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是执行功能的主要成分.选择了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被试共320人,根据市三次统考与综合评定的学业成绩将他们分成四种学业成绩类型,研究了他们执行功能各主要成分的发展.结果发现: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都与学业成绩有高度的相关,各学业成绩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或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具有积极影响,一些理论认为音乐训练的广泛迁移效应是通过执行功能起中介作用,但音乐训练与执行功能的关系至今仍存争议。研究将执行功能分为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三个子成分,并将抑制控制进一步细分为注意抑制和反应抑制,同时区分工作记忆中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两种认知过程。通过对比音乐组和控制组在执行功能各任务(Go/No-go, Stroop, AX-CPT, Task-switching)上的行为表现来系统考察音乐训练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音乐训练对执行功能不同子成分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抑制控制中的注意抑制和工作记忆中的主动性控制,对抑制控制中的反应抑制、工作记忆中的反应性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执行功能是对目标指向活动进行信息整合和控制调节的一系列认知能力,在学前期发展迅速。研究使用执行功能任务组软件考察了210名3~6岁儿童(6组,组间年龄跨度6个月)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3~6岁儿童执行功能呈上升趋势发展,4岁左右为抑制控制与认知灵活性的高速发展期;(2)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发展不同步,抑制控制最快,工作记忆最慢;(3)各子成分间呈中度正相关。结论:3~6岁执行功能能力发展迅速,但各子成分的发展进程并不一致;幼儿阶段执行功能测试的年龄分组最好精确到6个月。  相似文献   

4.
2~3.5岁是婴儿成长到幼儿的重要发展转折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及言语能力的发展萌芽期。研究通过测查北京市81名2~3.5岁儿童在固定盒子任务、搭积木任务、A非B任务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上的表现,探究了该年龄段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各成分间的内部关系、以及言语能力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3.5岁期间,除认知灵活性外,儿童的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均快速发展,其中,2.5岁前后是工作记忆与抑制控制的重要发展时期;(2)在2~3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工作记忆之间相关密切,在3~3.5岁期间,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相关密切,3岁是儿童执行功能内部成分关系的重要发展转折期;(3)在2~3.5岁期间,儿童言语能力呈现快速发展,并且言语能力对该年龄段执行功能各成分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同言语能力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各成分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祝孝亮  赵鑫 《心理学报》2023,(5):696-710
选取812名三~六年级的儿童,采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考察了各执行功能成分在不同年级儿童三种数学能力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低年级阶段,工作记忆广度是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在高年级阶段,工作记忆广度对三种数学能力的预测作用下降,而工作记忆刷新和认知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预测作用提升。这表明,各执行功能成分对不同数学能力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并将随儿童年级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追踪设计检验了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特定成分和问题行为跨情境和性别的关系。选取101名学前儿童(48名男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任务测量儿童的执行功能,一年后采用母亲和教师报告分别收集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情境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控制儿童年龄后:(1)在男孩中,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负向预测一年后家庭情境的外化问题,认知灵活性负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外化问题,抑制控制正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内化问题;(2)在女孩中,执行功能三个成分均不能显著预测家庭情境的问题行为,认知灵活性正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外化问题。执行功能三个成分与问题行为间存在不同效应模式,且存在跨情境和性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小学儿童执行功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计算机操作的方式,考察小学生执行功能中抑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与4类伦敦塔问题解决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问题解决的计划方面,抑制能力较高的被试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解决能力,而工作记忆高的被试更能有效的利用资源;根据问题解决路径的不同划分了三大伦敦塔问题解决表现类型,工作记忆和抑制在问题解决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追踪研究考察258名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与语言的双向关系,及二者关系是否受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交叉滞后结果表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执行功能三个子成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存在双向关系;T1时儿童语言对T2时认知灵活性的预测作用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T1时间儿童的语言能显著正向预测T2时认知灵活性,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预测作用不显著;其余双向关系中调节作用均不显著。本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三个子成分与语言均存在双向关系,且社会经济地位在部分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共情则可能是二者产生联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研究1)及其子成分(研究2)与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显著负相关,认知共情分别在攻击性行为与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是其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器,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起主要作用;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通过促进认知共情从而抑制其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考察幼儿气质与母子互动质量对执行功能的作用。