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伊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觉与儒家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沟通与交融,内容涉及哲学、修养和习俗等诸多领域,其中哲学层面的"心性会通"和道德层面的"修养会通"是核心内容。实际上,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各家思想文化的全面会通,只因伊斯兰教与儒家之间的会通是基础和重点,所以被称为"伊儒会通"。  相似文献   

2.
“伊儒会通”(或回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与儒教(家)的交流、沟通与融合等。伊儒会通涉及的范围较宽泛:包括哲学、修养论和习俗等诸领域,而研究自然也随之而有伊儒哲学会通、伊儒修养论会通等等。总之,此类跨宗教或跨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域,许多学者在此领域辛勤地耕耘着。翻开季芳桐教授撰写的《伊儒会通研究》发现,内容分伊斯兰教篇与儒家篇,前者是从伊斯兰教角度探讨宗教会通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明末至清末,中国伊斯兰教界发起了一场以译撰为特点,以会通儒家与伊斯兰教为内容的自觉文化活动,期间涌现了许多思想家,而王岱舆、刘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岱舆首开了会通活动,而刘智则将会通活动推向了最高潮,他们的著作,无论在会通立场、会通方法、乃至理论体系构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同时代乃至后代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我国学界在伊儒会通研究方面成果颇丰,进一步了解西方学者伊儒会通研究及其逻辑,寻求共同话题,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对构建我国伊斯兰教研究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明清之际,穆斯林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等人,将伊斯兰哲学的内容与儒释道思想调和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中国伊斯兰哲学,会通伊儒佛道,它有伊斯兰教义哲学的信仰本质,但就其哲学之命题、范围、结构、话语、价值来说却又是很儒家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正>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到了明代,中国穆斯林从语言、服饰、宗教建筑等方面开启中国化进程,其文化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历史积淀发展到明清两代,遂出现“经堂教育”和“伊儒会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清真女寺”这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独特现象,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明代中后期,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中国穆斯林学者发起的经堂教育、以儒诠经等运动,促进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会通,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经验。一唐宋时期,来华蕃客及后裔除少部分在官学接受教育外,其余多在专为蕃客设立的教育机构“蕃学”中学习,  相似文献   

10.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1.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以刘智为代表的穆斯林知识分子通过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儒会通的深度和广度,对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民初,秀才出身的马启西通过研习汉文伊斯兰译著,深入开展伊儒会通实践,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在他创立的西道堂中继承和弘扬。本文结合定性和量化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实证考察,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产生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亮亮 《中国宗教》2022,(12):54-55
为深入研究山东地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更好推进宗教中国化工作,11月12日,由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会、山东省宗教事务联络中心、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联合举办的“伊儒会通”山东实践研讨会在济南市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伊斯兰教界的10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4.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重要成果,也是以刘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国化宗教阐释传统和话语范式。马启西继承刘智建构的话语脉络,创新中国化宗教阐释路径,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话语谱系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话语内涵就是用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阐述伊斯兰教,进而生成具有本土性的文本阐释与实践传统,为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和构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自明清始,一批精通伊斯兰教且熟谙中华文化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开展了以著译为标志的"伊儒会通"活动,其核心精神在于引导不同文明及其载体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其中他将"伊儒会通"作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具体体现之一。至此,"伊儒会通"在推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意义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刘智的《天方性理》是伊斯兰教与儒学会通的典范,那么马联元对《天方性理》的阿拉伯文注释本《性理微言注释》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内部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的相互包容。本文从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共同关注的真主本体与属性问题为切入点,对照《天方性理》和《性理微言注释》对真主的本体与属性及其关系的讨论,分析中国伊斯兰教正统教义学与苏非认主学的彼此借鉴和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9.
正"伊儒会通"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通行概念,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意见,可谓百花齐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用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来论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至此,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界对于"伊儒会通"的探讨更加热烈。  相似文献   

20.
<正>中文伊斯兰教著译兴起于明清之际,成果斐然,主要特点是伊斯兰教内知识分子所著,主题以经堂典籍翻译和阐释伊斯兰教基本理念为主,这批著作是伊儒会通和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可称之中文伊斯兰教典籍,但并非现代学术视野下的伊斯兰教研究著作。从学术史的角度,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下的宗教研究肇始于近代,具体到伊斯兰教,“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学术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