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禅’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形式的方便法门,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思想、方法和成果,来让学者更加容易地进入禅修状态,体悟禅境。因为,在眼下科学昌明的大语境下,而科学又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和运用科学来辅助理解禅法,并在生活中开展修行,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
记者:您是一位法师.《功夫熊猫》是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您当初怎么想到埔这样一部电影来讲禅? 宗舜法师:这要从佛教修行的理解谈起。如果我们把修行单纯理解为“诵经”、“打坐”、“念佛”,而不能体会到生活每一个细节中的禅意,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自在,基本上可以说学佛学得非常呆板、单调。净慧老和尚曾经讲过,要把信仰落实于生活...  相似文献   

3.
积善成佛化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句偈。此四句偈以其经戒具足的特性,历来被佛教视为修行的根本道谛。其所开示的由去恶行善到治心净意再到证得菩提的修行路径,与生活禅的修行路径若合符节。去恶行善因以也是生活禅最基础的修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陈星桥 《法音》2006,(6):3-25
四、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禅”,全称禅那,是古印度语,中国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习惯上常梵汉并举,称作“禅定”。它为佛教的一类重要修行方法,是戒定慧根本三学之一和菩萨所行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禅定修法的种类很多,可有上千种(参看拙著  相似文献   

5.
王丽心 《法音》2001,(8):52-52
本刊讯 7月20日,河北赵县柏林禅寺隆重举行第九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来自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青年学子聚会一处,参加为期七天的学修生活。河北省政协、省民族宗教事务厅、赵县党政有关部门领导及赞助夏令营的香港旭日集团、北京荷塘月色素食餐厅的代表出席了开营仪式。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柏林禅寺方丈、夏令营总导师净慧法师首先讲话。他说,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已经十年了,“生活禅夏令营”也办到了第九届,它架起了一座佛法关怀大众、大众认同佛法的桥梁。这是佛法传播的需要,更是社会…  相似文献   

6.
“禅”全称“禅那”,意是“静虑”、“思维修”、“摄念”等。在印度,主要指坐禅冥想的实修功夫。到了中国后,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胡适说:“禅宗是一种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佛教史上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运动”。其旨在通过禅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怀瑾先生说:  相似文献   

7.
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1,(6)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县柏林禅寺退居方丈净慧法师,继承赵州禅、临济禅之宗风,于1992年提出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  相似文献   

9.
池成月自来     
宗门修行在花开五叶之前虽各有禅风,但较无所谓体系,及至法门大兴,各宗乃竞相标举自家立宗处,接引学人的法门亦逐渐风格化,而由于禅特重知见开悟,宗风的不同主要就体现在机锋转语、公案问答上,这些被传述下来的机锋、公案也就型塑了后世对禅宗的主要印象。以这种印象来看禅宗其实是偏颇的,因为看不到行者的“基本功”,然而,公案机锋对不参禅者毕竟有无尽的吸引,它使禅宗急速扩散,渗入生活,但流风所及,宋元之后乃“谈禅者多,印证者少”,这种发展表面上符合了六祖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禅的流弊后世所以如此之深也正缘于此。  相似文献   

10.
释永信 《法音》2019,(10):50-52
正禅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禅起源于印度,汉语音译为"禅那",乃静虑、思维修之义。经过在中国千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禅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与文化符号,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是心灵超越之法,是通过生命的实践体验到的"内心觉醒"与"内在超越"。参禅,不只是到禅堂里去打坐,我们说的参禅,首先是指过上佛陀教导的精神生活,而禅堂打坐只是修行的一个载体和重要手段。只有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基础上,建立在日常严格的戒律基础上,或参禅打坐,或制心一处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胡思乱想,你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至明代,一些执着印度佛教和经院哲理浓厚、修行方式严苛的教派都趋向衰微,唯识、华严、律宗、天台,若有若无,奄奄一息,而禅宗和净土尚盛”。“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这恰好反映了明代佛教的情形。在今本《西游记》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这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大量禅宗术语的运用上,“禅宗”、“禅林”、“禅院”、“禅堂”、“禅僧”、“禅关”、“禅诗”、“禅心”、“禅”等字词,在文中随处可见。《西游记》不仅通篇充满了“禅”字,还大量的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公案,这些历代以来的公案,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文章大大增…  相似文献   

