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应该恢复旧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有的同志同意引入“知性”范畴,但认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志依据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三个阶段,并认为“思维具体”是认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知识异化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无疑是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发源于启蒙理性的近代哲学何以进入到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诉求的现代哲学,它在回应近代科学思维向人文精神领域的渗透时是怎样确立哲学的思考范围并开辟现代哲学的新方向的,这尚是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启蒙时代以来理性的扩张和知识的进步所构建的生活世界图景及其现实困局,以确认现代哲学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意义与价值。一、启蒙理性与“卢梭问题”自从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号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国内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论”(这里的“理性”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是近代意义上的狭义理性,即工具理性或不含有非理性的理性),在这种认识论中,非理性的各种因素,诸如意志、情感、直觉等等,均是认识的障碍,是认识过程中必须予以克服或排除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反理性主义思潮和价值哲学的引  相似文献   

4.
非理性"哲学范畴的内涵及二重性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非理性”范畴内涵的确定作为哲学范畴的“非理性”应是对意识、行为主体中种种非理性因素的综合反映,既包括未经大脑的主体行为,也包括虽经大脑,但未被主体自觉意识的精神现象和主体行为。具体说来,“非理性”哲学范畴的丰富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其一,就人类精神整体而言,“非理性”哲学范畴是对统一人格中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现象的反映。人格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我”不仅是逻辑思维的主体,即求知、理性的主体;而且又是情感、意志的主体。情感、意志以及相应的兴趣、性格等是主体精神活动中伴随理性化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5.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信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关于人的信念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虽然都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信念进行了阐释,但缺乏在更高的、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分析与思考。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一尝试。 信念:知识、情感、意志、价值四要素 目前,国内外哲学家给信念所下的定义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五种:(1)信念是心灵的一种状态。西方大多数哲学家持这种观点。(2)信念是一种行动。英国哲学家A·贝恩认为,信念是行动,或一有机会就准备行动。(3)信念是兼有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因素的一种。英国哲学家罗素举例说,当你相信“汽车来了”的时候,你的信念就是由肌肉、感官和情绪,也许还有某些视觉意象所构成的某些状态。信念就是这些状态的集合。(4)信念是理念客体化的主观手段。这是苏联学者柯普宁的观点。在他看来,信念和信仰是一回  相似文献   

7.
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理之“理”。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技术与价值的关系是当今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如STS)研究的核心,也成为我们的时代所关注的问题的一个焦点。本文拟对这一论题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技术是人类的一种以取效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对于“什么是技术”或“技术的本质”,国内外文献中给出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诸如技术是知识、是技能,是物质工具、设备和产品,是人的意志或活动,是文化现象或社会过程等等,其中每一种都联系着对技术与价值关系的特定理解。本文倾向于把技术看作人类活动、实践的一个基本类型、方面和方式,即以追求效用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它包括物…  相似文献   

9.
试析界定哲学的“价值”的方法论分歧──并非仅仅敬答杨清明《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一文陈述,赵守运感谢杨清明同志不吝赐教,撰写《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以下简称《真谛》)质疑拙文对“一般价值”的界定。当前,我国哲学界主...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他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作出的反应。就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说,道德认识或知识是前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内在的条件和力量,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这些因素都以道德实践活动为基础并由道德实践联系和统一起来;学生通过道德实践中的反复行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意志和信念,从而养成更高一级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舍勒情感现象学的起点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所指向的是康德哲学 中的先天论。针对康德认识论中的“形式先天”,舍勒试图代之以“质料先天”;针对康德 伦理学中的“理性先天”,舍勒试图代之以“情感先天”。由“质料先天”与“情感先天” 主张所构成的新“先天论”,确立了舍勒情感现象学的基础。通过强调“情感先天”,舍勒 试图将伦理学建基于“情感”之上,以克服康德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实现 伦理学的精神转向。舍勒对康德先天论的批评昭示了伦理学理应充满对人的关怀,直面人的 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入揭示情感的本质和意义,并使人在情感活动中服从本心的召唤。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13.
蒙培元先生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的核心是“情即理”,它既不是情感加理性,也不是符合理性的情感或情感与理性的混合体,而是情感本身自有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理性思想,能够真正将中国哲学的理性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理性思想区别开来。蒙培元先生所首创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是他对中国哲学和哲学最为重要和最为独特的贡献,这一思想从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质的精神特质,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立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一笛卡尔与康德不同:康德把知识与自由意志区分开,认为自由意志超越了人的理解能力。这是康德哲学的最杰出的思想,也是他超出笛卡尔哲学的最关键之处。笛卡尔则并没有像康德那样在思想内部清晰地划定理解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界限,更没有从自由意志方面来理解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后一个思路引出了叔本华和尼采,乃至现当代的欧洲大陆哲学。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探讨日益深入。在探讨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反映范畴带有机械论的痕迹,应予以扬弃。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是不能动摇的。我们相信,这类学术上的是非问题,通过讨论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为了比较集中地反映一些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专题,本刊从本期起,新辟“专题研究”栏。这期刊登的是有关反映论的专题。欢迎读者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其它专题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体诠释学”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创立的哲学理论.这一学说的基本理论特色在于:在哲学内容上,它要整合西方传统的知识哲学和中国传统的价值哲学,从而统一科学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在哲学方法上,它既要保有中国哲学“机体理性”之圆融与统贯,又要吸纳西方哲学“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其理想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未来整体性的“世界哲学”.本体诠释学的提出,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拟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视角,对本体诠释学作一评析.限于篇幅,再加之国内学界对本体诠释学已有相当了解,本文将不对本体诠释学的具体内容加以系统梳理,而只是在论述中随文点出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杜威的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和重建.他力克传统哲学过分专业化和狭隘化的弊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解蔽",揭露传统哲学在理性的面目下为传统信念和习惯精神辩护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哲学的本质应当是人文的而非科学的,哲学应当把自己扩展到文化范畴;哲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沟通机构,其沟通的途径是文化价值批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好的价值与生活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杜威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文化哲学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而“物质”则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础。在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实践”与“物质”这两个范畴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下面的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选用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以利于讨论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20.
1、在价值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提到了价值真理和真理的价值这两个范畴,有的同志主张,事实真理无阶级性,而价值真理则有阶级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既然真理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方面看,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妥当。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2、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