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二精致的“法界缘起论”澄观的基本思想,是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为核心,包括四法界、十玄门、五教判在内的一套精致的唯心主义体系。法界缘起论澄观的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是对华严宗性起教义的发扬。“法界”一词,佛教哲学中本来就有,华严宗拿来加以发挥,当作最基本的概念。在华严宗那里,“法界”又称“一真法界”或称“法性”,澄观还曾简称为“真界”。那么,什么是“法界”呢?澄观解释说:  相似文献   

2.
将释此经,先简单谈谈此经的宗旨大义。此经既名为“般若经”,当然是说明般若教义的。般若的教义是什么?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也就是世间、人生的真理实相。怎样才能体证这种真理实相?此经文简,只提原理,未广宣说。今依大经、广论略加说明。佛教认为,世间、人生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有。这因缘和合的道理就是缘起法则。换句话  相似文献   

3.
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译出了世亲的《十地经论》。在译经过程中,由于思想上的见解不同,地论学派分为南北两派,即菩提流支到道宠的北道派和勒那摩提至慧光的南道派。地论北道派被摄论学派所吸收,而地论南道派的谱系则一直连绵至唐代华严宗成立为止。在摄论学传入北地以前,地论南北道派围绕阿黎耶识展开的论争,对中国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鉴于此,现就地论南北二派的真如(法性)依持说和阿黎耶依持说、真修作佛和缘修作佛、现有和当有,以及心识说等问题作一个总体回顾,以探究中国华严宗之核心思想——法界缘起说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4)
<正>佛教教义以缘起论为根本,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不二,依正不二,悟入诸法实相者必然生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好生恶死为一切众生之所同,放生护生则为佛教必有之义。佛教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中心,主张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至解脱。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即是为了修行者减损恶业、杜绝非缘及僧团的和谐,而在戒律中以戒杀为首。随着佛教的发展深入民间,由慈悲、戒杀而衍生出素食、放生、护生等一系列行为、仪轨和习俗,成为  相似文献   

5.
佛学与因明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尚未涉足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三法印说与因明量论、三自性说与因三相、缘起说与三支论式等这些主要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佛学对因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彼此间诸多的相息相通之处是不可置疑的;以此阐明佛学与因明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内在因缘关系。不过,佛学与因明在一些关键之点上有其根本区别,表明佛学本身固有的浓郁的宗教伦理体系色彩,而因明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趋向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2,(11)
佛学所阐释的问题,同现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色)与精神(心)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精密系统的论述。佛学者认为佛学对达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境界超出一切哲学理论。所以,佛学者称佛学为无上究竟法门。佛学探讨这一问题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提醒世间有情,要排除生命主体观念上的虚妄分别之执,彻见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从而使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自在。为了阐明佛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我们现在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辨明佛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差别。在研究分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阐述一下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就是缘起论。缘起论思想的精义是,所谓缘起,  相似文献   

7.
三、不磨可灭的影响澄观继承法藏的学说,按“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旨,广泛地吸收天台宗、禅宗、法相宗等的教义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整理、阐述并发展了法藏的华严理论,使华严理论更为完备、丰富和哲学化。他那一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为核心,包括四法界、十玄门、五教判在内的哲学体系,是华严宗理论的典范。他的注疏成为华严宗的正统著述。早在唐末,法藏的著述在国内已经绝迹,人们只知道澄观及其弟子宗密的华严理  相似文献   

8.
龙树与智顗实相思想的异同关系是天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学界代表性观点的介绍和剖析,本文认为智顗实相思想不仅没有违背龙树确立的中道缘起的实相原则,还使这一原则超升至“妙有”之境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龙树实相思想。  相似文献   

9.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10.
僧肇佛学吸收、融合传统儒家"崇德广业"的价值观念,阐发"触事而真""即物顺通"的解脱观,有利于佛教今天关注及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僧肇佛学缘起论对于探讨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及解决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而僧肇佛学吸收融合传统道家"道物"关系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论世界观,有助于形成生态整体论世界观;僧肇《般若...  相似文献   

