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2.
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镇澄法师在所撰《清凉山志》卷三“高僧懿行”中云:“传载高僧者,所以彰夫清凉宝山,实陶化圣贤之域。自佛法入中土,凡能出尘体道,以极佛化者,称高僧。……今之所载,凡有二焉。  相似文献   

3.
<正>自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出使西域,一条书写友好与交流、连通东西方文明的文化线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绵延至今。在这条路上,带来了宗教文化的相遇相融,一批佛教高僧或穿行西域流沙,或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带来了佛教在中土的流传;同时,一批中土僧人为求取真经,舍生忘死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丝绸之路也因佛教高僧的身影而洋溢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5.
华严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实际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因宗奉《华严经》而得名。因为法藏有“贤首大师”之称,故华严宗又被称为“贤首宗”。还因此宗以“法界缘起”为旨趣,亦称“法界宗”。一、创立与初传《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华严经》于东晋时初传中土,由东晋佛驮跋陀罗(359-429)首次翻译成中文,共三万六千偈,五十卷。后来改定为六十卷,这就是所谓的“六十华严”,亦称“晋经”或“旧经”。《华严经》译成中文之后,对《华严经》的研究也陆续  相似文献   

6.
韩国良 《法音》2009,(1):16-22
释道安的佛学理论是在魏晋玄学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创立的,据有关文献不难看出他对魏晋玄学的接纳不但不是被动的,而且还是非常积极的。其《鼻奈耶序》云:"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1]"斯邦"即中土。"庄、老教"即魏晋玄学。足见释道安对佛教在当时的流行原因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7.
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后之遗骨。我们所说的肉身菩萨,就是佛教所说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经》载:  相似文献   

8.
<正>东晋王朝建立以后,大批僧人也随之南迁,佛教中心转移至建康(今南京)。由于京师以庾亮为代表的排佛势力的兴起,竺道潜等几十位高僧也进入剡东岇山(今新昌县境内)避难,支遁和随从徒众100多人也纷纷从苏州来到沃州山(今新昌县境内)。据《高僧传》《世说新语》等记载,  相似文献   

9.
张家提 《佛教文化》2023,(1):102-104
道世法师是唐代著名律宗高僧,佛教学者。他一生深人研习三藏教典,大力弘扬律宗。在弘扬佛法的同时,道世法师还专心从事佛教著述,撰写了大量很有见解的佛教专著。道世法师撰述的这些著述中,流传后世且影响深远的是《法苑珠林》。本书自问世以来,深受历代学佛者和佛教研究者的欢迎,被大众赞誉为“佛教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0.
正燃香敬佛是佛教徒礼敬佛菩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土时即有烧香礼佛的现象,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武元狩中,霍去病获毗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这里所说的丈余金人,即是指佛像。由此可见,自汉代始就开始了燃香敬佛。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敬香的风气也普及开来,如今已成为佛教徒最为普遍的敬佛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论述汉魏两晋佛教与道教之关系史时,近代佛学大师们对道教的第一部道经《太平经》同佛教初入中土的“第一部译经”(?)《四十二章经》的关系问题,颇有认识上的争议。关于两经各自的成书年代孰前孰后以及谁采用(或曰抄袭)谁的教义的问题,说法纷纭,见解不一。特别是关于《四十二章经》的成书年代,更是见解不一致。一般地说,较多的学者,而且是较占优势的一方,认为它们都是成书于汉代,《太平经》成书于佛教已传入中土六十余年的汉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在位),四十二章经》译成于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或三国时期;  相似文献   

12.
吴勇 《宗教学研究》2007,1(2):68-73
《高僧传》、《祐录》等佛教文献记载佛法初传历史,依据的是《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甚至影响了在南方翻译的佛经。汉末交州,社会安定,儒学盛行,学术自由,与海外交往密切,从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抑制了佛教传播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这是《牟子理惑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牟子理惑论》首先译Buddha为“佛”,并在中国南方介绍了佛“相好”制。  相似文献   

13.
楞严咒被称为"咒中之王",此咒随着唐代《楞严经》的翻译在中土流传开来,在元代被列入禅林清规,成为常用的咒语之一。其传播的因素包含了印度传统咒术对佛教的影响、陀罗尼信仰在中土的流行以及载体《楞严经》的传入,同时也体现了佛咒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对接受主体信仰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衢州佛教历史悠久,约在三国时期传入,以南北朝和唐宋时代最为兴盛。历史上很多高僧在衢州潜心研究佛理,留下著述,例如唐代的大彻禅师、永明延寿禅师(曾驻锡天宁寺,完成禅宗论著《宗镜录》100卷)、明代传灯法师等。被收入《高僧传》《五灯会元》《传灯录》《明一统志》《两浙明贤外录》等史书的衢州高僧有21人。1923年衢县佛教会成立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来衢主持其事,赠送玉佛及大藏经,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宋。罗汉文化也随之传入。唐代高僧玄奘翻译的《法住记》说释迦牟尼涅槃时,以佛法咐嘱十六大阿罗汉,要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同常凡众,护持正法。"从此,十六罗汉在中国广为传播。公元10世纪,张玄和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是世界上鲜有的灵山圣境。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被《杂华》唱为文殊大士的演教之区。文殊大士的般若之智为五台山佛教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当今圆照寺的高僧妙空就是五台山佛教的著名僧医,也是《五台山研究》编辑部的特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心澄 《法音》2012,(8):38-43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自两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外历代高僧大德锐志翻译佛教原典,精心研究,创建宗派,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典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对佛教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结合教内实际和参学过程中的见闻,就佛典的诠释、整理和保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和思考。一、佛典的传统翻译诠释方法及其现代语体的转换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自19世纪传入美国,从最初的移民信仰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宗教。尤其是20世纪中期,一批批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例如妙峰、寿冶、乐渡、敏智、法云、浩霖、洗尘等长老,克服重重困难、不远万里来美国广开道场,为美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佛教联合会,正是在诸位大德的共同努力下,于1976年成立的。成立之时,正值佛教从美国社会边缘走向主流文化的过渡期,也是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关键期。"美佛联"以弘扬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为方针,致力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与弘扬。多年来,"美佛联"  相似文献   

19.
曾雪纯 《法音》2021,(8):11-15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原以来,便与古代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刘熙载《艺概》有言:"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1])可以说,佛学与美学的相遇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文人士子的品格。然而,这场相互辉映的交结,终究还是走到了历史的分岔路口。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9,(10)
正10月11日,在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尼泊尔《廓尔喀日报》《新兴尼泊尔报》和《坎蒂普尔日报》发表题为《将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1600多年前,中国高僧法显、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互访对方国家,合作翻译了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中国唐代时,尼泊尔尺尊公主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