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理学伦理思想是宋代道德生活主流价值诉求的集中反映和呈现.宋代理学伦理在回归儒学人伦本位、恢复意识形态文化和学理性文化双重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深深体现了道德生活中重建人间秩序、重继儒家道统;重构以“内在超越”为显著特征的道德性命理论;并为实现此种道德秩序而勇于担当主体责任的主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高源厚 《世界哲学》2012,(1):103-109
奥尔特加是20世纪德语世界之外,较早接触并传播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家。在其哲学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胡塞尔现象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助现象学的"直观"、"意向性"等观念,奥尔特加得以形成独具风貌的"生活理性"哲学:以"人的生活"作为根本实在,着力展现生活的合理性和理性的生活性。但由于奥尔特加自身的基本思想旨趣,使得他在判定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论倾向后,注定与其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3.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确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士人阶层在伦理生活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强化了东汉前期以来官方确立的儒家伦理意识形态,造成了道德的偏至;另一方面随着士人精神的演进,伦理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孕生了魏晋玄学伦理的某些质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的幻象之说是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话语。按照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象"的原因有两个:它建立在虚幻的共同体之上;它根源于德国唯心论的形而上学传统。幻象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瓦解之。  相似文献   

6.
在阿尔都塞哲学的启发下,立足于当前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现状,本文对"自由"和"询唤"提出了新的解读:自由,与传统定义不同,是决定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社会媒介;询唤,与阿尔都塞哲学对其的解读不同,被用以解释各种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世界观的思想体系。在当前社会,消费已渗入生活的每个部分,意识形态领域也不能幸免,所以自由和询唤会以新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齐泽克提出了"意识形态幻象"概念,并进一步重新阐释和解读了意识形态,从而构建了其意识形态幻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把意识形态的研究延伸到了社会存在方面,认为意识形态已经不能拘泥于"社会意识"层面,从而将意识形态界定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尽管齐泽克一直力图穿越"幻象",但是他也始终都在维护"幻象"。从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其本身的内在局限性,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研究新的理论视角的开拓和分析方法的丰富具有一定启示和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华 《伦理学研究》2006,(2):107-108
胡潇教授的学术专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沃野里潜心耕耘多年,奉献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项丰硕成果。这本近46万字的煌煌大作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作者的思想经纬和学术建构:一是以“理性的滥觞”为篇名,全面勾勒了人类意识的起源及其理性智慧的发展流变;二是以“心灵索引”为篇名,展示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经历以及作者对此的评析与新见;三是以“意识形态的认知”为篇名,阐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诸方面及其生成的意识形态各门类反映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认识机理。全书…  相似文献   

10.
唐魁玉 《学海》2006,(5):47-51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传媒在数字化、网络化意义上的深化,媒介元素不仅成为了现代性的工具条件,而且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构与塑形载体,发挥着人类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当代社会生活在印刷和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正在或将要朝着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呈现和延伸,人类生活史也在媒介技术的变迁]进中不断地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1.
阿尔都塞一生提出两个意识形态概念:一是认识论断裂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二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其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影响最大,但是,这一理论既有亮点也有盲点。它在强调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同时,忽视了观念和象征的作用;在强调了意识形态支配作用的同时,没有关注意识形态中反抗和斗争的作用;在强调了意识形态国家性的同时,忽视了非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佩舒、瑟伯恩、齐泽克分别从意识形态的反质询、非国家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中"象征"先验之维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弥补了阿氏理论的不足,克服了它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及此前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的阐释,学界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把马克思在此前各阶段的核心思想,等同于他在相应阶段对"意识形态"的看法,也因此认定在《莱茵报》,甚至更早的《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与阐释已经涉及了复杂的哲学、政治或阶级层面的问题,这实际上过度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虽然早在中学阶段,马克思便展露出"分析观念"的能力,但直至《莱茵报》时期,他都未对意识形态做过"概念上"的阐释,意识形态仅被他当作一个带有负面指涉意涵的"修饰词"使用。但也正是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开始有了明确的"指涉对象",这正是他往后得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1月19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清远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和"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刻精彩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面向"生活的本身"是梁漱溟提出的理解儒学的独特视域。在此视域下,梁漱溟不仅揭示了儒学作为切合生活之"理"、人伦之"情"而建构的"生活的学问"的精神特质,还为我们指明了"生活上去理会实践"的"学儒"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梁氏这种面向"生活的本身"而论儒学与"学儒"的"生活"儒学观,对我们当代人了解(知)儒学、实践(行)儒学极具借鉴意义。接着梁漱溟来讲,面向"生活的本身",重建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联,需要当代学者依"生活化"的要求来"说"儒学、"做"儒学;需要社会大众以涵养德性、修身立德为要来读经学儒。  相似文献   

15.
尽管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概念的通行解释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必须把它解释为镶嵌在某一社会中使用的多面相语言游戏的各种文化体系。但这个解释真的符合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观点吗?为此,本文将考察维特根斯坦手稿中对"语言游戏在人类生活中的嵌入"的论述。从那些论述中我们很可能发现,"生活形式"对应着"多种不同的生活形式"。事实上,"生活形式"概念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镶嵌着语言游戏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昌舒 《学海》2011,(4):143-148
南宗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具有生活禅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意在目前"、"触目菩提"和"快乐无忧"三个命题出发,论述生活禅的主要特点及其美学意蕴,着重探讨"境"这一范畴。中唐时期佛学之"境"进入美学范畴,其中原因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尝试从生活禅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表现为主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内在价值。从逻辑上来说"有尊严的生活"是人性的本然要求。个体尊严之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尊严是个体坚强的精神支柱、个体稳定的品质保障和个体坚定的生活信念。如何实现"有尊严的生活"是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探究个体"有尊严的生活"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使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等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在克服自身矛盾和寻找出路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现实的呼唤之下,也开始重新关注生活世界,道德生活成为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160周年和广松涉逝世10周年,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23~24日在古城南京举行.中日学者70余人与会,大家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当代争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