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蛙算动物界的哲学家吧,所以凡事喜欢思考。不过有一天,青蛙看到了蜈蚣爬行得很快,心想:我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脚在走路呢?他怎么知道该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哪一只呢?  相似文献   

2.
故事里的是     
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地踏上车门,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想也没想,就把另一只脚的鞋脱下来,也扔了下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  相似文献   

3.
网开一面     
正卡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登山运动员。有一次,他和同伴们一起去登山,结果一不小心,他掉进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坑洞里。不幸和幸运随着他落到洞底而同时降临在了他身上,不幸的是,他的右手和双腿都摔断了,幸运的是,他还没死,并且还有一只左手能活动,嘴巴也还能说话。卡尔开始设法往上爬,虽然双腿和右手都不能动了,但他还有一只左手,而且牙齿也可以咬。于是他用左手抓住岩石,用牙齿咬紧一些小树根,就这样一点一点往上爬。洞外的人看不清洞里的情况,只能大声为他喊加油。  相似文献   

4.
海潮 《思维与智慧》2004,(11):48-48
爱好野外旅行的约翰独自一人前往非洲,在浩瀚的沙漠中他迷路了,只带有少量淡水和干粮的他,既要承受灼人的热浪、难捱的饥渴,又要提防随时来袭的野兽,以及内心不断滋长的恐惧和绝望。在坚持与放弃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五天后,精疲力竭的约翰奇迹般走出了沙漠。在咖啡厅里,朋友们好奇地问他是如何走出沙漠的,约翰说:“在那样的绝境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  相似文献   

5.
路途的顶端     
阿笑 《思维与智慧》2004,(12):23-23
鹅毛大雪下得正紧,满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有一位樵夫挑着两担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过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静的山头只听见脚踩着雪发出吱吱的响声。  相似文献   

6.
不要论断人     
林文恩 《天风》2008,(21):18-19
《马太福音》5—7章主要是记载耶稣在山上教训门徒的讲论,通常被称为"登山宝训"。登山宝训主要是提出了上帝国的子民应有的生活准则、价值标准和伦理要求。在登山宝训中,耶稣要求跟随他的人当效法上帝,并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崇高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人有两颗心,一颗心用来流血,一颗心用来宽容。”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容。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宽容     
宽容是什么?有一个叫安德鲁·马修斯的人以诗化般的语句在他的《宽恕之心》一文的开头写道:“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确实,宽容是一种完美的心理外壳的展示,它往往会折射着人的处世准则和接人待物的良好品质。 经上记述耶稣在一个清晨来到圣殿,经师和法利塞人趁人多时候带来一个犯罪的妇女,向耶稣说起这妇人的犯罪过程,并列出砸死她的种种理由来试探耶  相似文献   

9.
丧葬83。病人弥留之际应该注意些什么?答:一个人弥留之际,室内外宜肃静,只宜亲人守候,使其头北脚南,向右侧卧,或头东脚西,头部微微垫起。此时,速将清真言或作证言提醒(台洛给尼)于他,若时间来不及,只提其念真主之名(安拉)就行了,切忌不要强迫督催。若人已气绝,家人要迅速托住其下颏,使口闭合,并使其眼皮放下,闭双眼,将其四肢摆顺,正寝停放,并尽快准备安葬(以当日或次日为  相似文献   

10.
正周末,读王小波。在他一篇《我为什么要写作》里,读到一个词"减熵",挺有意思。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是件既危险又没有实际好处的事,而且还会导致肌肉疼痛,还要冒摔下悬崖的危险,但是偏偏还有人要去登山。王小波把这个现象叫做减熵现象。他说,通常人总是喜欢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减熵。他还拿自己当例子。他本身学的是理工科,以他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现场片段一:《有趣的小布袋一跳过施老师的身体》 师:“小朋友们,前面有一只大鳄鱼挡住了去路”。说完施老师坐在地上,将两只脚平平的放在地上,让套有布袋的孩子一个个从他脚上跳过去,时时变换脚的姿势,一步步由易到难。最后他索性躺在地上,再让孩子们一个个从他身上跳过去,显然加深了孩子们跳的难度。在这个环节中看到有些孩子犹犹豫豫,想跳却又不敢跳,怕得是跳不过去会踩在施老师的身上。但是通过施老师的鼓励,这些孩子最后一个个都顺利“过关”,而且是越跳越有劲。  相似文献   