12.
提要:清初佛门大盛,王渔洋’与蒋超、梁熙等人为代表的居士禅与之相表里。渔洋参禅礼佛,交游剖石、继起、见月、拙庵、大汕诸佛门龙象,昌言以禅补儒,禅悦性灵,批评明末以来辟佛风气;提倡佛门无诤,欲平息济洞聚讼,还佛门清净地;重戒律修行,不满僧人修行不密,风气日颓;以禅喻诗,释语入诗,重活句以得禅髓,开拓诗境。渔洋不以学问见长,然通达禅理要不可诬,其事足增踵佛门,“神韵”说也深受禅宗影响。通过考察渔洋佛门交游与禅宗思想,大抵可厘清学界争讼已久的渔洋是否通禅理、“神韵”说是否与禅宗关联密切一段公案。 李圣华,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相似文献   

13.
马立华 《中国宗教》2014,(11):70-72
扬州高旻寺是中国四大古禅宗道场之一,长江流域素来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高旻寺"冬禅夏学"、"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素来为无数海内外信众所敬仰,每年有许多东南亚和欧洲国家的信众来这里坐禅修行,海内外许多禅宗道场都是以高旻寺为模板和榜样。一说起高旻寺禅宗修行,最具特色的就是"冬季结制禅七活动"。高旻寺是临济宗法脉,至今已历传四十七世,每年越冬打"禅七"是高旻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佛事活动。此制度依佛制而立,秋尽冬至,  相似文献   

14.
戴继诚 《宗教学研究》2004,51(4):151-155
洪州禅的禅师们在秉承慧能性净自悟思想的同时,又融合中国传统思想,使其修行方式更加贴近生活,甚至融禅修于生活,佛教中国化至此最终完成.在洪州禅各种禅修理念之中,"作用见性"思想颇有特色,它是洪州禅的禅师们试图打通净心与妄心隔阂,消弭二者紧张的一种有益尝试,由于对其理解与诠释歧异,洪州禅的这一思想在教内外引起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5.
1962年,英国著名佛教团体“西方佛教教团之友”的主持人史他昆拉法师到印度参观访问时,遇到了一位精通显。密、禅、净诸宗,特别是精通密宗的华人教徒陈健民先生。倾谈之后,史他昆拉法师对陈健民先生在佛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和修行的毅力非常钦佩,决定把陈先生的修行经验...  相似文献   

16.
打七     
“打七”是指在 七天中,集中精力, 克期求证的修行。 修行者为了求得在 短期内得到比较好 的修行成果,常作 限期的修行,在一 定时期内,除了必 要的饮食睡眠之 外,专心致志地修 行。通常大多以七 日为期,称为“打 七”,又称为“结 七”。如果要七天之 内,专修念佛法门 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专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为“观音七”;专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为“地藏七”。 “打七”应该是起源于善导的念佛三昧行仪,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指出,念佛三昧,可…  相似文献   

17.
李岚 《中国宗教》2014,(3):77-77
早岁参禅悦,截流识此心;云门蒙受记,赵州作主人。生活禅风立,修行不择根;把握在当下,电光石火顷。七旬承道信,八旬侍弘忍;五载当阳道,玉泉度门兴。  相似文献   

18.
僧人与禅修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行、住、坐、卧皆但在四者之中,故多云”。以打坐来修习禅略称“打坐”。关于坐禅的方法,卷上应该四时随时坐有能够舒适的床坐,有安静的有一起修行的善;另外,还需要无所能够提供饮医药等供养。这些,都修行者自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等。此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书对坐禅方法也颇多论述。日本、朝鲜佛教界,对于坐禅中国禅宗对于坐禅方法与时间等相关事项,也有很多规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众章》“坐禅仪条”对坐禅禅林中,上堂以前于僧堂坐禅少时,称“坐堂”。小参之前及每日晚…  相似文献   

19.
每当提起少林寺,人们就会想起少林拳,想起那武僧的功夫和武德,然而,走访寺僧,他们总是指着瑞士少林武术团归山朝圣后新立的石碑骄傲地说,少林寺的特色在于“禅拳归一”。 “禅”是佛教的特产,特点在静;“拳”是民间的武术,特点在动,两者扯在一起,确有一些勉强,但在少林寺,“禅”和“拳”的的确确地搞到了一块,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一静一动不知难为了多少天下好汉,也使得多少青年人心神向往!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本来与“拳”(武)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为佛教徒是通过坐禅修行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身体上的…  相似文献   

20.
禅的悟境很少能用语言文字形容出来,而禅者的得悟是一种珍贵美妙的体验,所以,从他们悟后所说的法语或铭文、歌偈之中,可以领会一点他们的所得.禅诗中的自然美与禅者的修行证悟互相融合,作为纯粹现象的自然成为禅者参悟当下的禅观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