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256部作品,涉及了交响乐、管弦乐序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作品、声乐作品等各种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2.
刘洋 《美与时代》2008,(5):85-86
一个完美的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是复杂的审美过程.在此过程中演唱者与伴奏者以及作品本身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这种微妙的联系便是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给予音乐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影响,并能通过此种影响让作品更好地传达内在含义.通过伴奏者技巧的施展及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用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从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何占豪和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名作,是世界乐坛上演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识读其作品标题内容的器乐表达语境,释读其“非语义性”音乐语言的艺术情景,是乐曲的音乐审美及其艺术分享的正道路向,是音乐一度创造(作曲家实务)与“音乐耳朵”三度创造(欣赏者实务)关系和谐中的基本意向和意图效应.大众的音乐欣赏实践和小众的配器学习及其作曲活动,更需要深入关注乐曲的标题意蕴与器乐表达的音乐规律.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思想内容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音乐形象较之其他艺术形象,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正确认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能只靠灵性,更不能牵强附会,必须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要深入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5.
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创作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国音乐家们在继承中国优质丰富的音乐资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音乐的合理因素,从和声、织体、节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人听觉审美趣味的钢琴曲作品.  相似文献   

6.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作为20世纪世界音乐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杰出成就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与演奏传统最后的守护者和艺术大师之一.与其同时代作曲家不断以全新的创作风格掀起现代音乐的浪潮不同,拉赫玛尼诺夫自始至终秉承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坚持在有限的创作技法中寻求无限的变化,作品中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性、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浓厚的悲剧性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他作为一位出类拔萃的钢琴演奏家,其钢琴作品尤其脍炙人口.本文试以《科莱里主题变奏曲》(op.42)这部钢琴作品为例,深入剖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语汇特点.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变奏手法、调性选择、和声运用、音乐性格与精神内涵等方面的具体分析,以加深对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特征与音乐风格的理解.这部作品是其后期创作的一部大型钢琴独奏曲."变奏曲"是他所有创作中运用不多的一种体裁形式,该乐曲通过手法多样、内容丰富的变奏将作曲家的音乐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7.
丁善德是20世纪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选自<春之旅>组曲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该曲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其作了详尽的分析阐述,力图窥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周咏 《美与时代》2004,(9):65-66
美感与技巧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美感就是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技巧就是音乐表演者展现音乐作品的技术手段.音乐表演的技巧应围绕美感的表达展现,美感的表达又要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音乐表演实践中,要使美感与技巧协调统一,完美地表现作品的美学价值.因此,音乐表演者要从美感的获得、技巧的提高、美感与技巧的统一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相似文献   

9.
普朗克是法国"六人组"音乐流派的代表,其作品深受法国通俗音乐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手法集合了从古典到20世纪的音乐风格.《纳泽尔的夜晚》是一首能够代表他创作风格的经典作品,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轻松、机智、风趣、诙谐的巴黎通俗音乐与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一生坎坷,但艺术成就辉煌.透过他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其作品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多元文化纷呈的时代,王洛宾先生的人品和作品能给广大青年学生传递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对弘扬我国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品味,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音乐欣赏也需要进行比较。通过对音乐美的初步感受,用情感去体验和交流并通过多渠道不同方式的对比,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欣赏音乐的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比较欣赏可使学生尽快地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对作品做更深的分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表现手段,也有利于他们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美学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志成 《美与时代》2005,(10):64-65
贝多芬创作的32首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发展和提高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并且其哲理性的思想,传奇性的情感,创新性的形式和蕴含的古典艺术,充分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成为我们后人研究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3.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我国传统琵琶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历史久远,音乐辉煌,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之精品。两首作品所表现的是同一历史题材,由于作者的立足点与艺术构思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与艺术效果。手法巧妙,音乐极为感人。  相似文献   

14.
王艳霞 《美与时代》2003,(10):31-32
歌唱艺术它不仅仅是学习演唱技巧,要更好的完成声乐作品,歌者必须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比如我国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和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除学习专业外还要学习与音乐相关的课程以及文科类的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声乐作品来源于生活,以其精练的语言反映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反映出作曲家的审美立场和世界观,歌者在表达作者意图的同时,也必然要加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对歌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歌唱者音不准、节奏不稳,旋律演唱生硬,缺乏美感,这都与歌者本人音乐知识和音乐修养有着…  相似文献   

15.
岳晓云 《美与时代》2007,(6):96-101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怒吼吧,黄河》是该作品中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个乐章,研究它的音乐特征、指挥与合唱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弥赛亚》是一部篇幅宏大、宗教色彩浓厚的清唱剧,共有53个分曲.作品的第一部分,即前12首是按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的设计思维,因此笔者将这12首分曲称为A部分.第12首的结束部分,出现了整部作品除序曲外的唯一一部器乐曲,起到了间奏的作用.接下来的B部分,由3首宣叙调、一首合唱、一首咏叹调组成.这种设计使两部分形成对比,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最后的3首再现了A部分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的安排,形成首尾的呼应.  相似文献   

17.
传播效果问题是音乐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音乐传播作为传播学的具体类别,其传播效果无疑也可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影响音乐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作品的因素、"人"的因素、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只有综合利用并充分发挥相关因素的作用与价值,才能最终获得更好的艺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戏曲音乐元素贯穿于戏曲的始终。本文从戏曲元素中的旋律、舞台艺术、审美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代音乐中戏曲元素的应用,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作品分析了当代音乐中戏曲音乐元素应用实例,以期为当代音乐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歌剧<图兰朵>是歌剧大师普契尼以中国北京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歌剧,剧中大量的中国元素的使用不仅使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中国气质,更标志着西方人对中国音乐已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也为立足本国音乐文化,以异国音乐文化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李长明 《美与时代》2007,(10):107-109
瓦格纳在音乐、戏剧艺术创作中,在发展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文化创造中,是一位罕有其匹的艺术巨匠.作为思想上的浪漫主义者,行为上的现实主义者、哲学家、戏剧家、作曲家的瓦格纳利用了浪漫主义所产生和蕴藏的一切,却以非浪漫主义的方式,把一切都联系在规模庞大的作品中.音乐的浪漫主义在瓦格纳的创作中,达到了它的顶峰,他完成了浪漫主义的最终目的--整体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