11.
佛学情论思想系统而深刻,涵盖了情的生成论、情的类型论以及情的解脱论。在情的生成方面,佛学认为人类的情绪和情感是缘起而在的,是环境、生理、认知和行为等主观、客观条件因缘和合的产物;在情的类型方面,佛学以贪、嗔、痴为基点,对消极情绪和情感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关注了忿、恨、恼、疑、嫉等消极情绪和情感,为了对治消极情绪和情感,佛学还深入探讨了无贪、无嗔、无痴以及惭愧和四无量心等积极情绪与情感;在情的解脱方面,佛学以三法印为理论基础,以四谛为理论框架,以中道行为基本原则,以"戒、定、慧"三学为修行法门,以期用佛法的智慧化解消极情绪和情感,涵育积极情绪和情感。  相似文献   

12.
方立天 《法音》2010,(3):6-9
<正>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研究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是了解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前提,我们拟用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来揭示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  相似文献   

13.
缘起论、佛性论、修道论不仅是隋唐佛教各个宗派相互争辩、据以立宗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佛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命题,更是佛教及其信仰形成的根本和保障。因此,它们一直是教内外佛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成为几乎所有佛学理论研究中都要牵扯到的话题。特别是在隋唐佛学研究中,如果要弄清当时宗派之间以及各个宗派内部思想争论、演变、发展的脉络,对其宗派思想特点及其社会价值进行恰当的评析,不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就不可能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的认识。夏金华博士的《缘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一书,立本建言,为我们开…  相似文献   

14.
“性具实相”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台智"性具"学说,向人们显示一个圆满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一境界超越了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非通常意义的本体论或认识论所及。它是在批判南北朝佛教哲学的基础上确立的,体现了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深化。通过否定"依持说"和"缘起说",曲折地表达了人生"平等"的社会理想,并对慧能"顿悟"思想的形成产生作用。相比之下,华严宗的"性起"哲学,只能说是天台"性具"说的倒退。  相似文献   

15.
熊十力是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新唯识论》的出版,标志着其思想体系的成熟。考察该书,熊氏虽然借鉴了大乘佛教境、行、果的次第,将释家成佛之路置换为新儒家的成圣之路,但其"本心"论思想却并非是对佛学的发展,而是一种根基完全不同于佛教缘起论思想的"基体说"。事实上,"基体说"在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传统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熊氏构建自己思想体系时牢牢立足于此,对大乘佛学进行了融摄和吸收,从而实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7.
华严宗的发心思想既是对《华严经》核心义理的解读,又是贯穿唐代华严祖师思想脉络的一条暗线,是佛教发心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继承智俨、法藏对华严发心思想基本诠释框架,发挥了其圆融无碍的特性,并注重对语词多义性阐发以及结合佛教内外其他思想的综合阐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发心思想从教义理论转向实践、从佛性解脱论...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6)
<正>佛教依真、俗二谛度化众生。所谓真谛,即世界的本质,诸法之实相,诸佛所证悟开示的"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之理;所谓俗谛,即世俗人公认的世间真理,或说自然与社会等现象界的规律、法则。世间法是缘起的,佛教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认为俗谛是相对性真理,处于烦恼、生死之中,而要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就必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彻底打破我  相似文献   

19.
通过"体""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体"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体"之"用"即众生转净还灭和诸佛功德教化及其宇宙万法与究竟体性的二而不二,"相"是"自体相"即宇宙物我万法所构成与展示出的无尽缘起样态的旨趣追求。"法界"("一心")之"体""相""用"的"三维一体"构成了华严宗思想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天台佛学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天台佛学的形成和发展、天台佛学的基本特征、天台佛学的终极关怀、天台佛学的正统王朝观念、天台佛学的历史评价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思想学说、理论体系、仪规制度,以及该宗与他宗的关系、对他宗思想的影响,并提出对该宗的具体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