“你这样做,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明白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景公说:“好吧.”于是圣晏举目戈走近马宫,对他说:“你为我的国君养马,却把马杀掉,此罪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此罪…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哲学的本性是什么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谁都不会否认哲学最初的含义是“爱智慧”。哲学家是爱智者而不只是智者, 唯有真正爱智慧的人才是哲学家。智慧与爱智慧的重要区别在于,智慧是人的思维能力,而爱智慧则以这种思维能力为对象,必然导向对思维的反思。 对于智慧的深沉的爱,作为理性的激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爱的情感,没有把爱奉献给智慧的热诚,就没有哲学或没有  相似文献   

12.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12,(5):104-110
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人生境界,根据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进行的旨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指通过这种活动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水平.从人的个性特征看,修养可以划分为观念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和品质修养.此外,还有为了获得智慧所进行的智慧修养.品质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品质成为有德性的,因而品质修养也可以说是德性修养.德性修养是指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所进行的养成和完善自己德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整个人生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人生修养中具有基础地位,是使人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基础.德性教育与德性修养之间必须实现和谐对接和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两种活动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真正取得德性养成和完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4.
景健美 《天风》2022,(5):12-13
《诗篇》和《以赛亚书》的这两处经文都强调了一个重要内容:"他的智慧无法测度.""无法测度"意味着"无法数算",神是无限智慧的,这是他重要的属性.人往往自以为有智慧,但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有句话说:"无限智慧的神做事的方式是有限的受造之物不可能加以改进的."面对无限智慧的神,我们祈求主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我们,使我们真知道他(参弗 1:17).  相似文献   

15.
利益集团如何用“中和之道”守护既得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中国道教》2009,(5):33-39
以道家、道教的“智慧之眼”审视,利益集团应该如何用“中和之道”守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若以人之常情分析,谁不想守护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谁又不想把自己的既得利益代代相传?有谁愿意君子之泽、当世而斩?然而,既得利益集团从历史走到现在,往往却是事与愿违,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从手上丢失,为什么会如此?有没有什么路径进人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6.
读者热线     
我的工作性质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逻辑思维颇感兴趣.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少了.偶尔见到几本,也大都是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块文章.96年底,我从《报刊杂志征订目录》中发现了《思维与智慧》一刊.刊名吸引了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订了97年全刊.97年1月15日《思维与智慧》飞落案头.我撂下手中的活计,急忙翻阅《思维与智慧》.唉,不看不觉晓,一看吃惊不小.真是句句引人入胜,篇篇富含哲理.真是太对胃口了.若不是老眼昏花,视力不支真想一口气把全册读完.  相似文献   

17.
陈默泉 《思维与智慧》2008,(10):M0002-M0002
说不准是哪一天初识《思维与智慧》的,反正是一见钟情。它的刊名新颖而智慧,让人怦然心动。刊物内容以原创哲理小品为主,寓理于事,情理俱胜,读之拓我思维,启我心智,润我情感,祛忧解惑。它的文章从不故作深沉,从不枯燥说教,既有一种透明的真诚,又有一种耐读的深邃,让人如沐春风,如品清茗,如对佳醪。《思维与智慧》永不过期,常读常新,耐得住品咂耐得住回味。  相似文献   

18.
毕业之时,因为工作的原因,男友留在了这座城市,而我则要远赴广州,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记得离别时,男友拿出两本《思维与智慧》,说,路途遥远,在没有他陪伴的日子里,有《思维与智慧》在身边,我就不会感到孤独。他的细心几乎打垮我心里的防线,可我仍毅然地踏上了旅程,倔犟的我总以为只有有了事业才能拥有一切。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再加上陌生的方言,一个人在外打拼,心中时不时会感觉异常孤苦,而此刻,只有《思维与智慧》无声无息地陪在我  相似文献   

19.
西方法学理论中有个极重要的提法,叫“热炉原则”。 其意主要有二,一是烧得通红的炉子总能让人一目了然,正如一目了然的法律条款,这叫“示警在先”!二是谁碰到热炉谁就会立刻受到惩罚,这叫“决不宽容”!自然,根据这个“热炉原则”,一切犯法者皆被视为“有意”,也“理  相似文献   

20.
认识论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谁产生谁;另一方面是思维是不是存在的反映,它和存在能不能一致。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前三章中所讲的认识论,正是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根据列宁对认识论所作的三个结论,认识论本身有这样三个最主要的问题,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当中,可以看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的根本不同。这三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