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风·还》“肩”、“牡”正诂方明《诗经·齐风·还》这首诗,描写了两个猎人追逐野兽相遇于山间而互相赞扬。其第一章:"并驱从两肩兮";第二章:"并驱从两牡兮";第三章;"并驱从两狼兮"。"狼"字不用注释,今人皆知;"肩"、"牡"是什么野兽呢?至今未得确...  相似文献   

2.
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相思之苦被月光冲淡,倩影似有似无的意象引起了诗人审美的愉悦。宗白华先生曾赞叹道:“月亮真是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为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起在眼前。”(宗白华《 美学散步》)月亮的神秘魅力引起中国古人的关注:“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在《天问》中充满赞叹,月亮总出现在阔大苍凉的宇宙,而月的神韵、月的风采是那么冲淡高古,那么浩雅悠长。尽管人世间“逝者…  相似文献   

3.
《孔子诗论》中“邦风”及“夏”的诗类名称发现 ,解决与澄清了《诗经》研究中一些重要学术问题。《诗经》“风”类名原为“邦风”而非“国风” ,说明《邦风》分类虽然参照当时的行政区划 ,但主要是以《风》产生区域的历史上著名地望为其命名原则的 ,而非尽以当时分封的诸侯国名称命名 ,由此可以揭开《风》中“周南”、“召南”、“王风”、“豳风”等为何不出自于“国”之谜 ,而“国”在采风过程中却起到了“统一音韵”的作用。《孔子诗论》还再次证明古时夏、雅二字互通 ,《大夏》主要为王室皇族所用 ,而《少夏》主要为贵族大夫所用。  相似文献   

4.
《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从周,以传承文王之“文”为使命。“文”既指外在的礼乐制度、道德典范,亦指内在的於穆缄渊,两者通过“体用一源”得以统合。卫武公传承文王之学,《诗经·卫风·淇澳》呈现了其修身的特质及君子之美,借此可以蠡测文王之“文”及证成。《淇澳》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象征修身的三个阶段,在成就有德君子时,亦伴有三个阶段的美;内外兼修,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亦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主客统一。《论语》引《淇澳》首章,展现出修身的内发与外令、方向性与无限性、道德优先与审美“退场”。《大学》引《淇澳》首章,侧重修身的起点,呈现修身的内、外两个向度,在方向性与无限性基础上,以三个“不忘”来表现阶段性目标实现。《淇澳》展现的修身特质有:承认起点的个体差异性,由此决定功夫的进路以及终点的集成。修身包括个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凡而圣”与“即圣而凡”,从而分别成就“小身子”与“大身子”;改变内在品质,以接近文王之德之纯。《淇澳》修身体现出个性之美与集成之美、仁之美与敬畏之美的统合,具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面向,后世儒学在继承时,有道德抑制代替审美的倾向。回望周代修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德美合一,对于激活儒学的艺术精神主...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包括亲子、兄弟和婚姻夫妻伦理。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 ,《诗经》在“孝”的道德范畴、兄弟之伦、夫妻男女道德等方面 ,具有比较原始的内容和意义 ,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已经初见端倪。《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 ,经由儒家学者的改造和发挥 ,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玲 《孔子研究》2023,(6):56-65+158
《诗经·周南·卷耳》主旨纷纭,其阐释分歧主要集中在“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之“周行”的训释。经学主训“官列”,由此产生“官人说”。文学主训“道路”,于是有了“怀人说”。通过引证本书、他书、小学典籍分析考辨可知:“周行”非“周道”,无道路义。《卷耳》之“周行”如训为“道路”,诗意难通;训为“官列”,则诗意豁然,且上博简《孔子诗论》“《卷耳》,不知人”也可得妥当解释,《卷耳》的经典特质、丰富内涵和本事均可揭橥、呈现。于此可见训诂之于《诗经》文本阐释之重要。  相似文献   

8.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有很多色彩描述话语。这些色彩话语不仅仅是描绘事物的客观颜色,还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及其情感。《诗经》中的色彩话语具有中和之美、含蓄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李蹊本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论定《诗经》中出现的两处“仁”字的初义为男女之爱、夫妇之亲,进而论证孔子以《诗经》为建构仁学体系的基础,并把《诗经》作为传播仁的精神的载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提炼、升...  相似文献   

11.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早在《诗经》里就有“之子一,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润涕如雨。”〔1〕“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2〕这样的句子,堪称是中国送别诗的源头。到汉乐府、汉魏古诗中,送别诗日趋发展,《文选》已有送别一类。对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而言,一生中辞亲远游、科举应试,甚至迁客贬谪等等常有发生。所谓“离群托诗以怨”,古人述别离之情的诗已成经典,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3〕、王维“渭城朝雨轻尘”〔4〕、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5〕等,早…  相似文献   

12.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处于一种与万物无差别地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又寂静无声的状态。唐初重玄学家成玄英、李荣把“有物混成”,理解为“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和“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而“能生成庶品”;把“寂兮寥兮”理解成“道体窈冥”、“听之不闻其声响,搏之不得其形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在《道德义枢》中,“混”与“寂”也不是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台湾、港澳《老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港学者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书在“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一篇中论道:《易经》乃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至于老子五千言,自首至尾,一贯的都是在阐明“易”义,可以这样看法: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如云:“万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则见之于第二十五章,其对道之描摩,仿佛包羲氏  相似文献   

14.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楚竹书《孔子诗论》“类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分析,结合对《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探讨,得出《诗经》之部类及其类序为《风》、《小雅》、《大雅》、《颂》的结论,同时厘清孔子、《孔子诗论》和《毛诗》在文本方面的关系。《诗经》的结集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分类由来已久;未曾更改。《诗》“类序”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在《诗》文本编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孔子在整理《诗经》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前提性的“编序”原则,所谓孔子“删诗”,只是对诗篇做些必要的一般性古籍整理而已。至于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中偶尔出现的颠倒《诗》“类序”的论述亦属正常,并不能说明孔子曾编有与传统《诗》“类序”相反的文本,也不能否定《毛诗》文本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更不能由此说明《孔子诗论》中出现“类序颠倒”具有更为不可测知的寓意。  相似文献   

16.
王正 《孔子研究》2015,(3):62-67
人性的复杂性、《诗经》文本的丰富性以及孔子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均可指证道德层面并非"思无邪"的唯一内涵。俞樾和于省吾的文字学考证为"思无邪"开拓出"无边无涯"的新视野,而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又印证了孔子从情感角度、诗歌文体形式角度论诗的事实。因此,孔子引述"思无邪",其意义指向为:《诗经》意蕴丰富深厚、无边无涯,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艺术的审美快感和文化陶冶,具有大美无言的无限层境。  相似文献   

17.
“哲学”译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之“哲”字,本义为智、知、明。《尔雅》:“哲,智也。”由“哲”字组成的双音词,有哲夫、哲妇。《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含贤能或机巧之义。又有“哲人”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哲人  相似文献   

18.
一、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对我国空间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以致原本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园林、居室等空间创造与民族情感产生了疏离。而当前空间艺术的研究往往容易忽略空间创作的地域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以及空间创造时暗含的集体无意识。在此情形之下,民俗空间文化、地域空间审美的研究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空间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并非源起于一时一地、一家一言,也绝非突然而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骚"作品中的空间维度、空间观念、空间展现方式、空间与文化的交织等方面的特点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南北方空间审美的共性与差异。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比较、探析,对于系统研究中国空间审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的《尚书》、《诗经》、《易经》等著作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始终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概观2000多年的中国伦理思想文化遗产,注重于一般人际关系道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