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联合 《学海》2002,(3):129-131
被冯友兰本人及众多学者忽视的《新世训》一书实质上在“贞元六书”构成的新理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该书一方面是此后的《新原人》的诱发性著作 ,另一方面也开始凸显了冯氏新理学体系中本体形上学和人生哲学断为二截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生活的哲学     
在缪勒的《辩证法》(Dialectic,1953年,纽约)这本书中,有一章是“伦理学”。本译文只译出“伦理学”中的一节。缪勒在这一节中,首先叙述和批评了伦理的唯物主义、快乐主义、进步哲学、道德主义与反道德主义,说它们“夸大和孤立生活的要素”,都没把握住生活的辩证的整体。缪勒于是提出他的生活的哲学。他认为生活是一个“辩证的整体”,是“诸矛盾的一个不矛盾的统一性”,“其中没有一方面能有希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道德的绝对理念应当存在于生活的斗争中而又超出生活的斗争。他的生活哲学的辩证原则是:“无条件地肯定”“道德的斗争”,“不要夸大或孤立一个价值而牺牲别的价值”。他认为,活力和精神是伦理的两极,这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如果只有精神而没有活力,那么精神就成为死的精神,这样就陷入了道德主义和形式主义。如果只有活力而没有精神,那么活力就没有意义与方向,这样就陷入反道德主义。在本节最后,缪勒强调“个人的快乐”和“社会的福利”这两个对立面的不可分的统一性,并借此反对共产主义。他说,“孤立起来的个人主义就成为一种与社会的福利相矛盾的‘粗野的自私自利’,而孤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就陷入一种极权的共产主义。”缪勒的观点是一种反动的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凶恶敌人。  相似文献   

3.
新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乔清举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建立的“新理学”体系,是中国哲学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通过解析新理学体系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结构的二元化问题。也就是说,新理学的各个部分不是用一个统一的、一以贯之的原则,而是用了两个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具体地说,形上学中存在着逻辑与事实的矛盾;文化观中存在着“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的矛盾;人生哲学中存在着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固然是新理学体系的缺陷,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  相似文献   

4.
生活通过思想展现魅力。思想作为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超越了感性认识的局限,能自觉追问和自为创造。思想既是追求的内在力,又为追求的品位定价。思想作为精神的维度,提升精神生活层次。自我通过思想的反思映衬出人生的伟大与渺小,启示着内心的浩大与无穷。现代人要过一种健康有意义的自觉生活,需要在新生活中学会思想、学会追问、学会追求、学会反思。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斯多亚派人生哲学比较章海山庄子与斯多亚派创始人芝诺(Zenoofcitium)几乎为同时代人,他们虽然远隔数万里,却都构建了一个“不动心”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哲学体系,他们共同追求的是摆脱一切物欲,世俗事务,以至自己的身心状态,一种物我两忘...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中西方人生哲学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人生哲学的本位问题,涉及人生哲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问题。人生哲学以什么为本位,展现着该人生哲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以知识为本位是西方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重视知识在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定智慧是一种主要的美德;3.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人生目的。以道德为本位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特征。这种人生哲学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人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要审慎地选择道德理想,不断提高生命意义,以达至善的目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日摘自《复旦学报》1992年第5期)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  相似文献   

7.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一方面,他借助于逻辑分析的理性思维方法,创建了“新理学”的形上学体系;另一方面,虽然冯友兰以理性来定义人的本质,但是由于他仅仅强调其中作为思维分析方法的逻辑理性,而完全忽略了价值层面上的理性的批判向度以及与理性密不可分的人的自由本质,以至于从根本上严重制约了“新理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庄子对人的“担当”精神进行了消解。他通过“让天下”意象说明担当天下为人生之负累,境界超越的人并不愿意治理天下,放弃担当才是合乎大道的生存状态。他认为天下无需治,也不能治,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越治越坏,并对忧患意识和以治国、平天下为担当的圣人做了批判。在庄子理想的“至德之世”中没有互助与担当的位置。庄子消解“担当”的观念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与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亦密切相关,其对“担当”精神的消解始终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哲学的最大特点,无疑是沿着熊十力所开启的现代新儒家重建本体论的思路,对“存在”问题作了深入独到的思考和创发。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申发探寻“存在”问题的意义;(二)重构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三)打通转化“存在”问题的限制。他由此而建构了现代新儒学中最为深邃也最具影响的本体论体系。对于牟宗三探讨“存在”问题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这些批评比较深刻地触及了、揭示了牟宗三探讨“存在”问题的内在矛盾和思想困境。这个矛盾和困境在于: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和现实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矛盾。在牟宗三和批评者之间,实际上凸显出了一个关系着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哲学如何在形上的追求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间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家留给21世纪中国哲学家作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复思考和不断探讨,将推动着未来中国哲学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末,我接到冯契先生家属惠赠的《冯契文集》一、二、三卷(即《智慧说三篇》),读后,感慨良多。冯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智慧”的体系,而且留下了探索智慧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体系难免有时间性的局限,而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冯契先生探索智慧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定哲学要解决现实问题,才有生命力;二是坚信哲学家要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创造。他说:“真正的哲学都在回答时代的问题,要求表现时代精神。”(《冯契文集》第1卷,第3-4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  相似文献   

