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近年来西方归因理论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在心理学报刊和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时而有人提出美国归因理论为什么只着重研究能力、努力(内部)和任务难度、运气(外部)等四个原因,并对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只研究这四个原因提出质疑。关于这个问题韦纳在其近著《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已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无能动机模式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习得性无能动机模式简析习得性无能(learnedhelplessness)是成就动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韦纳(B·weiner)在《教育中的动机研究历史》一文中强调,习得性无能同归因、自我功效信念一样,强调动机中的认知成份,特别是在成功或失败情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介绍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1、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建立动机理论的基本原则;2、原因的特性和结构;3、个体的归因过程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韦纳(Weiner·B)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有著述四十多部,论文一百多篇。其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归因效果论。韦纳认为,学生在当前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就奋求是由学生对先前成败结果的归因引起的。将先前成功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提高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将先前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降低学生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按这一理论指导教学,我们就能通过改变认知变量——归因来提高成就动机水平,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介绍和研究韦纳的归因效果论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出版这本书是罪过 海南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的《2000年传说》译自法国吉尧姆·德·布莱维尔的同名著作,它图文并茂地用9章的篇幅叙述了68个关于2000年的传说,重点在于宣扬世界末日与末日审判等迷信谎言,应该说还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崇尚迷信反对科学想把读者引向愚昧迷信深渊的坏书,不论在法国还是在别国出版和翻译这本书都是一种罪过,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 为了招摇撞骗,在封面上突出地标明这是一  相似文献   

6.
道士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话:已故吉冈义豊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道教的专家。他最后一本书是《追求长生》,1970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书中194页至228页介绍了“道士的生活”,主要讲的是解放前夕北京白云观道士的生活。1979年美国研究道教的专家荷尔姆斯·韦尔奇教授和法国研究道教的学者安娜·塞德尔合编了一本中国宗教论文集,题为《道教的多面性》,由耶鲁大学出版。书中收入了有关“道士的生活”这一章,  相似文献   

7.
本书由李清昆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它是《普列汉诺夫与唯物史观》和《美学·艺术·社会——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的姐妹篇(前者由李清昆和王秀芳合著,后者由王秀芳著,分别于1984、1987由河北出版社出版)。这三本论著对普列汉诺夫在理论上著述最多、贡献最大、影响久远的三个方面——唯物史观、美学、哲  相似文献   

8.
为紀念K. 雅斯貝尔斯(生于1883年2月23日)誕生八十周年,慕尼黑皮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标志是《卡尔·雅斯貝尔斯,他的著作和活动》(共217頁,1963年)。除了雅斯貝尔斯写的哲学自传之外,这本书还包含K. 皮佩、D. 斯滕貝格、G. 曼、J. 赫  相似文献   

9.
苏联学者伊·谢·科恩所写的《自我论——个人与自我意识》一书的中文译本,已由三联书店于1986年12月出版。 科恩在1967年所著的《个人社会学》一书曾获苏联社会学学会一等奖。七十年代苏联关于个人问题已有大量专著,仅自1975年至1979年间前出版了两千多种研究个人社会学、个人心理学、个人经济学和个人法学问题的专著和论文。科恩没有改写和增订《个人社会学》一书,而是着手深入研究思考个人问题的各个方面,不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考察,而且从跨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史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的广阔角度进行考察。本书就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0.
1研究的理论基础1.1理论依据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分析及过程中各事件间作用关系的分析来阐述归因的原理和操作规律,从而达到理解、预测和控制各类身边事件的目的。用琼斯、卡努里、凯利、尼斯贝特、瓦林斯、韦纳等归因理论大师们的话来说:“归因理论是同一般人试图推论可见行为起因所利用的规则打交道的。”1972…  相似文献   

