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  相似文献   

2.
正自明清始,一批精通伊斯兰教且熟谙中华文化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开展了以著译为标志的"伊儒会通"活动,其核心精神在于引导不同文明及其载体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其中他将"伊儒会通"作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具体体现之一。至此,"伊儒会通"在推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意义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文明观和中华文明观,向世界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理论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正伊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觉与儒家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沟通与交融,内容涉及哲学、修养和习俗等诸多领域,其中哲学层面的"心性会通"和道德层面的"修养会通"是核心内容。实际上,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各家思想文化的全面会通,只因伊斯兰教与儒家之间的会通是基础和重点,所以被称为"伊儒会通"。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相似文献   

6.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相似文献   

7.
正缅甸线是国"家一,带也一是路中"国倡的议重中要的沿邻邦。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缅甸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国家也积极参会,并与其他国家的代表一起围绕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维护文明多样性、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进行交流对话,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  相似文献   

8.
正伊儒会通即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其范围涵盖了思想理念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涵也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诸多层次。余振贵认为:"‘伊儒会通’(或回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与儒教(家)的交流、沟通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9.
自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作了重要阐述。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9月,习近平在对斯里兰卡、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时,表示双方要进一步拓展宗教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融。11月,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5,(4):28-33
亚洲拥有丰富的宗教生态,世界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皆发端于此,至今广为流布。历史上,宗教也是亚洲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对于推动亚洲文明进程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各宗教具有"尚和"的传统,并形成了关于"和"的丰富理论和实践,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重要启示。在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宗教向善的力量,挖掘其  相似文献   

11.
《来复铭》是目前所知最早由宗教学者所撰写的汉文伊斯兰教碑文,自碑文披露以来颇受学界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其内容从伊儒会通的角度给予新的解读,认为《来复铭》主旨在于运用儒学话语论述苏非哲学的"来复"理论,堪称"伊儒会通"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学诚 《法音》2014,(4):11-12
正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发表的关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并以此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主席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相似文献   

13.
光泉 《法音》2014,(12)
正今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并特别强调:"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中韩日三国同属汉传佛教文化圈,据载,中国前秦苻坚遣使派僧到高句丽,是为佛教输入韩国之始。至中国唐代,佛教  相似文献   

14.
2019年5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掀起了对文明互鉴的热议。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10)
正本刊讯9月12日,"以色列—亚洲宗教领袖会议"在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隆重开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应邀出席大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中华汉传佛教的特色,同时呼吁多元文明的和谐共存与和平发展,有赖于各宗教间平等而开放的交流互鉴。12日上午,以色列总统鲁文·里夫林在总统府举行的"以色列—亚洲宗教领袖会议"欢迎仪式上,亲切会见了参加本次大会的宗教领袖。学诚法师作为两位重要嘉宾之一参加了总统高端  相似文献   

16.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22,(5):44-45
一博鳌亚洲论坛“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于4月20日至22日举行。论坛以“千江映月·美美与共——文明因交融会通而历久弥新”为主题,邀请宗教领袖与文化大家汇聚一堂,围绕宗教与文明间的融合交流、和平共存、和谐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国内外宗教界、文化界给予大力支持,境内外上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海内外宗教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8.
“伊儒会通”(或回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与儒教(家)的交流、沟通与融合等。伊儒会通涉及的范围较宽泛:包括哲学、修养论和习俗等诸领域,而研究自然也随之而有伊儒哲学会通、伊儒修养论会通等等。总之,此类跨宗教或跨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域,许多学者在此领域辛勤地耕耘着。翻开季芳桐教授撰写的《伊儒会通研究》发现,内容分伊斯兰教篇与儒家篇,前者是从伊斯兰教角度探讨宗教会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融 《中国宗教》2020,(3):41-43
广西沿海沿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其中宗教对外交流是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宗教对外交流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  相似文献   

20.
蒋坚永 《中国宗教》2014,(10):26-3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在国外演讲中都强调宗教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国宗教要发挥独特优势,进一步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作用。围绕中国宗教如何进一步走出去这一战略性主题,2014年9月26日至27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