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一个     
正在一个狂风骤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公共汽车站时,看见有三个人在等车:1.一个老妇人,正面对可能危及生命的健康问题;2.一个曾经救过你命的老朋友;3.你梦寐以求的完美伴侣。你的车只能坐一名乘客,你选谁?在你继续阅读前,慎重考虑一下…好,如果选择完毕,可以读下去了……这是一个道德伦理困境,曾经被应用于工作申请。你可以选老妇人,因为她快死了,你应该先救她;或者搭载你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2.
在香港八十年代的一次选美竞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姐思维应变能力,司设问参赛的杨小姐一个问题:“假如您要在下面两个人中选择一个作为您的终身伴侣,您会选择谁呢?他们一个是肖如:,一个是希特勒。”杨小姐稍作犹豫然后回答:”(特勒”。台下观众顿时骚动起来,纷纷提问:“你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呢‘!”杨小姐回答:“如果我嫁给了希特勒,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定就不会发生了。”顿时,台上台下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杨小姐的回答真可谓是妙答。究其妙之所在,是杨小姐头脑中采用了假设型思维方式。假设型思维是假设在某种情况下有某种…  相似文献   

3.
正假设,你现在掏出手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条信息:"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过得怎么样?"会收到什么样的回复?这是我一位朋友曾经做过的一次真实的测试。原本他发起这次测试只是因为无聊,可谁知道,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了上百条  相似文献   

4.
生命之光     
亲爱的弟兄姊妹,当你失落的时候,你是否追问过生命的来处?生命的不可思议?你相信吗? 属灵的光芒 我出生在一个世代信主的家庭里,9岁那年,我得了一个很奇怪的病,就是胀肚子。三天两头,一不高兴我的肚子就会胀得像一个皮球,不能吃饭,只能平躺在床上,一两天后,自然而然就好了。有一次,肚子又胀了,这一次比往  相似文献   

5.
交换     
英国文豪肖伯纳说过一段“交换”的话: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话讲得在理,但不全对。因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的结果表明:一是公平,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  相似文献   

6.
不舍一众生     
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个梦,梦见和菩萨一起走在沙滩上,沙滩上都有两对脚印,一对是他的,另一对是菩萨的。但是梦境中有好几次,沙滩上都只有一对脚印而已!而那些时候都正好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是最难过的时候。他困惑地问菩萨:“你说你会寻声救苦,一旦我誓愿跟随你,你就会一直在身边护持我,但是为什么在我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候,沙滩上却只有一对脚印而已!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慰助的时候,慈悲的你却舍我而去?”  相似文献   

7.
正鸟儿在天空飞过,谁说没有痕迹?一掠而逝,划破天际,虽瞬间弥合,但天空已不是那个天空了。高飞振翅,虽不落羽毛,但翅膀又充满了一次力量。曾经有过,就如岁月的寒温燥湿,侵入你生命里、血脉中,任凭你怎么抹,也抹不去。当然生活不是你去超市,想买你就买,反而更像是上了一条高速公路,不得不往前走,即使错了,也要等到下一个路口。这不是生活的全部,许多时候也有自己的生活主张,正所谓生活即选择。在可支配的日子里,你选择行走,就是选择了人  相似文献   

8.
用人之长     
在一次工商界的聚会中,几个老板大谈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机会将他们炒掉。”另一位老板问道:“他们为何不成才?”“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第二个老板听后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三个人第二天来到这个公司报到。老板给他们分配工作: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负责质量管理;害怕出事的人,让他负责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整天在外闲荡的人,让他负责商品宣传,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三个人不…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很有趣的有奖征答题目:在一次乘船游览中,母亲、妻子和儿子同时落水,应该先救谁?有人说先救母亲,因为妻子没了可以再娶,儿子没了可以再生,唯有母亲今生今世只有一个;有人说应该先救妻子,因为有了妻子便会有儿子,至于母亲已近人生之途的尽头,死也无憾;还有人说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年龄最小,尚未体验人生的乐趣,而母亲、妻子则不然。三种答案各有其理,但都未获奖。获奖的竟是一名8岁小孩,他的答案是:应该先救离自己最近的人。由此想到另一个同样有趣的有奖征答题:在一个充气不足、开始下降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不少形式逻辑教科书和形式逻辑习题集都选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丙三兄弟各有一把锁来锁一只三人合用的橱子,而各人只有开自己这把锁的钥匙。有一天,爸爸对他们三人说:“如果你们答应我一个条件,我明天就去买一只小足球给你们。这个条件是:如果你们要踢足球的话,只有当三个人都在的时候才能把足球拿去踢。”过了一年,三兄弟在课余时间每人各养了一盒蚕,平时他们把养蚕的盒子放在橱子里锁好,并约定谁先回家就用自己的钥匙开锁,打开橱门给蚕喂桑叶。请问:在前一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锁橱?在后一种情况下,又应该怎样锁橱?这两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哪两种判断形式? 对这道逻辑练习题,笔者见到的答案都是这样解释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兄弟三人各自将锁独立锁在橱子上即可,而后一种情况下,三人中两个人的锁头先分别锁在橱子的两个扣环上,然后另一个人的锁头将分别锁在扣环上的两只锁头连起来锁上就可以了。前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联言判断形式。后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相容选言判断形式。答案中提出的锁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按  相似文献   

