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信仰的境界     
信仰就像人的清白一样:一个是能让人看到的清白:一个是自己能够切身感受的清白;一个是坦荡无私的清白。一个人的信仰只有心灵坦荡、灵魂清白、表里如一,信仰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之,心灵自私、灵魂不纯、心口不一,就会因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心灵不安、精神空虚。最终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信仰的毁灭,让纯洁的信仰失去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联合  徐建科 《学海》2005,(3):112-117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等范畴中人性道德内涵的彻底抽空,又导致了其本体与境界的完全断裂。冯氏境界理论出现这两种迷失的症结,在于其新理学体系“空灵”化的形上旨趣追求。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是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呕心沥血,几番荣辱,无怨无悔,把一生献给了哲学,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处于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5.
重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由低到高,由下而上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觉解水平最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并不象动物一样完全没有觉解,但他们的觉解程度确实很低。对其所行的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徐国亮 《学海》2007,5(5):88-92
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核心.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个体就有差异.个体的认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明了因觉解程度的不同而层层递进的表现关系.用时代眼光重新阐释境界说,将会对我们产生关于如何对待人生的某些启迪,并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人生"危机".  相似文献   

7.
许多大师级的学者充满着建构“境界理论”的浓厚兴趣,这可能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耐人寻味的一种文化现象。首先值得提及的是王国维(1877-1927)。三十岁左右,对自己的诗词创作颇为自负的王国维,就一部风姿绰约的中国词史,写了125条词话(后又增补一条)。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8.
9.
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特别重视心的觉解功能 ,并依据心灵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 ,其天地境界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运用有别于逻辑分析的直觉方法 ,即冯友兰所说的讲形而上学时的“负的方法” ,而“近于道的诗”正是形而上学“负的方法”之一。所以 ,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人生境界论与审美理论非常接近。这一理论显示出从思维方式上融合中西的学术努力 ,对于 2 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的集大成者。冯先生使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在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上的功绩是极大的。《贞元六书》接着程朱理学讲,是一套会通中西、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冯先生活了95岁,写作到95岁。毕生以整理、弘扬中国哲学,弘扬中国文化为职志,这种自强不息、精进不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罗光的《生命哲学》为文本依据,侧重中西文化比较,探源传统经典价值和追溯宗教本质,试图解决宗教神学、传统哲学与信仰价值之间何以平衡的问题.罗光的生命哲学体系是从建构本体论说和逻辑结构两方面对中国哲学进行古典理性和创造性的诠释,把“存有”带人中国传统哲学的关注视野,通过理性自觉,在天主神学和儒家伦理的比较视阈下,对传统哲学范式进行逻辑建构,从理性路向探寻中国的形而上学和与现代接续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陈晓平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称为“新统”。在笔者看来,这一名称也适合于冯先生的整个哲学体系。本文就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新统”一词的。本文力求阐明冯友兰的新统的内在涵义,这对于澄清冯友...  相似文献   

13.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任剑涛本文拟围绕四个方面讨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冯友兰人生境界实践的评价导出的问题,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言说方式及其内涵的方法抉择,分析人生境界说的生成机制与它的人生指向,及这种指向在现实人生境遇中的实际导向能力。一、在批评与辩护之间冯友兰的哲学是构造性的,因而是体系化的。冯友兰的人生是职业化的,是一位职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的生活氛围是中国化的,个人学术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的,但祈求传统的现代生机。这种背景,导致人们在论衡冯友兰哲学与冯友兰…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探索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也是诸多宗教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可以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天地善院是改革开放以后诞生在广西武鸣县壮族农村地区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天地善院的神职人员、神灵系统、经书典籍、法事仪式、教义教规等文化特征作了初步的阐述,并就其在当代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根源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旨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的写作旨趣与精要内容加以提揭,认为它是冯友兰以后几部哲学史的奠基。它萃取了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的精要,以先秦诸子和宋明道学为中心,舍去玄学、佛学、清代义理之学等次要内容。它注目于各思想家的形上学、人生哲学、方法论,并特别注重向国人介绍西方哲学知识,可视为冯友兰哲学史思想的袖珍表现。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的一生不仅属于哲学,而且也属于中华民族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他一生的哲学探索,始终在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化亦即现代化事业寻找理论依据。从冯友兰早期哲学著作《天人损益论》对三种哲学的区分,发展到三史六书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探索,乃至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于洪秀全、曾国藩的独特评价,以及最后第八十一章对于仇必和而解之客观辩证法的强  相似文献   

19.
董宇宇 《管子学刊》2014,(1):114-119
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根据中国哲学的精神提出的人生四境界之一,他认为一神论宗教的境界“近乎”天地境界而犹有未树。本文承接冯友兰对哲学与宗教之分殊的阐明并观照宗教学学科基本的客观比较方法,以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所揭示的一神论信仰的“启示境界”为参照,阐明其“对话关系”的特质。通过对观两种境界的差异,探析“文明互鉴”的深层内涵与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