160名2~3岁幼儿及其母亲(主要抚养者)完成了亲子互动任务,然后幼儿完成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与抑制控制的测查任务。结果发现母子互动质量对幼儿认知灵活性有显著预测作用,幼儿努力控制负向调节母子互动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即幼儿努力控制维度得分越高,母子互动对幼儿认知灵活性的作用越小。研究表明幼儿气质与亲子互动质量的交互作用解释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探讨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的特点。结果表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主要有四个来源,学校要求、自我表现、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有5种体验类型,低压力型;高压力型;学校要求敏感型:自我表现敏感型;同伴关系敏感型;初中生校园压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学生对学校要求有特殊敏感性,初一、初二年级自我表现方面的压力感突出,初三年级校园压力感总体水平较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319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作为被试,主要采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师生关系结构具有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2)师生关系类型包括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和疏远平淡型三种类型;(3)师生关系各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师生关系质量随年级升高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初一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初二和高二学生的师生关系最不理想;(4)师生关系各类型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惯用语理解的发展 ,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无语境条件下 ,中小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年级差异显著 ,小学生和中学生差异较大 ,而小学和中学各年级内部差异不显著。学生对惯用语是先理解字面意义 ,再理解比喻意义。在有语境条件下 ,不同年级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差异显著 ,惯用语语义倾向性的影响不显著 ,但语境对学生惯用语理解有重要影响 ,高年级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境。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韩仁生 《心理学报》1996,29(2):140-147
从小三、初二、高二随机选择有效被试410名,探讨了中小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有不同的认知,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失败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成功情境,且极显著地认为失败的结果能改变。(3)成功后学生主要产生了感激、自豪与欣慰,失败后主要产生了内疚;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  相似文献   

15.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科技创造力和课外科技活动关系的测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创造性能力测验与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调查表,对初中预备班,初二及高二年级学生共275名作测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科技创造力和课外科技活动存在很显著的相关;中学生的科技创造力水平受学校、年级、性别的影响:重点中学优于非重点中学,高二优于初中预备班及初二,男优于女。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以294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考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在中学阶段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中学生在态度、爱好、学习、金钱、个性、和身体6个维度的自我表露水平上,从初中到高中均呈上升趋势。但从初一到初二、从高一到高二的发展变化不大,从初二到高一普遍表现出自我表露的明显而快速的发展。从初二到高一是中学生自我表露发展的转折年龄。(2)中学生在自我表露各个维度的表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爱好和学习上表露的最多,其次是态度与个性,身体与金钱表露得最少。(3)在中学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中,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The curr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gain insights into shifting school culture by examining perceived peer group norms and social values across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grades. Perceived norms were assessed by asking participants (N = 605) to estimate how many grade mates were academically engaged, disengaged, and antisocial. To capture social values, peer nominations were used to assess “coolness” associated with these behaviors. Perceived norms became gradually more negative from fall to spring and across grades four to eight. Whereas academic engagement was socially valued in elementary school, negative social and academic behaviors were valued in middle school. Additionally, improved social status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cademic engagement in fifth grade, disengagement in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ixth grad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ultural norms and values may shed light on negative behavio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ition to middle school.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书写字体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莫雷  杨莲清 《心理学报》1995,28(4):407-412
从珠海市中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随机选出540名学生,要求他们每个人抄一段400字左右的短文,收回抄写卷540份。40名有经验的教师,对书写者的性别做出判断,并回答一份关于判断男女笔迹的依据的问卷。结果表明:1.小学低年级男女生的字体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到中高年级以后,性别差异才明显地表现出来。二、三年级之间,五、六年级之间是差异形成的两个加速期。2.判断者对小学低年级书写者的性别的判断不准确,主要是由于将女生的字体误判为男生的字体而造成的。3.男女生字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字体大小程度,字的力度、字体的刚劲度、字的工整度和字的棱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