11.
朋友,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生命是什么,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生命像一块泡泡糖,吹得再大,也会破灭。生命是短暂的;生命像一块棉花糖,软软的,轻飘飘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生命是要有艰难困苦来充实的。没有脆弱的生命,又怎么会有坚强的信念,永不言败的追求?生命像一块口香糖,越嚼味道越淡。生命中的一次次辉煌,一个个创举都要归于平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发展、创新;生命像一块话梅糖,它酸溜溜的,生命的征程中你要面对的不止是晴天、幸福、美满,更多的是苦难。不要埋怨,不要懊恼,完美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4,(1):1-1
谁若因你们属于基督,而给你们一杯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失掉他的赏报。谁若使这些信者中的一个小子跌倒到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里为他更好。 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你残废进入生命,比有两只手而往地狱里,  相似文献   

13.
正风尘仆仆地,我舟车劳顿,只为与你重逢。隔着十四年的光阴,你还在此岸,静默成一处永不凋谢的风景。而我,早已被生活的船,摆渡到遥远的彼岸。那是寒冷的冬天,我走近你。举目四望,与你相依为命的,只有这几间斑斑驳驳的老房子。那些我远走的日子里,谁会闲出一段光阴,与你对坐?谁又会舍出一点闲情雅致,听你讲讲那过去了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是谁     
是谁在呼唤7 是谁在寻找2 是谁播种着希望? 是谁把生命创造7 是谁胜过了死亡? 是谁用鲜血换来了永久的平安? 是谁让灵魂有了归宿? 是谁扬起了真理的风帆? 黄河声声不息. 诉说着你的深情.你的厚爱。 泰山巍峨屹立, 显示着你的威严,你的永恒。 你是风把温暖带进千家万户。 你是雨滋润大地万古常青. 是谁驱散了黑暗? 是谁带来了光明? 是谁擦干了伤心的泪? 是谁抚平了痛苦的心户 是谁让迷失的人归回7 是谁让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慰7 是谁从罪恶的权下挽救了千万个家庭? 是谁从魔鬼的手中夺回了无数个生命7 长江浩浩荡荡, 涌流着你父亲般崇高的…  相似文献   

15.
走向希望     
希望是一条只有起点,而没有尽头的路。那些步履匆匆脚踏实地的人们坚信,希望就在正前方。 希望,也许距你很遥远,在他人的眼里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你却偏偏选择了它,它就像灯火一样永远在你的前方闪烁。它使你身上焕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你对你的期望总是那么痴情,那么信赖,就像信赖你充满活力的生命一样;就像痴情于你的恋人一样。你一次一次告诉自己,走下去,就这样走下去…… 希望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圣洁的,如维纳斯女神一样。它就像一棵树,枝叶茂盛,高过你的头顶,向蓝天延伸。正因为有了希望你才把根往下扎,让枝往上长。所以,从希望出发的人们,单调的日子不再单调,枯燥的内容也充满快乐。  相似文献   

16.
让生命燃烧     
著名画家陈逸飞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那么令人感叹,那么令人不解——你是画家,干么还要搞服装,涉足影视,……终因过度劳累太早地付出了生命?我想,这答案也许就是:他要使自己的生命燃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无限的潜能,正像核物质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倘若没有裂变,则是一块死的矿石,只有发生裂变,才会释放出令世界震惊的力量。人的生命,只要永不满足,永远进取,不懈追求,在永不停止的事业中,让自己燃烧,也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来。陈逸飞说过:“人生的价值在于体验。”“做人也就是说各种经历,如果你有条件去经受,如果体验一下的话,我觉得这就是…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可以,你愿意拿你的人生和别人的做交换吗?"我不止一次遇到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每一次,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这种假设不可能成立,我也不愿同谁交换人生,就算我的人生在人们普遍的眼光里不那么幸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份无法推卸的责任,就像学生在开学之初领到的崭新课本,在生活这所学校里,每个人都会面对一些对自己来说极为困难的课程,有的人学有所成,有的人却一无所得。我喜欢并愿意全然接受自己  相似文献   

18.
是谁说的     
有一天在某小学的历史课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女老师问:“同学们,‘我懊悔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祖国。’这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日本女学生用不熟练的英语回答:“内森·黑尔,1776年。”“谁说的,‘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老师又问。“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那个日本学生又站起来回答。“完全正确。”老师说:“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木子是位日本学生,可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难道你们不为自己感到羞愧吗?注意:你们都是美国人,可她却是日本人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相似文献   

19.
“西满,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说……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德纳,另一个欠五十。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二人:那么,他们中谁更爱他呢?”西满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稣对他说:“你判断的正对。”(路:t,41—43)  相似文献   

20.
得失之间     
生命的诞生,实属偶然,却注定在得失之间。试想,如果你的父亲当初不是选择了现在这位母亲,能有今天的你吗?如果他俩或早一年或晚一年生育,能有现在的你吗?诚然,生命选择了你,就失去了另一个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