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部妙经"是"元始旧经"在出世最初就提出的观念,一方面它把具有宇宙本源意义的《灵宝五篇真文》看成是"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和教义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元始旧经"本身属于"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的内在结构。这种观念对"元始旧经"整个创作过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自南朝陆修静以来,道教也强调"十部妙经"本身属于一种具有深刻内在关联和逻辑性的经典体系。"十部妙经"观念关系到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元始旧经"的教义思想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并因此在当前研究中具有非常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生不死,羽化登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形成了长生不死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教义体系.其中以贵生恶死为显著特征的道教生死观是其教义体系中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正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20,(4):95-95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0,(2):81-81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展现中国当代道教徒信仰自由状况和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道经是道教弘道宣教的经书,是记录道教教义思想的文字经典。通过敦煌道经题记所见道教写经的详细考察,本研究认为唐代道教重视道经的书写与传播,从写经传统形成的侧面亦可见唐代道教的兴盛。中古史上书写道经已蔚然成风,社会上道经的传写、收藏和诵读,是体悟大道、弘扬大道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
主题     
正行道立德济世利人这个主题既表达了道教的核心教义,又反映了道教的社会关怀。从上届论坛的"尊道贵德",到本届论坛的"行道立德",彰显了在现今社会践行道德的迫切性、道行天下的必要性。体现了在行道立德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充分发挥道教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正>一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应坚持发扬传统、适应时代,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一是努力把道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不断从中华文化的土壤汲取养分,同时也在不断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丰富中华文化。道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一方面,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历史悠久,爱国精神源远流长。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其源渊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道教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与民族意识相互融通。道教经典包罗万象:上自天文、地理、医书、战策,无所不载。几千年来,道教的教理教义从来没有离开过报答国土之恩的宗旨。例如邱长春真人,他在年逾古稀时,应元太祖成吉思汗召万里雪山西行,一言止杀,拯救生灵涂炭,为国分忧,为民解难。道教历来素有敬仰圣贤之传统,长春观就建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殿,叫做“二圣殿”,供奉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尽忠尽义的关羽。道教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死而不忘者寿”。为国为民而死,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对道教的整合和统一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东晋末年江南出现的一批早期灵宝经中,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三洞"学说."三洞"一词的最初出现与《三皇经》有关.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论和"三一"理论的发展.而早期灵宝经将其与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经相结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经书"的涵义,并确立了元始天尊作为"三洞经书"共同教主的地位.作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灵宝派,其"三洞"学说一方面使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建立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突显了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建设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道教对于日月星辰的重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道法、仪式之中,其中以存思术、斋醮仪式对日月星辰的运用为普遍。道教通过将星辰的天文本意与教理教义相融通,进而把星辰转换成为其信仰实践的重要支撑。对道教星辰信仰的考察,不仅要指出其星象学意涵,也要解读道教赋予其上的各种象征含义,这是我们理解道教天学思想与道法、仪式互动之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0,(3):95-95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将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茅山举办。本届论坛着眼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躬行践履道教的教义思想,充分发挥道教的时代正能量,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旨在深化前四届论坛的成果,继续深入挖掘道教在健康生活、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展现中国当代道教徒信仰自由状况和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态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增进与港澳台及国外的道教、文化和学术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内外工作大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全国各行各业都在以欣欣向荣的面貌展现着自己的发展姿态,道教的发展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习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宗教要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对此,中国的道教徒也要有责任担当,积极变革,跟上时代发展的大潮,不断深入挖掘道教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发挥道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道教界对教义思想作出符合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阐释,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恢复道教学经、讲经的良好传统,深化去年成功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的成效,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指导,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青岛崂山论道组委会承办,拟于今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崂山太清宫举办2008中国崂山论道暨首届玄门讲经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引领道教健康发展,要推动教理教义系统化、规范化,要增强道教组织凝聚力、认同感,要推动人才培养,要推动道教界多出大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要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道教教义中有不少与生态人文文化相关的深邃思想与哲理,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与阐发,并可运用到川西山区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之中,现就这个问题试谈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意见。一道教教义中有大量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命价值、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探索和追求高尚人生道德的哲理和行为规范,有待认真研究和挖掘,并从新的时代意义上去进行总结和阐释,以丰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1.道教中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8.
“长生不死,羽化登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形成了长生不死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教义体系。其中以贵生恶死为显著特征的道教生死观是其教义体系中的一块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7月14日-15日,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召开"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14日,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启动仪式举行。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陈宗荣、一司司长王健,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长任继春,原国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长李寒颖,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副会长吉宏忠道长等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百余人出席活动。  相似文献   

20.
文摘     
对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张继禹在2007年第6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道教思想四论——关于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作者提出道教思想四论:一是道神一元论,重在梳理道教教义中的尊道与敬神即道教信仰的问题;二是道物依成论,重在梳理本体之道与万殊各异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生道合一论,重在梳理和论述关于道教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四是道俗圆融论,重在梳理道教入世济世与追求神仙超越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