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之际,临夏地区道教为主流的地方性知识,影响到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开展跨宗教对话和交流的范式,并借助砖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称为回道对话。苏菲行知中的"诸教统一论""一神多圣论"以及民族学有关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研究,为回道对话的开展和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临夏市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的砖雕图案为案例,展开对回道对话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临夏地区道教为主流的地方性知识,影响到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开展跨宗教对话和交流的范式,并借助砖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称为回道对话。苏菲行知中的"诸教统一论""一神多圣论"以及民族学有关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研究,为回道对话的开展和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临夏市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的砖雕图案为案例,展开对回道对话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以儒诠经",不只是"诠经",重要的还是"以儒"。"以儒"是经典诠释的一种创新,它使仅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的二百年间,是从域外传入中国内地的伊斯兰教的"定型"时期。其间,外来的伊斯兰教发生的一大深刻变化,是在本土化、民族化过程中增添了中国元素,确立了"以儒诠经""以儒释教"的发展方向。本土化、民族化实质上也是中国化的一种表述。在此进程中,兼通儒、道、佛、伊四教的中国穆斯林知识精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术界就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著,但结合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略显不足。本文试图以刘智的《天方典礼》为文本依据,适当结合王岱舆、马注的相关论述,就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路径、方式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清末伊斯兰教学者马德新的伦理思想为切入点,讨论了伊斯兰教与儒学在伦理层面的辨异及对话,从而对马德新在伦理层面"伊儒对话"思想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正一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用儒家思想阐释伊斯兰教,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功修与儒家纲常伦理相契合,从理论上阐明伊斯兰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条目,与儒家无异";同时也选择伊斯兰教和儒家典籍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以经诠儒",引导民众"不滞方隅之见而悟心理之同,不涉异端之流而秉大公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是指明末至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用中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和著作,在坚持伊斯兰教根本信仰和主要功课的基础上,主动与中国传统儒学相融合,从深层思想上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岱舆、伍遵契、刘智、金天柱、张中、马注、马德新、马联元等。由于他们的学术研究和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且主要代表人物都与南京有关,故称"金陵学派"。他们是"伊儒会  相似文献   

8.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相似文献   

9.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相似文献   

10.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相似文献   

11.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伊斯兰儒化辩李华英题记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儒化"、"附儒"、"靠拢儒家"之说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并看不出什么"儒化"痕迹。为此,我曾在1987年为一次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题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的文章。由于该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伊斯兰儒化辩李华英题记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儒化"、"附儒"、"靠拢儒家"之说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并看不出什么"儒化"痕迹。为此,我曾在1987年为一次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写过一篇题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的文章。由于该文...  相似文献   

14.
明未清初,王岱舆出于"不使天下公理废而不传"的目的,在阐释伊斯兰宗教思想时,有意识地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同异,揭示二者之间某些范畴学说的相近性并加以融合,从而开启了"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的先河,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中阿和回汉文化交流,对当代宗教对话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晓春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18-131,194
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回耶对话",是历史上文明对话研究的生动个案。而促成两方积极对话的《回教考略》(《四教考略》有关伊斯兰教部分的单行本)一书,则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关节点。通过《回教考略》的出版以及版本状况的查询、《回教考略》对伊斯兰教批评的具体状况的分析、回族穆斯林学者针对《回教考略》有所反响的八个个案的收集(在回族穆斯林学者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回教考略》一书在引起回族穆斯林学者注意到并起而反驳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批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围绕着《回教考略》的回耶对话的一些特点:其一,这一回耶对话总体上是因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明确批评及试图传教引起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方面所描述的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辩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具有必然性;其二,对于伊斯兰教方面而言,这一回耶对话有着相当的"卫教"色彩;其三,虽然当时基督教处于一种主动的且是强势的地位,但这一次回耶之间的对话,却大抵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汉语取代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主的穆斯林语言,成为回回穆斯林的日常通用语。这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到明末清初,一些“回儒兼通”的伊斯兰学者顺应民族历史的发展趋势,为了“阐正教于中华”,他们着力于“以儒诠经”方式来汉译伊斯兰教经典。这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国儒家文化历史上第一次对话、交流和融合。它推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探讨到了一条适宜的道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正自明清始,一批精通伊斯兰教且熟谙中华文化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开展了以著译为标志的"伊儒会通"活动,其核心精神在于引导不同文明及其载体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其中他将"伊儒会通"作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具体体现之一。至此,"伊儒会通"在推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意义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今年是我国著名伊斯兰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达浦生大阿訇诞辰130周年。南京市民族宗教局、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南京市民族联谊会于2004年5月17-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纪念座谈会。深情缅怀达老为中国伊斯兰教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在伊斯兰学术文化、伊斯兰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国伊协副会长刘书祥、研究部主任张广林、国际部主任文舰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南京穆斯林在历史上有着优良的伊斯兰文化传统,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出现了以王岱舆、刘智、伍遵契等人为代表的伊斯兰汉学派,他们既对伊斯兰教有精深的研究,又精通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