13.
如今我们的时代在改变,旧神话正迅速走向衰亡,我们迫切需要新的世界图景。库比特就是出现在这样一个新旧时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家,他的《生活,生活》正是这场深刻变革的一枚果实,其译本由王志成、朱彩虹翻译,现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库比特给我们指出的路就是回到生活本身。对于看惯严格的学术书的读者来说,本书会显得非常奇怪。没有严格的体系,也看不出任何内在的逻辑,有的只是三十二个思考片断,形成一个一个故事,似乎作者想到什么就随手写下来。这使本书呈现出散文的特质。其实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与库比特一向的说话风格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对单一“原意”(“本意”)的追求,是传统西方解释学的一个核心宗旨。这种解释学把“原意”看作作品中埋藏的“宝贝”,只要阐释便可挖掘出来。也正是在追求“原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传统解释学的一个内在矛盾,那就是:“原意”往往是多而不是一。且不说了解过去时代作者的本意有多困难,即使生活在同一时代、处于同一环境里的读者,也未必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作者的所谓“原意”。而且这众多的“原意”之间常常是相互抵触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传统解释学的这一内在矛盾靠坚信存在唯一的“原意”和唯一正确解释的传统解释学本身…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是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相近之性与不移之性的设置使其人性观出现分裂并为其人生哲学体系的自相矛盾埋下伏笔.人性学说中的对立致使孔子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出现两重倾向,他有时肯定利欲,认为利欲合于礼义,有时又割裂利欲与礼义.当肯定两者的统一时,他便主张通过学、习消解矛盾,使其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学、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学、习的目标是理想境界.境界是自我人性的充分展开的理想状态,当承认统一性时,孔子认为境界体现了自我理性的自明与情感上的自得,体现了理性与欲望的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境界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性假说而已.  相似文献   

16.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费多谢耶夫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六五年《苏联科学院通报》第九期上,这是他在今年四月全苏唯物辩证法讨论会(有六百多人参加)所做的报告的压缩。费多谢耶夫这篇文章是彻头彻尾修正主义的,只不过在论证问题时耍了一套更狡猾更虚伪的手段而已。根据《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十期有关唯物辩证法问题讨论会的长篇报道,他这个报告共分五部分:(1)辩证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展;(2)过渡时代的辩证法;(3)现代历史过程的不平衡性和国际关系的辩证法;(4)发展的上升路线与下降路线;(5)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费多谢耶夫在本篇文章中把那篇报告的第一、第二部分合在一起(第一部分有删节),这样便只有四部分了。原报告的第五部分,费多谢耶夫把它加以扩充,单独写成一文,发表在《共产党人》杂志今年第十四期上,这篇文章的译文排作这一组文章的第二篇。我们在译本文时,把原报告第五部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略掉。作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里,除了重弹苏共关于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等老调之外,还提出一个“新”论点,即“就世界发展的范围而言,时代的基本矛盾则是内部矛盾”,这个矛盾对个别国家来说是“外部矛盾”,其间的辩证法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决定时代的基本特点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发展的方向”,“决定两种对立体系竞赛和斗争的进程和结局”。这是他的一个基本观点。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大肆宣传热核战争恐怖,说什么“如果说热核战争将会废除资本主义,那末它不但不会提前反而会大大推迟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甚至“可能提出人类本身存在的问题”;说什么“社会主义不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之间的战争也能够得到胜利,在和平条件下也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胜利”。他并且再次荒谬地宣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和平形式的革命飞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谈到社会发展的上升路线(社会主义)和下降路线(资本主义)之间的所谓“辩证法”。这里他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都说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基本矛盾的运动”。他给“非资本主义发展”下了一个定义:“这是从封建制度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是绕过资本主义阶段,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和形成的过程”,这一过渡是“或多或少和平地”实现的。作者在这里实质上是在宣传外因决定论,企图麻痹资本主义国家中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革命力量,束缚他们的手脚,反对他们进行反帝的斗争,从而让苏美两大国来主宰世界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联合  徐建科 《学海》2005,(3):112-117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等范畴中人性道德内涵的彻底抽空,又导致了其本体与境界的完全断裂。冯氏境界理论出现这两种迷失的症结,在于其新理学体系“空灵”化的形上旨趣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人伦”是中国伦理的基本概念。然而,传统人伦设计的范型和最高概念是“天伦”。“人伦本于天伦而立”是中国伦理设计的基本原理。“人伦”和“天伦”的内在统一,“人道”和“天道”的合一,才是中国伦理的最后完成,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伦理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天”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建构中,不仅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而且是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因子,可以说它构成传统伦理体系、中国人的伦理精神结构中的文化“黑洞”。“天”的概念、“天伦”的原理、“天道”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宗教境界。它们既为伦理生活提供终极关怀,也为主体的伦理精神提供信仰支撑,更为伦理运作提供超越性的机制。在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重要课题,就是要重新寻找伦理的本位与道德的本体,建立新的伦理坐标和伦理信仰,从而为社会的伦理生活与主体的伦理精神找到新的维系和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20.
赵慧宁 《美与时代》2004,(12):41-43
建筑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建筑所处的大文化背景的价值立场是建筑文化的内核,对建筑文化的批判性考察要着眼于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