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个重要文献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用除去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去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主要缺点,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和贯彻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而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以及由这一主要缺点所派生出来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而,马克思所开辟的是一条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2.
维柯的历史原则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指出了维柯的历史原则即《新科学》的原则,是“普遍历史”或“世界通史”。“新科学”的意义首先是一种哲学原则。在哲学史上它意味着哲学方向上的原则差别,以及哲学“精神”的差别。在哲学理论上则意味着革命性的变革。维柯的历史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上的重大后果是,逻辑学的革命性改造。其意义需要在康德肇始的哲学变革中去估价。黑格尔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完成了由维柯首先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近代意义上的“普遍历史”或“世界历史”的概念,使维柯的诗性智慧变为精神环节,改变了历史的观念,重新规范了逻辑的基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然而,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消除了上述历史原则虚妄的一面。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乃是“客观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历史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以历史为原则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以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那种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推广”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思与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发展史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然而,对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究竟“新”在何处,或者说“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究竟应如何把握与理解,人们的解读各有不同。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蓝本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曾被冠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名称。根据它的逻辑阐释,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所揭示与描绘的是世界的一般图景;它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当它运用这种有关世界一般图景的理论去考察自然现象与社会历史现象时,便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  相似文献   

4.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究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什么位置,这一直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孙正聿先生所发表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以下简称孙文)一文,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文章的思想主旨,即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当“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不是研究对象时,才具有“新世界观”意义,在此之外并不存在“某种抽象的另一个世界观”。孙先生试图通过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的突破而走出哲学发展的新路径,笔者在多次拜读深受启发与教益之余,感到有一些疑点,在此提出来向孙先生请教。1.怎样…  相似文献   

6.
<正>一历史唯物主义有两种诠释路径,即结构的和实践的(以下简称结构论、实践论)。结构论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注重其结构要素、相互关系及功能的分析。它的理论构思的前提是对历史、现实做唯物主义的理解。因此,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将社会分为物质、意识两大块,分别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既不能归结为在旧唯物主义的“纯粹”的自然现上注入辩证法,也不能归结为把一般唯物主义的原则延伸到不包括自然的“纯粹”的社会历史领域,而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哲学把自然和社会历史截然二分的前提本身,以科学的实践为立脚点,既从自然考察历史,也从历史考察自然,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的“社会-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的核心是“实践─转变”原理张雄当前,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把握,有三种观点极易构成混乱。其一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理解为一种面向过去的历史哲学。这种观点把唯物史。观曲解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历史的科学”,从而抽去了唯物史观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转...  相似文献   

9.
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马克思哲学应被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中, 实践范畴既构成它的理论基础, 又是其思维辐射的轴心———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人的共识。然而, 实践范畴应如何阐释? 对此哲学界存在着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阐释, 前者指向人的物质性的感性活动, 后者则指向人和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倾向于将实践范畴作狭义的阐释, 认为只有将实践理解为人的物质性的活动, 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范畴上的革命, 才能划清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界限, 并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且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马克思在通向科学理论殿堂的征程中,不仅通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冲破以往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樊篱,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把握住了时代的脉博,把理论创新与时代课题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把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理论研究的最终指向,因而创立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高度统一并以"改变世界"为旨归的现代唯物主义或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而且从实践的高度揭示了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问题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哲学界近30余年来时有争论且分歧很大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角度,谈谈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学界在以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一度忽视了工艺学的视角。通过对马克思工艺学概念、研究对象和思想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中有一条隐性的工艺学线索,且对工艺学与政治经济学作出了明确的界分,正是这一界分清晰地呈现了工艺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工艺学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理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概念、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工艺学通过具体劳动过程的独特工艺呈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性”,以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总体”的呈现。就此而言,工艺学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微观基础”和“隐性视角”,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显性视角”。工艺学在当今还呈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尤其在智能革命时代,工艺学是切入当下时代并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生命力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以主体性原则为精神向导,自始就面临着自我理解的实际要求与压力,阐释和解释活动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与实行,承载着不可失却的时代责任。现代生活运动构成的社会存在,为阐释和解释活动提供了实体性的内容。理解和阐释活动在个体层面上的合理有效开展,就是要穿透物化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破解"原子式个人"的迷思、感觉的贫困化、"坏的主观性"等困境,揭示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关系。只有遵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解释学才能洞穿现代社会的存在状况,在直面生活世界历史中切中现代社会现实。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追问直接相关于理解和阐释活动的合法性,属于解释学自身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于1985年6月28日举行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主要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历史唯物主义与新技术革命”进行了讨论。一、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通常只把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作为规律来理解和运用,而不把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生产力作为规律来理解和运用;只强调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的原意看,实践唯物主义是指作为唯物主义者的共产主义者要改造世界,要革命;我们今天从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看,它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同义语。不应把实践唯物主义同反映论对立起来,辩证反映论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文献中的宗教观有一个不断向历史唯物主义演进的历史过程,呈现出宗教观之间的差异性是由于马克思所采取的方法论是不同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的人本学方法、《手稿》中的类比方法以及《手稿》后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依次构成了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解释原则。澄清这些方法论原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宗教观之间分歧存在的理论根据,充分意识到这些方法论由于时代局限而导致的内在逻辑"困境",更利于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反对哲学史工作中的修正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它是我們研究各門具体科学的唯一可靠的指南。当然,对于哲学史工作者說来,不但不能例外,而且因为所研究的是哲学史,就更必須时时刻刻地紧紧地依靠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指导。所謂哲学史的方法論,从根本上說,乃是运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研究”哲学史,还是运用辯証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哲学史的問题。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爭的历史;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是非常鮮明的,第三条路綫是沒有的。哲学史的研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激烈的斗爭场所之一;在哲学史的研究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三条路綫也是沒有的。因此,我們必須把哲学史工作中的两条路线尖銳地对立起来,必須坚持哲学史工作中的唯物主义路綫,捍衛哲学史工作中的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一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贯彻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它特别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闪耀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以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一件有着特别重大意义的事情。正如恩格斯和列宁不止一次地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就使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奠定在它的真正基础之上,并使社会主义真正变战为革命的科学。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观点,自然不是形而上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第 1 9页 )在以往 ,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对哲学功能的述说 ,但在本文看来 ,这句话在深层上蕴涵着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革命 ,因而应当被理解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至少可以说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命题。它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释世界”的范式向“改变世界”的范式的转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马克思所要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纲要 ,其中的主要论点又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  相似文献   

20.
兰洋 《哲学动态》2023,(5):38-46
对于国家间“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阐释,伊拉斯谟的“绝对和平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可被视为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范式。但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这些理论仍然属于“解释世界”的叙事方式,都深陷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打破了以往哲学将社会历史看作思想注脚的传统,实现了本体性逻辑和方法论视角的双重变革。马克思完成的范式革命开辟了政治哲学的全新视域,解析了生产逻辑、资本-霸权逻辑和人类共同体逻辑,奠定了思想与现实辩证互动的有效方式。它既为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变局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也为实现持久和平、寻求人的解放提供了价值基础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