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天骥 《学海》2001,(4):9-13
一西方哲学家对于何谓主体性或自我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大致有下列几种 :(1 )笛卡尔、康德等人认为 ,主体的认知能力是恒久不变的、超历史的 ,并且所有的人都一样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当代康德主义者亨利希(DieterHenrich)在其著作《理性统一性》(TheUnityofReason ,1 944)中持这种观点。(2 )人心不是指心理状态或过程 ,而是人的信念、知识、决策和行动。因而“人心”是由社会、文化、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等产生的 ,人的信念和行动决定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这是当代大多数哲学家的看法。(3 ) 2 0…  相似文献   

2.
多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由于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因而其成就较难概述。本文将提出研究他的两个最著名命题的一种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在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有关理由(reason)可以是原因(cause)的论断;和在语言哲学中有关信念和非信念(non-beliefs)之间不存在被称作“使真”(making true)关系的论断。我想表明,这两个命题都有助于描绘,因而也就是证明,一幅物理主义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幅“唯物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这两个命  相似文献   

3.
麦克道尔认为意向行动像感性经验一样也是概念能力的实施。从麦克道尔对行动概念论的论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意向行动中也必然包含信念。这就是本文所主张的行动信念论。行动信念论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信念作为意向行动的理由必在行动之中且贯穿行动始终;其二,意向行动的实施中包含关于主体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即时信念。  相似文献   

4.
F.P.拉姆齐  刘新文 《世界哲学》2023,(2):146-157+161
本文遵循信念指导我们的行动这一皮尔士观点,将基本信念描述为地图,而具有普遍内容的普遍信念则根本就不是命题,而是形成“说话者迎接未来的系统”的变形假言陈述。因果律是一种变形假言陈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客观性。对于量化语句所表达的普遍信念,本文认为它们表达的是认知态度而非命题,从而明确支持了实用主义意义理论的核心论题。  相似文献   

5.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时代的著名哲学家都曾从哲学的角度谈过信念,却很少有人从信念的角度来研究哲学。辨明信念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对于讨论认识的若干问题无疑是重要的。一、相信与所信相信乃是对命题确定的肯定态度:是按照相信者与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标准,按照已有的关于“必然”、“确实”以及“真诚”等标准(所有这些标准都被维特根斯坦寓于一个类似神话的“世界图像”之中)所做的确定和肯定。所有我们相信的命题就是我们的“所信”,所信唯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原则时才是我们的“信念”。(一)相信 相信与怀疑具有不对称性。相信有两个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人都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离不开交际。何谓交际?人们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相互交流他们的经验、感情状态以及理智状态,这就是交际。按哲学家沙夫的观点,交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情的交际,一类是理智的交际。一个人把他的感情状态传达给别人,这就是感情的交际,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用一些动作传递其感情,这也是感情的交际。理智的交际则是传达某种知识或理智状态的活动,它是人所特有的。一般地,我们所讲的交际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理智的交际。理智的交际是离不开语言的,它能也只能由一种语词的语言、一种有声的语言(或这种语言的书写形式)来执行。可以说,理  相似文献   

7.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意了吗?”“现在!”神像一愣,“我只顾着过去和将来,哪还有时间管现在?”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将来的还没有来到,我们惟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无视现在,那么即使你对过去未来都了如指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神像听后,恍然大悟,失声痛哭起来:“你说得没错,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9.
玛:卡尔爵士,从我们以前的谈话中,我知道您把当一位哲学家看作是某种需要辩解的事情,为什么? 鲍:是的,我不能为自己被称为哲学家而自豪。玛:这说起来有点奇怪。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鲍:在漫长的哲学史上,使我感到羞愧的哲学争论,比使我感到自豪的哲学争论,要多得多。玛:您能举出一个当代的例子来说明哪种未经批判的教条需要加以批判性检查吗? 鲍:我认为有一种哲学观点很有影响,这就是,当社会上出现某种“坏事”,如战争、贫穷、失业这些我们厌恶的事情时,这准是某些坏念头、  相似文献   

10.
行动理论是传统分析哲学的一门新分支。本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学者认识到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包括心理学、脑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与人的行动密切相关,廓清对行动的模糊认识,探讨心理状态和行动之间的关系,说明行动者的行动为什么产生,研究行动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应用行动的研究成果等对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撰文讨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从几十年来的行动研究的著述来看,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如下5个方面: (一)行动的定义。包括1、行动和身体运动的关系;2、行动和行为的区分;3、行动本身的划分等内容。 (二)行动与行动者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行动理论研究者们关注的是心理状态和行动是否具有因果性的问题。因果关系论者在认定心理状态是行动产生的原因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哪些心理状态构成行动产生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反之,否认心理状态和行动具有因果关系的研究者们,给出种种反对的理由,并提出他们的理论,诸如情况论和行动者理论等等。  相似文献   