11.
新近,张华金主编的《自由论》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绪论和十章构成,共20余万字.这一上海市哲学社会利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的完成,是编著者们经过几年艰辛努力,不断深入理论探索的结晶.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2.
本书作者是苏联哲学家中最注意研究假说问题的学者。在1955年,我国已翻译过他的论文《假设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人民日报》,1955年2月27日),在1958年又出版了他的题为《假设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小册子(上海人民出版社,52页)。近几年来,作者继续研究了这问题。在1961年出版的《辩证法是逻辑》一书中,他以整整一大节专门谈“假说及其在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本书可以说是以前这一切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一百多年以前,伊·米·谢琴诺夫发表了创立心理科学的纲领,从而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1873年伊·米·谢琴诺夫在《欧洲公报》上发表了《谁去研究和怎样研究心理学?》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的见解。186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脑反射》的专题论文,该文关于心理的唯物主义学说是他的纲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卡尔·马克思》一书是在费多谢耶夫院士的领导下,由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集体编写的。参加编写的都是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专家,如戈尔曼、马雷什、巴加图里亚、库兹明诺夫、E.A.斯捷潘诺娃等。全书16章,共736页。1968年初版,1973年修订再版。这本书最近已由我国三联书店翻译出版内部发行。《卡尔·马克思》的出版,深受苏联学术界的重视,1968、1969以及1974年五六家哲学与史学杂志相继刊载书评予以肯定,《真理报》也发表文章加以赞扬。例如,著名哲学家奥伊则尔曼在其评  相似文献   

15.
导论———奥内拉·蓬佩奥·法拉科维目前,阿尔多·卡皮蒂尼的生平和行为重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位意大利的非暴力哲学家,1899年出生于佩鲁贾,196 8年在那里逝世。各种大会、出版物和集会正将意大利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他那纯洁的生活方式:深深印刻在他生命中的,先是反抗法西斯的勇敢抉择,再是他长期被大学界和官方文化所边缘化的经历;此外,他的等身著作(从他1937年法西斯统治巅峰时期在贝内代托·克罗齐的帮助下出版的《宗教体验的要素》,到《开放的宗教》这最后一部被天主教会选入索引目录的著作,最后再到文章“穿越三分之二个世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罗特(J.B.Rotter)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一译“控制点”)理论和以韦纳(B.Weiner)为代表的归因理论激起了我国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有关的介绍与研究如雨后春笋,这些论文与报告大多肯定了这两种理论、特别是韦纳的归因理论框架的有效性,都承认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变量,对人们的行为、情感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甚晚,关于归因测量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展开,因而还  相似文献   

17.
苏联学者Φ·B·拉札列夫和M·K·特里伏诺娃合著的《认识结构和科学革命》一书,是八十年代以来苏联出版的从科学史的角度研究认识论的著作中,比较有影响的一本哲学论著。这本书由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社会科学教育局推荐出版,对于我们了解苏联哲学界在有关问题上所持的观点,有一定参考价值。该书现已由笔者和陈道馥译出,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三章,译成中文约十万字。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蒂施纳于1981年在巴黎出版社出版了《波兰教徒的对话》(施波特卡尼亚编)一书,这本书由 Th·麦希滕贝格译成了德文,标题为《不可思议的对话。波兰的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在施蒂里亚和格拉茨出版社出版。现按此书对波兰哲学的发展作以下概述:波兰战后哲学状况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掌管国家领导权的政府在政治实践中是以马列主义学说为依据的。新的统治权虽然支配了生产资料,但是却一直仍然存在着继续  相似文献   

19.
太过份的对照会使人的眼睛疼痛。路希特亨德出版社为它的作者乔治·卢卡奇作了一件颇成问题的事情:它在出版了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以后跟着又出版了他的《小说理论》。因为《理性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弗雷德·萨莫斯(Fred Sommers)写的《自然语言的逻辑句法》中的一章,该书是乔纳森·尔·科恩主编的逻辑和哲学丛书之一,1981年出版,经作者同意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重印。本章将分两期刊登该章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