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论述了这一认识论的反映论思想,并且进而探索性地指出:“‘在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只能假定有一种和感觉相似的能力。”(《列宁全集》第14卷,第34页)即反映的能力存在着。沿着列宁指出的这一方向,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和大脑生理学,深入探  相似文献   

2.
从意识哲学到文化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什么是意识哲学第一个时期 (1 7世纪初叶— 1 9世纪末 ) :哲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意义理论。 1 7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主张科学的职能在于探索真理 ,哲学则揭示意义 ,特别是科学概念、假说或理论的意义 ,这是两者的区别及关系。人们相信意义是说话者自己心里的内容或观念或图象 ,它决定心外的对象或指称。第二个时期 (1 9世纪末叶— 2 0世纪中叶 ) :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 ?等成为注意的焦点。分析哲学预设意义的固定不变性 ,试图给出语句的“意义” ,并且说明同一性、分析性和意义含混。意义所以含混 ,是因为很难给下述语句…  相似文献   

3.
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孙正聿从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去分析建国以来的哲学状况,大体可以划分为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反思教科书的哲学改革和90年代的后教科书哲学。80年代以前,全国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是宣传、讲授、解释和研究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意识,恩格斯曾把它形容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具有意识,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之点。人类要认识自身并把握、驾驭自身,首先必须深入了解人类自身的本质特征——意识。而对意识的了解,我们则必须从其诸多的特性入手,并从中提炼出它的最基本的特性。 要讨论意识的特性,首先还得对意识进行限定,明确我们所说的意识究竟何指。如果所  相似文献   

5.
吴晶 《美与时代》2007,1(12):96-98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的情感,"形式"就是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1].  相似文献   

6.
赵敦华 《哲学研究》2013,(1):92-99,128
众所周知,17—18世纪政治哲学的主要派别是"社会契约论",其主要版本依次为霍布斯的、斯宾诺莎的、洛克的以及卢梭的。所有这些版本都设定了"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等概念的优先性,从这些概念的意义出发来推导论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威的正当性和合法  相似文献   

7.
<正>《最强大脑3》中的“光点美人”项目结果曾引发评委“热议”。挑战者苏清波拿下满分:六位女团成员,五段舞蹈,近千个动作,95%的相似度,从正面光点图到顶部光点图,他需要从对应的30个光点图中按顺序找出同一位成员的五段舞蹈光点图。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魏坤琳教授给出了6的难度,之前一场比赛的静止光点题型却是难度9。  相似文献   

8.
赵德昊  周光辉 《学海》2024,(1):27-38+213-214
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的转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大一统观承受了王朝更迭、外来文化冲击和各民族融合引发的变革,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状态的重要文化和心理纽带。近代以来,由传统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不可避免,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愿景的大一统观也经现代观念的重构,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从大一统观念下的自在共同体转化为统一性观念下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一统的文化愿景被重构为多元一体的身份意识,向内凝聚的政治结构被重构为集中领导的团结意识,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哲学被重构为文明发展的历史意识。以现代统一性观念为基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使中国能够在维系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人类智能具有快速学习和灵活迁移的特点,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较人工智能系统表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该优势主要源于前者具备良好的知识表征。本文以"层层迭代,组件共享"的层级树表征为例,深入讨论了良好知识表征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基于具体的语言语法和视觉语法规则所构建的语言和视觉层级树表征。笔者认为,对良好的知识表征(如层级树表征)的深入探讨不仅可引领有关人类"强认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当前人工智能系统从"大数据、小任务"到"小数据、大任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11.
人类意识发生发展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意识是怎样发生发展的?这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又是一个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现代科学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积累了许多重要资料和科学论据,但要完全揭开人类意识起源之谜,还有待于长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些系统分析,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意识的本质特征本文试图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卓有成效和论据充足的基本立场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统一地阐述意识的形成、结构、运动、职能和本质。这里的哲学论断是以许多单门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的。意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职能方面必要前提。马克思将其本质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类,生产了自己集体和个人生活和发展的条件;而这是以人类能够认识、有意识地反映和理  相似文献   

13.
(说明:文中格林的观点代表着神学家们的企图,他从“有关人类的原则”最后引出了“超自然力”,成为其为终极问题的答案,就是要论证世间秩序与自然规律符合上帝的安排设计,而作者是针对他的论点通过反证和举例,以及假设进行了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14.
一近来有人专论意识、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或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外的第六种运动形式。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的下述两段话:“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过程,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关系范畴。马克思在理论上对于人与周围环境,哲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他的中学时代。 马克思对这类问题探索的努力,反映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推崇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说所寄托的向往自由的社会政治思想,但是他把自由理解为人与人的全面交往、人对周围环境的改造斗争,而不是逃避现实的“不动心”。这一时期,马克思热诚地追求人的自由,在理论上大胆地探索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并且朦胧地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实践关系,看到实践对于改造世界、获得自由的必要性。但是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之下,不可能有科学的实践观念,他也和历史上的哲学家一样,只是在思维的领域里把握实践。  相似文献   

16.
《管子》书中反映的市场意识王京龙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自然体现,而市场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着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先秦时期的齐国,自太公姜尚建国时期,就有"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到春秋时期,齐桓公...  相似文献   

17.
文晗 《现代哲学》2021,(1):111-118
现象学自其创始以来,就将伦理学视为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胡塞尔看来,关于现象学的伦理学的考察需要从意识开始。与胡塞尔相似,列维纳斯对于伦理学的研究也将道德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然而,与胡塞尔将道德意识奠基于意识表象行为基础不同,列维纳斯在批判表象优先性的同时将道德意识视为奠基性的。并且,列维纳斯将其对表象的批判和对道德意识的阐释,分别对应于"观看"和"倾听"两种模式。这也成为我们检讨列维纳斯与经典现象学异同的一个有趣入手点。  相似文献   

18.
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可以看为一个从理想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从原来是根据理想化简单的要素去设想语言和世界,而后来则把语言和世界理解为是受固有的规范所指导的人类实践。从逻辑的理想到人类的规范,这就是他走过的道路。。(这也是从哲学一作为一设想到哲学  相似文献   

19.
从核酶的发现到应用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第一军医大学(510515)周辰一、RNA酶学功能的阐明过程及核酶的概念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atalvticRNA)最初是由Cech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的。它们在研究四膜虫核糖体RNA前体的成熟过程中发现,在...  相似文献   

20.
《庄子》:从“道”到“无”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first and foremost meaning of Tao in Laozi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second is the root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yriad things. However, Laozi does not explicit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se two meanings. It is Wang Bi in his commentaries of Laozi who converted the meaning of Tao as the origin to the foundation of things-as-they-are, and named such foundation Nothingness. He claimed that Nothingn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myriad things. This transition of problem-consciousness and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