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雕塑作品中,肌理对审美趣味传达至关重要.因为在艺术接受过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表层肌理.雕塑肌理糅合材料自身特性和雕塑家的审美情感,贯通于艺术传达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着欣赏者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也是欣赏者情感活动与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这构成了音乐审美机制的重要特征。音乐审美机制离不开审美环境、音乐欣赏的主体条件以及音乐欣赏的客体信息。音乐审美机制的四个表现阶段分别为审美操作阶段、审美领悟阶段、审美愉悦阶段、审美超越阶段。音乐审美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品位。  相似文献   

3.
肌理是一种重要的版画创作语言。它使作品本身具有内涵的多义性,为主体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开敞的审美环境,拓宽了版画家创作时的思路手法和表达方式,更好地表达情感,也增加欣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拓宽了创作者、欣赏者、作品之间的桥梁。版画中肌理的运用,强化了画面在视觉上的表现力,承载着精神,蕴涵着丰富的美。  相似文献   

4.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是指不同民族接受同一种作品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的差别,它表现为审美主体接受异族作品时特殊的审美感受,可分为以下几种。排斥效应:由于审美主体无法接受异族审美信息,因而使作品审美意蕴受到排斥,这就需要对于那些易引起排斥效应的原著内容进行民族处理,使人们易于接受。证同效应:由于作品表现的内容与主体的民族生活经验、民族情感有某些相似或相近处,因而被引为同调,使主体产生的“先碍我心”的强烈审美感受。这是对作品的一种肯定性情感效应。证异效应:在同一民族的欣赏中,能带来肯定性审美效果的作品,在异族欣赏者中却产生了否定性效果。它与排斥效应不同,产生这种效应的审美活动是积极主动的,已经进入到作品的观念层以下的深层结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常常会被作品中呈现的艺术美所感动.一幅能让欣赏者感到震撼的作品,其选择的题材是非常重要的.题材的确定容易为艺术家找到一个创作的方向,而在既定的题材中体现某一主题,却是一幅作品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阿芙罗狄忒(古罗马称维纳斯)是众所周知的爱神与美神,艺术的长河中无数的诗人与画家通过作品来表现这位传奇女性,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我们从艺术、审美、文化三个方面对古希腊时期这一女性裸体形象进行深度还原,既有助于向今天的人们传达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哲学观,同时也提供了女性裸体文明的视野,为两性社会、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历史支持和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一件设计作品,不仅包含着实用功能,同时也包含其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设计在空间维度中,是一个或多个元素以序列的形式而组合存在的,它给人传达的信息不应该是各元素的信息,而是整体的空间界面。当这种信息传递到人脑中时,它将以一种感受而体现出来,这种感受就是情感,情感在环境设计中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设计中,情感因素不一定是奢华、富丽的,最好是自然、随性、自发的元素。然而,设计作品传达给人的不同的情感是以不同个性所表达出来的,一张椅子、一面墙、  相似文献   

8.
邓晓霞 《美与时代》2015,(1):113-114
所有产品都是通过它的形、色、质向人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种信息包括产品的功能属性、结构属性以及审美属性等。设计师就是通过运用这些形态、色彩、材质符号将自己的设计思想传达给消费者。  相似文献   

9.
何占豪和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名作,是世界乐坛上演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识读其作品标题内容的器乐表达语境,释读其“非语义性”音乐语言的艺术情景,是乐曲的音乐审美及其艺术分享的正道路向,是音乐一度创造(作曲家实务)与“音乐耳朵”三度创造(欣赏者实务)关系和谐中的基本意向和意图效应.大众的音乐欣赏实践和小众的配器学习及其作曲活动,更需要深入关注乐曲的标题意蕴与器乐表达的音乐规律.  相似文献   

10.
周杰伦专辑中的爱情歌曲大多以悲情为主,这些有悲剧色彩的爱情却是欣赏者比较喜欢的审美对象.周杰伦通过审美距离的营造,艺术修饰的运用,悲剧精神的升华等三个技巧成功地化悲为美,使自己的歌曲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想象是“艺术审美的翅膀”,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一出戏、一部电影……我们被想象的翅膀带人作品的意境中去,那是一个个深邃的艺术空间,扑朔迷离,绚丽多姿。想象在其间邀游,领略无限风光,唤起种种审美的愉悦情感。不仅如此,想象还能引发我们的思索。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使我们感悟到作品的“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神思飞越,情感激扬之际创造的产物,也是人们鉴赏、品味的审美对象.音乐是用有组织的声响来塑造意象,表达情感,使人们得到审美愉悦的艺术.在音乐的表现和鉴赏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音乐能全面而深刻地向人们展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感性力量和情感愿望,使人们得到美的满足.在音乐的创作与鉴赏中,艺术家与欣赏者的情感活动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一定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画家李唐便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当中,形成了自己刚强坚毅的性格和苍劲、浑厚的艺术风格,其不但影响到了南宋诸家,而且对元、明、清乃至今日的画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相隔一千多年,但他依然在通过作品向我们传达着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情感、历史变迁的信息.深入挖掘李唐绘画精神性的表达,对我们全方位、多层次解析李唐绘画对后世带来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欧阳骏鹏 《学海》2006,(6):73-75
诗语体现了语言的使命是在作品中揭示和保存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理念,它是以自己的生命而存在的。诗语传达诗人真正的生命感觉,欣赏者领会诗语的内涵并注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人们的归乡意识和家园情结在诗语中永久地凝留。  相似文献   

15.
刘洋 《美与时代》2008,(5):85-86
一个完美的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是复杂的审美过程.在此过程中演唱者与伴奏者以及作品本身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这种微妙的联系便是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给予音乐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影响,并能通过此种影响让作品更好地传达内在含义.通过伴奏者技巧的施展及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用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从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文涛 《美与时代》2004,(10):61-62
音乐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心理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既是审美享受的过程,也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但是,它与音乐作品的创造过程不同,它是在欣赏音乐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受具体作品的制约和限制。由于这种再创造性,欣赏者才能真正获得美感和愉悦;而音乐作品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做到具有审美的、诗意的、趣味的。许多语文老师都以“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教学活动。一、“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念分析诗意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达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性和教学审美价值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知识拓展,努力突出不同于我们现实语文作品的艺术审美性和高度。那么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与观念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中确实存在美,而且不可否认,这是很典型的。而事物却无所谓美丑,美丑的根据在于作品本身,在于作品内在的生命力。艺术在发展,作为艺术的欣赏者,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由于装置艺术有着一些不同于传统样式的特殊性,因此装置的材料语言媒介本身也具有广义性。在装置艺术中,美不仅不排斥现实丑,而且通过接纳与消解,还能使现实丑成为艺术美的一支源泉。这种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表现出单向转化的独特审美关系;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互溶互生又表现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油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一幅油画作品来说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油画艺术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在描绘油画作品的过程中色彩的运用方式能够对油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油画色彩的运用是油画作品的灵魂,通过色彩的运用能够传达出作者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和作品所要传达的具体内容。对于油画艺术来说对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掌握一定要熟练,这样才能绘制出好的油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开始由二维向三位多元化方向发展,原有的计算机绘制图形和表现手法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设计者们在探索新的表现方式。材质已经成为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不管是作为载体还是作为元素出现,材质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效果。各种材质各种手段的应用,丰富了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是沟通设计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中材质应用的探索也会不断地进行下去,我们要在设计中把握好材质的应用,使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