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绿色技术包含绿色自然技术和绿色社会技术,其价值论基础是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主张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中心,去处理和解决人类实践性活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有别于本体论和目的论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对社会系统的"先在性",但又不同于各种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现实中差异性主体特殊的环境需求,也无法否定和消解"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客现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利益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则认为,自然与人有着平等的价值主体地位,并注目于“地球上千百万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福利”。从表面看来,这两类中心主义观点是完全相对立的,其实,我们至少可以找到它们的三个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绿色人居环境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它好比是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需要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处理好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家只有产生共识,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社会环境的交融,成了当今时代人类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要解决的头等问题,平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如何做到让建筑影响环境,让建筑融入环境,创建绿色发展建筑体系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5.
黄立营 《学海》2004,(3):177-180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实现人的自主、自觉与自由 ,表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现代社会应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为根"作为人之为人的自然本性源于以下事实:人生命的产生源于自然之演化,自然是人类生身之"母";人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然之养育,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人的发展与幸福离不开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并过上美好生活之"基"。而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实践在创造工业辉煌与奇迹的同时,由于悖离"以自然为根"的人的自然本性,已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造成人类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下降,使人的身心健康遭受各类危害,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与要求的前提下,为超越黑色发展模式及其造成的发展困境,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由此破解人类发展不可持续这一时代难题而作出的历史性谋划与创造性决策,因而具有重要的伦理属性和伦理价值。从认识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无疑是人类认识史的一次实质性飞跃,是人类的生态认识和生态智慧的结晶。从实践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恰恰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人类对自然的亲缘和依赖关系——有机协调、互利共生关系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当前环境问题的每况愈下,逐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设计师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指导,深刻理解绿色设计的思想核心、原则以及设计手法,并将之渗透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将有利于改善现有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杨雪莲  梁秀丽 《天风》2005,(9):32-33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维护生态的平衡是其中应有之义,对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只有生活在平衡的生态中,才能有很好的发展,况且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这为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总体框架。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把当代人类生存的地球生物圈看作是由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唐卫民 《天风》2005,(11):42-43
一个快被榨干的地球……人与生态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最基础性的问题。今天,随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全球气温变暖、瘟疫肆虐、沙尘暴频繁出现、江河泛滥等现状,人们有必要探索人与自然应具有的伦理关系。生态学家认为,在所有生命形式中,人具有爱的本能,人类是上帝关心大自然的协作者,人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对环境伦理学批判继承的产物。它在继承环境伦理学既把人与人的关系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学的视野、强调尊重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客观价值的同时,着力克服环境伦理学所蕴涵的人类无所作为的思想。我们要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只有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及自身的基本手段等思想为指导,研究如何从伦理学的角度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奠基性工作。一人的价值与…  相似文献   

13.
一、适应与图式。人类智慧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认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皮亚杰指出,就其本身而言,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即所谓运算;就其外部功能而言,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说明,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能动适应,“人的认识本质上是能动的……认识就是转变实在”;所谓能动即指主体以物质动作或者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只有改变客体才能认识客体,只有改变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他又指出,主体与环境的适应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要适应环境、认识客体,主体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借用生  相似文献   

14.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为人类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意识地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一门艺术。从现代城市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基于实用唯美主义的现代城市建设,结合新的设计观念,提出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创新路径,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6.
经济主体的伦理分析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从人类主体活动的社会形式角度,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形态。对应于三种形态,经济主体的表现形式为原始丰富的人、异化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社会形态下现实的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伦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3):87-93
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环境"概念常常指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文认为,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将"生态环境"之维带回社会工作,重新解读和修正主流社会工作关于"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理论与实践议题的认知及其实践范式。进而,本文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议题,尝试从理论的生态转向、教育体系的重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工作社会属性的专业本质重塑等方面提出社会工作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绿色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当代人类思想的主流汇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当代人类思想的主流汇聚李燕一、文化哲学的兴起及其历史必然性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创造物、人与人化自然,人与文化传统,以及人与历史、人与人的社会等的关系之总称),在现时代,已突现为人为认识与实践中的根本性问题。它对人类既有的文明和理论观念以严峻挑战。对于人类来说,这个问题的突现及其对它的觉悟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解决现今关于社会进步,人类自我认识、设计和实现,以及环境的改造等等任务,无一例外地有赖于对这一问题的真理性回答。对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的回答,正是20世纪文化哲学的根本性任务。所谓"人的世界",是指由人创造的、人为的世界。在现时代,人们已愈益普遍地认识到,人类正是生活于、实践于由自己的创造物积聚而成的环境中,正是这个世界决定着人的生成和发展,并能够作为主体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种情形既使人们充满信心,又使人们产生担扰和困惑。有鉴于此,思想家们从不同方面进行探寻,企图创造出一种正确的方法和健全的理论,以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处理和改造生存环境,改变把世界看作在人之外的、与人对立并相互抗争的陈腐观念。这是我们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哲学兴起  相似文献   

20.
正面对严重的环境、气候和生态危机,江西师范大学王玲玲教授的新著《绿色责任探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进行了富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如何解读一些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采取的不负责任行为怪象?如何让地球人认识到保护地球绿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天经地义的职责?如何本着有效治理环境的宗旨公平公正地分配地球人的绿色责任?如何警醒地球环境的破坏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绿色责任探究》所要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