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新闻     
《法音》1998,(3)
佛教新闻中国佛教协会向张北和西藏那曲灾区捐款本刊讯自1月10日张家口发生地震以及西藏那曲地区发生雪灾的消息传来,中国佛教协会立即动员佛教界四众弟子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率先向张北灾区捐款10万元人民币。中...  相似文献   

2.
王丽心 《法音》2013,(2):66-67
本刊讯在蛇年新春到来之际,各地佛教界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以多种形式开展慈善送温暖活动。现据来稿及网络相关信息汇编于下。1月18日,2013年爱心·温暖朱泾大型慈善联合募捐在朱泾镇紫金广场隆重举行,上海东林寺住持广德法师代表本寺举牌捐款5万元。活动现场,20  相似文献   

3.
朱芸蒙 《法音》2022,(5):29-31
<正>宋代灾害频发,虽然朝廷通过赈济、赈贷、赈粜等多种方式力求应对和解决灾害带来的各种问题,但也不能忽视各种社会群体在救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以“慈悲济世,无我利他”为信仰追求的佛教僧人,更是扮演着独特的重要角色。本文将以佛教僧人为切入点,概述宋代佛教僧人参与救灾的主要方式,并尝试探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摘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方立天在《文史哲》2004年第4期撰写文章,认为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精神,构成佛教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首先,佛教的慈悲理念是奠立在佛教世界观——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的。其次,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才能产生“与乐祓苦”的践行和作用。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以普度众生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伟大理想。中国佛教极度推崇慈悲精神。第三,随着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佛教越来…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本着“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不断创新,积极推进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规范化运作,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全面提升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品牌,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正>为响应"全民慈善捐款月"活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7月16日,泰安市道教协会举行慈善捐款活动。在捐款现场,泰山碧霞祠和灵应宫道观全体教职员工纷纷慷慨解囊,现场捐赠人民币9300元,向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爱心。并以此为契机,提倡每人每天做一件善事,让慈善义举  相似文献   

7.
弘法寺 《法音》2010,(8):59-59
<正>本刊讯7月1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百寺扶千户"系列慈善活动在深圳弘法寺举行,上千名四众弟子齐聚一堂,慷慨解囊,踊跃捐赠。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本焕长老率先捐款2万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1,(9)
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由李挽(耕云)先生、陈维沧先生率领的台湾禅学参访团在京访问期间,于7月22日晚间,将美元1万元,黄金2市斤交给赵朴初会长,转交安徽省救济受灾同胞。赵会长接受捐款后,感谢参访团各位善知识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当时在场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赤耐副局长.电对以耕云先生为首的禅学参访团捐款救灾的善举表示由衷感谢!  相似文献   

9.
能超 《中国宗教》2018,(9):37-39
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8日,五台山佛教协会院内举行了“送温暖、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一大早,来自全山50余座寺庙的僧尼代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争相捐款,特别是那些远离台怀、被大雪封山的台顶寺庙以及偏远小寺的僧尼,他们不畏路途遥远,头顶寒风,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27日,香港三德弘法中心、中国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和中国佛教慈善基金会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隆重举行为汶川5.12罹难同胞往生七七之期启建顶礼慈悲三昧水忏暨五方九大士普利瑜伽焰口冥阳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4,(8)
正7月30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在京组织召开以"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为主题的座谈会,总结佛教、道教关于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理念与实践,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阐释解读,征询教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学诚副会长在会上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发言,强调佛教的放生护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至今仍是广大佛教信众非常重要的信仰实践形式。同时,学诚法师剖析了当前放生活动中存在着发心不正,组织不当,与时代发展、环境变化不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8,(2)
新华网贵阳2月8日电(记者周之江)"慈悲济世,情暖乌蒙——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向贵州灾区捐款仪式"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中国佛教界、道教界向贵州灾区捐赠370余万元人民币善款。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1)
正扶危济困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佛法中的缘起论、慈悲观、布施观和福田思想都为佛教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扶贫可说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佛法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扶贫的实践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当代中国佛教更应该继承传统,积极应对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灵活创新,方便施救,切实履行佛法利益众生的精神。佛教以慈悲为本怀,以入世为方便,佛教徒践行佛法,就应当将慈悲的精神落实于  相似文献   

15.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16.
佛教慈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的利益与幸福做贡献的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伦理的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的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的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的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的正能量,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3,(12)
本刊讯11月5日上午,徐州市佛教四众弟子在果光法师的带领下,前往睢宁县凌城镇王集小学,向该校120位贫困学生捐赠助学款24000元,衣物2000件,书包120只。市、县宗教局和凌城镇政府领导及50余位佛教四众弟子参加了捐赠仪式。近年来,徐州市佛教协会响应党和政府扶贫助学的倡导,遵循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多次向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到目前为止,累计向贫困学生捐款达60余万元。徐州市佛教界捐资助学献爱心$徐州市佛协  相似文献   

19.
当代高僧妙湛大师(1910-1995),戒律精严,佛学造诣高深,兴教育才,爱国爱教,慈悲喜舍,救度济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人间佛教”思想。大师以菩萨的慈悲之心,关爱众生,利益大众,以出世的无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业,赢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妙湛大师为振兴佛教,重视学修并重、悲智双运,为佛教界培养出了一批道德修养深、文化水平高的法门龙象,为弘扬“人间佛教”提供了优秀人才。大师还创办了佛教慈善机构,开展了大量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人间净土做出了相当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音祚 《法音》2008,(12):37-40
一、对佛教的总体看法 佛教是一种以教育为特色、以信仰为基础、以慈悲为核心、以解脱为旨趣的宗教。教育的特色体现为度尽天下所有众生的宏愿:信仰体现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的信念:慈悲体现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核心教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