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大学生人际困扰、社交焦虑和心理症状的现状与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见解。方法:采用自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大一、大二、大三共1291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人际关系困扰各年级总检出率为27.2%;大二和大三人际敏感因子均分高于大一,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并有显著差异;社交苦恼因子和总均分高于常模,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总体社交回避及苦恼与抑郁、强迫、焦虑等心理症状有显著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际困扰、人际敏感症状存在年级、性别差异,和典型表现形式;社交回避及苦恼可导致不同类型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2.
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对师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且男大学生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各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具有显著差异;(3)总体上城市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明显高于乡镇大学生;正在恋爱的大学生的总均分比没有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总均分显著偏高。结论总体上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性别、年级、地域、正在恋爱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都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依恋问卷调查了725名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人际困扰的总体水平较低;(2)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各维度及总均分间相关显著,自我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显著高于他人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3)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能显著预测人际困扰的各维度及总均分,他人工作模型则仅能预测交谈交流困扰。结论: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间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可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4.
周林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8,31(6):1353-1356,1295
以上海市6所高校的56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文理科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偏好.结果表明,在信息获得偏好得分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男、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存在显著的年级与学科交互作用,随年级增加信息获得偏好得分呈递增趋势;在游戏偏好得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显著高于文科生,随年级增加游戏偏好得分呈递减趋势,性别与学科,年级与学科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交往偏好得分的性别、专业、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性别与学科有非常显著的交瓦效应.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不同层次的大学982名大一与大三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整体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年级,在归因风格分量上的得分大一年级高于大三年级,年级差异显著;(2)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分量表上性别差异显著;(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艺术类、文史类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类学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以296名广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人际信任量表》(IT)为研究工具,考察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专业上的差异;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普遍信任度的高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一>大三;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度高于城市大学生;独生子女特殊信任度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普遍信任度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编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在杭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卷入程度分为网络功能、网络卷入、网络表现和网络动机四个维度;(2)女生在社交网络行为及其各子维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网络卷入程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得分最高;(4)人际信任与网络动机及社交网络行为总分显著负相关,熟人信任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8.
以2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考察其控制信念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被试的认知控制信念得分最高,情感控制最低,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信念得分居中;且控制信念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和生源地差异,女生的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得分都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学生的间接控制信念得分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学生;(2)被试人际信任得分较低,且不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差异;(3)控制信念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因被试性别和生源地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女生和农村生源大学生来说,直接控制、认知控制信念得分越高,人际信任得分也越高;而对  相似文献   

9.
邵瑾  杨芊 《应用心理学》2023,(6):538-545
基于人际环形模型,检验人际问题量表简版(IIP-SC)在大学生群体的环形结构及分析人际问题在地域和性别上的差异。采用IIP-SC、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SCL-90测量1565名大学生。结果支持IIP-SC的环形结构,等长不等距模型拟合更优。大学生人际问题类型处于顺从型和易利用型间。在IIP-SC总分和掌控维度上存在性别和地域差异。总结而言,IIPSC与理想模型有一定偏差,但符合环形结构。国内大学生整体的人际问题呈现低掌控-高联结的特点,存在性别及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探讨1104名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自尊呈稳定发展趋势,重要感、胜任感、归属感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2)大学生自尊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归属感维度。(3)文科生外表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城市学生以及学生干部在自尊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以及非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沉思量表、报复动机量表、宽恕倾向量表、宽恕态度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236名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人际宽恕和报复心理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发现:(1)男大学生的报复倾向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宽恕倾向与报复倾向及对侵犯的沉思程度显著负相关。沉思程度和抑郁显著正相关。(3)沉思程度和宽恕倾向对抑郁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的预测作用。(4)大学生的宽恕倾向和宽恕态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宽恕倾向和报复倾向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抑郁均没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人际冲突和安全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和报复动机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时间滞后的数据搜集方法,通过上级-下属配对的方式对229名公交司机及其主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冲突能够对安全工作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人际冲突可以通过激发愤怒情绪来减少安全工作行为,也能够通过刺激报复动机对安全工作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愤怒和报复动机在人际冲突与安全工作行为之间发挥着多重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比较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通过对70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社会比较、抑郁、人际自立以及性别间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抑郁与能力比较显著正相关,与人际自立显著负相关。多重调节模型分析表明,人际自立显著调节能力比较与抑郁关系,且有性别差异。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能力比较显著影响其抑郁程度。建议重点关注低人际自立男大学生,及时化解其由于社会比较产生的负性情绪,避免陷入抑郁“泥潭”。  相似文献   

15.
We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climat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characteris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Participants were 266 students from a school of education of a large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females = 66.5%; black = 53.0%, white = 25.9%; coloured = 7.5%, Asian/Indian = 6.0%; mean age = 28.71 years, SD = 10.51 years). Th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Climate Questionnaire (ESCQ). Exploratory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 of the data yielded a three component structure of social climate comprising of (i) Construc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i) Unloving towards self, and (iii) Aggression perceptions of self. Relationships and aggression appear to define social climate in a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采用信任博弈任务创设人际信任、人际背叛及背叛后利他惩罚三种人际情境,探讨三种人际情境对不同任务难度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工作记忆的难度增加,三组正确率均显著下降。在低难度任务中,人际信任组和背叛后利他惩罚组正确率均高于人际背叛组;中等难度任务中,人际信任组正确率高于背叛后利他惩罚组和人际背叛组;高难度任务中,三组正确率无明显差异;(2)随着工作记忆的难度增加,三组反应时均显著增加。低难度任务中,人际信任组、背叛后利他惩罚组反应时均低于人际背叛组;中等难度和高难度任务中,三组反应时无明显差异。结论:人际信任、人际背叛及背叛后利他惩罚对工作记忆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大三的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却显著低于非经济类专业.这说明经济类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原因,可能的机制是,学习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和认同“理性人假设”所包含的人性观点,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私和功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We sought to predict overt agg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ir intra-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elf-perceptions. Respondents were 311 students (females = 69.8%; black = 65.9%, white = 16.7%; mean age = 26.38 years, SD = 9.57 years) from a large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Results following multivariate inferential analysis indicated Negative, destruc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gative, destructive self-concept; and Positive inclination towards others to predict overt aggression amo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By contrast,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self and others; and Submissiveness towards other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overt aggression amo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Our hypothesis that the more constructive (higher)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intra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lower will their levels of overt aggression,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verbal aggression become was supported. As such, the finding was that: Overt Aggression = a(Negative destruc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b(Negative destructive self-concept) ? c(Positive inclination towards others).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predicted motivational states for avoidance and revenge following a transgression at a second temporal point distant from the original transgression. A sample of 438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reported experiencing a serious transgression against them, completed measures of avoidance and revenge motivations around the transgression and five-factor personality domains and facets at time 1, and measures of avoidance and revenge motivations two and a half years later.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euroticism, and specifically anger hostility, predicts revenge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s two and a half years late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in McCullough’s three systems of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43名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学生自我感知到的班级人际和谐状况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学生对班级人际和谐各维度的感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年级差异主要体现在班级组织上。(2)在男生组中,不同社会测量地位学生在班级人际和谐的同伴关系和班级组织上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女生组中,不同社会测量地位学生在班级人际和谐的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3)学生感知到的班级人际和谐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感知到的人际和谐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感知到的同伴人际和谐与儿童的羞怯-敏感性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