11.
论意义的“生命”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问题长期以来倍受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都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意义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最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认为意义是永恒的原型。英国哲学家洛克把意义看作是由词作为外在符号而标记的观念。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 ,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而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则强调 ,语言形式的意义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 (布龙菲尔德 ,第 1 6 6页 )正是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 ,学者们建构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意义理…  相似文献   

12.
爱情初探     
一、爱情观的破与立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家们认为:爱情是最古老,最受尊敬、最有威力的神;爱情就是通过或试图通过性行为而达到的某种高度愉快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肉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结合而发生的。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爱情是恋爱双方精神上的“统一”或“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表达或升华。  相似文献   

13.
曹健  郭彩琴 《学海》2004,(5):159-162
奥康纳(Daniel John O'Connor,1914-)是当代英国语言分析派哲学家,他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教育,其主要观点在1957年发表的<教育哲学引论>(或译<教育哲学导论>①,此书在1958-1980年间重印十次②)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4.
信仰问题研讨综述--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所长会议侧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哲 《哲学动态》2002,(8):9-11
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所长会议于 2 0 0 2年 5月 10 -11日在石家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会议研讨的主题是“信仰和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会代表关于信仰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 ,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一、什么是信仰 ?一种观点认为 ,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坚信态度都可以被称之为信仰 ,信仰与信念指的是对于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或观念的确信。有的代表提出 ,信仰指的是对某些非实证的事物所固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希望一切信念都能得到经验和逻辑的支持 ,这是极端理性主义者的一种理想追求 ,实际上更普遍的…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中看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是世诚和李唯一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只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种是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又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我同意第一种观点,不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次: 一从哲学史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最早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和露骨。大家知道,贝克莱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公式。到了集唯心主义之大成的黑格尔,则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的论证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蜂。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黎德(Thomas Reid 1710-1796)是苏格兰哲学家,曾任阿伯丁王家学院和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他提出了一种常识哲学以反对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怀疑论。在他的哲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哲学流派。由于其主要成员都是苏格兰哲学家,因此被称为苏格兰学派或苏格兰常识学派。黎德的常识哲学在英国近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并对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家发生过影响。黎德的主要哲学著作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关于语义学与本体论之间关系的某些现代观点,与中世纪晚期唯名论哲学家奥卡姆和布里丹的观点进行了比较。根据所谓的"本体论-语义学对应性的论题",可以把现代观点作如下表征:语义学中的初始(不可定义的)范畴概念界定了实在中的原初实体的范围。本文将证明,中世纪晚期唯名论的"本体论化简"方案,并非被试图从语义分析中"读出"本体论或者试图识别出绝对的语义初始词汇等因素所驱使,尽管流行的误解与此相反。中世纪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灵活的、动态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主义"观点,它是对"概念部落主义"与"概念帝国主义"这两种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现代观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证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关于道德证词能否作为我们道德知识的来源或根据,哲学家们却有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依赖非道德证词,但不能依赖道德证词,虽然道德证词能够传递道德知识或正确的道德信念,因为存在一个规范使得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这个规范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根据道德理解行动。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关于道德证词和非道德证词的"非对称性"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证词与非道德证词一样,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某些情况下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道德理解问题,但道德证词不比非道德证词更有问题,或者说,非道德证词与道德证词有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英国哲学家 Sir Alfred J.艾耶尔(Ayer)生于1910年,于1989年6月27日逝世。艾耶尔曾在牛津大学从师于哲学家赖尔,以后在维也纳学习,1933年后到牛津教授哲学,他曾任精神哲学格罗提(Grote)讲座教授。1946年在伦敦大学教逻辑。1959年在牛津任威克海姆(Wykeham)逻辑讲座教授。1970年获爵士称号。艾耶尔主要研究知觉与意义等问题,发表论著捍卫一种一般看来是经验主义的观点。主要著作如下:《语言、真理与逻辑》(Language,Truth and Logic,1936),该书提出逻辑实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中的信念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念(belief)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柏拉图明确把它作为认识论范畴提出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对它进行过研究。本世纪以来,这一研究更加深入,特别是六十年代美国哲学家盖梯尔(Edmund L.Gettire)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一文,把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迄今,西方哲学界研究信念的文章和专著仍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一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