12.
从黑暗出发     
正我有个朋友,是个登山专家,最近他送给我一本他出版的登山自传。我发现他记载的登山时间,有的在白天,有的却在夜晚。我曾好奇地问他,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朋友说:"当然有。你没注意吗?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我们的登顶行动都是从黑夜开始的。""为什么要从黑夜开始呢?在白天攀登不是更轻松、更方便、更容易些吗?""道理其实很简单:一般小一点儿的山,海拔低的山峰,一个白天就够了;但如果是路程远的山,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就必须在黑暗中出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光明中登顶,在光明中安全返回。"朋友解释说。  相似文献   

13.
艺术大师齐白石,其画名扬天下。然而,白石老人笔下斗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当年,齐白石画的虾子栩栩如生,加上一二写意小品,煞是可爱,慕名前来求画者早晚不断,使他难以应付。于是,白石老人就在门前贴出一张启事:“白石画虾,10元一只。” 这天,有个想占便宜的人带着35元钱来求画。这人想:“给35元,同样可得4只虾,总不至于因为少5元钱而只画半只虾子吧?” 白石老人看出了这人的心意,灵机一动:“你来难我,想占点便宜,这倒提醒了我。全是整虾,岂不呆板?”于是蘸墨挥毫,给那人画了半只虾。这3只半虾是怎么画的?原来,3只虾子…  相似文献   

14.
骑车如打鼓     
十三岁那年夏天,父亲在操场上教我学骑自行车。他把着车后坐,不住地告诫我:“别想,别多想,向前,向前!”但是,我总是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两只脚踩在脚踏上,整个身体似乎跟着脚在扭动,车扶手成了我紧紧抓着的救命“稻草”,没有方向感,更没有自由感。骑着骑着,“哐”地一声便倒了。  相似文献   

15.
接受,也是爱     
衣娜 《天风》2013,8(8):17
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被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爱人如己"和"彼此相爱",却很少接受爱的教导,仿佛接受爱只存在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不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付出爱,给爱一个寄托;同时,也需要接受爱,来满足心灵的需要,让爱传递下去。圣经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耶稣虽然是施爱者,但却肯接受人的爱来表达他对人的接纳。还记得,一个有罪的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在耶稣脚前哭,用泪水湿了他的脚,用头发擦干,用嘴亲耶稣的脚  相似文献   

16.
正帕特里克是瑞士格劳宾登州的一名酒店职员,他喜欢登山和冒险运动。每逢节假日帕特里克便组织登山爱好者去挑战各种秀美山川。几年的时间里帕特里克和他的队友们爬过了瑞士几乎所有的山,然而,最让他留恋的还是阿尔卑斯山脉。一次,帕特里克和他的队友们爬到了海拔为1970米的山顶上,到达山顶已经是傍晚时分,帕特里克和他的队友们都已精疲力尽。看着红色的落日,有人说:"我们还是赶快下山吧!不然太阳落山,我们就无法下山了。"  相似文献   

17.
石诚高考落榜的那年,父母离异了,他憎恨爸爸妈妈都是“冷血动物”,跑回大山里跟爷爷一起过日子。真是船破又遇顶头风,爷爷的小山村在一次山洪暴发中冲走了半爿村子,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山洪中只抢了一个用包袱包着的“砖头”出来,竟然毫无哀伤之色。  相似文献   

18.
一位蹒跚学步的孩子用脚踩住了地面飘动的彩纸,他弯下腰用手拽起彩纸。可是,怎么也拉不动,原来,踩纸的脚还没松开呢!孩子不明白:怎么到手的彩纸就是得不到呢?他想松开脚,然而他更担心:一旦松开脚,彩纸不又飞走了吗?但是,不松开脚,想得到彩纸怕是有点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26日,爱好登山探险的美国阿斯彭氏青年亚伦·拉斯顿独自来到犹他州蓝约翰峡谷登山。此山风景绝美,但因偏僻险峻,人迹罕至。拉斯顿在攀过一道5英尺宽的狭缝时,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拉斯顿试图将这块石头推开,巨石摇晃了一下,猛地向下一滑,将他的右手和前臂压在了旁边的石壁上。  相似文献   

20.
李栋  吴新望图 《天风》2014,(2):16-17
经文:《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马太福音》8章5节至13节说的是耶稣治好百夫长的仆人。故事的开始是说耶稣来到迦百农,那里有位百夫长,请求耶稣为他的一位仆人治病。按照圣经记载,在这之先,耶稣作了"登山宝训",下了山,一个长大麻风的人来求见耶稣,并说"主若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