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工业化过程,是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国家城乡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城市化进程不仅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对宗教及民间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宗教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人群心理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同时也会折射到宗教领域,并通过各种宗教现象和宗教行为表现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引导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妥善处理好涉及宗教方面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纠纷,对于完善城市功能、维护城市稳定、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宗教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逐步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讨论了城市化为中国基督教带来的变化、中国基督教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基督教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对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消极心理现象进行了剖析,分析农民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心理逐渐产生了仇视憎恶,保守自卑,游离飘忽,反叛叛逆等特征,这一系列消极心理现象促使农民工与城市的隔离,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困中西部农村和农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由于我国中西部农业发展,使许多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丞需向其他行业和地疗转移,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和户籍政策改革也加快了剩余劳动力转化的进程,但全国没有形成有效的、有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机制和方式,劳动力转移缓慢和不、产衡,不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进程,不利于安定团结,中西部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当前农村主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邓汉光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湖北宗教研究》一书中撰文《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工作》。作者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为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城市化会使一部分人从宗教组织中脱离出来。二是城市化有利于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城市化导致各种社会活动由乡村向城镇聚集,原来大量在乡间进行的宗教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整合,信教群众被城镇里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吸纳。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宗教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城市化进程中宗教界经济实力得到加强从而…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对居民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传锋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04,27(2):325-328
鉴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被征地农民群体的扩大.为了便于国内同行开展有关研究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征地工作和制定被征地农民政策时加以参考,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心理学研究概况以及城市化进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城市化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影响、城市化对人的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影响、城市化对人的传统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对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层社会关系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微观社会空间.与社区的重要地位紧密相连的,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社区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长三角城市化及社区发展的实践告诉人们,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面临着人在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权威的再造、社区制度的构造、公民社会的培育、城乡社区协调发展等重大课题与任务.因此,城市化进程,要将社区发展纳入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社区知识的生产,着力于社区制度的创新研究与设计,探索社区民主的可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燕峰 《天风》2010,(2):19-21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会作为社会团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并且明显地表现出城市化进程的集中性与分散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个进程对农村教会究竟影响有多大?农村教会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农村教会的各项事工应如何作出回应?本文就西南地区农村教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盼能引发对农村教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就排水系统的功能、规划和思想原则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以期能引起社会对排水系统和水健康循环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海峰 《法音》2009,(3):44-47
传统的佛教以丛林清修为特色,而现代的佛教要适应当今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学者研究认为都市佛教的现代性包括以下诸要点:理性化、知识化、人文化[1]。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大转型,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移民城市,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正在逐渐  相似文献   

12.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以征地维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玉兵 《学海》2011,(5):63-67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根植于农民分散利益维护的现实需要之中,预示着农民维权结构从无序朝向有序、从有序程度低朝向有序程度高的演化进程。借助于对农民征地维权组织资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现有组织尚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组织化维权的迫切需要。新型农民组织的创设、农村现有组织维权机能的完善、农村不同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是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绩效与成本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琴 《学海》2004,(3):85-90
至今为止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没有脱离直接的行政干预 ,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 ,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 ,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 ,深化组织和制度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培育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市场机制 ,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流动 ,促使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向市场主导型城市化转轨 ,是中国城市化稳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陶涛 《美与时代》2023,(1):73-7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域性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城市更新设计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地域性问题。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下,地域性景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现阶段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地域性景观创新设计,通过地域性景观凸显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来促进城市化的进展。文章针对生态城市的特点及建设措施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城市景观结构和建构理论也发生了改变。文章主要阐释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变革与后工业时代的关系,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一般认为,城市化最为直接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也应成为城市化的基本目标。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时代进步之必然自从城市形成之后,就存在着一个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的现象,但真正的城市化运动,则是与工业化紧密相联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因为在前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和城市扩展的速度异常缓慢,只有以工业化为强大推动力的城市化才展现出翻天覆地、激动人心的壮丽场面。所以,城市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9.
孟祥斐  华学成 《学海》2008,(2):23-3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动城市化群体规模日渐庞大,他们在失去土地进城后首要面临的是转型适应过程.本文重在探讨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机制,认为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有同化、融合、分化和边缘化四种表现形式.而社会记忆、社会认同与被动城市化机制是影响失地农民转型适应的重要因素.其中,被动城市化机制与社会记忆制约着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而转型适应的成功反过来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记忆.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由于上述要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内卷化趋势,转型适应发生障碍,这将不利于失地农民的城市化与城乡社会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熵理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系统科学理论是否可用于可持续发展研究,并给予它以一定的支持和启迪,这是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问题。按照现行对系统科学有关理论的理解,结论无疑是否定的。如目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自然辩证法教科书就认为:“一个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以负熵流的引入为代价,这相当于把系统的熵增转移到了环境之中。或者说,系统的进化以环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以环境有序程度的降低为代价。”①既然如此,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成了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必然结果。那么,社会、经济、环境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