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兴 《宗教学研究》2022,(1):260-267
冥途路引较多的发现于江西、江苏等南方地区明代墓葬中,流行时间约在明中期弘治年间至明末,宗教属性可分为佛教类和道教类,同一宗教内依据不同的派别信仰又有不同的样式。总体上道教冥途路引应为模仿佛教西方公据路引而来,但现实依据都源自明代的官府路引。其版式多样,出土位置不尽相同,最为规范的用法应为一份纸质留存,另一份诵读后焚烧,文书与纸灰一式两份装袋随葬。至今民间丧葬活动中仍能看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江苏泰州明代嘉靖二年刘鉴墓出土织物上的"九老仙都君印"印符,为道教上清派专属法印所钤盖,随葬墓中起着与配持法印同样的作用,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反映了道教对当时丧葬习俗的参与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中曾出土一枚六面铜印,研究者多以此印为道教印。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M29中曾出土有一枚六面铜印,现藏镇江市博物馆。此印呈凸字形,方柱钮,钮有穿孔,边长2厘米、通高3.3厘米,阴文篆书,下面刻"南帝三郎",侧面刻"三五将君","东治三师","大  相似文献   

4.
<正>长春真人刘渊然是明初重要的道教领袖,辞归南京朝天宫后,坐化于西山道院,后葬于江宁县安德乡园子冈。2010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发掘一座明代砖室墓,墓室保存完整,出土的墓志确认墓主为刘渊然(图1)。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大规模开展,我国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新疆、青海、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与古代道教活动有关的汉代至明代道教遗存,如镇墓瓶、斗瓶、镜、剑、印章、钱币、道教造像碑、石刻、买地券、镇墓文、镇墓石、简牍、写纸、陶瓷器、金银器、药物、烧炼用具设备等遗物,以及宫观建筑、摩崖造像、壁画、墓葬等遗迹,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道教遗存,有的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有的则只见于北方地区,有的在南方地区和…  相似文献   

6.
利用考古发现的道教资料是道教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准确释读这些文献或补全其中的缺佚无疑是研究中的重要任务。文章对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出土的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镇墓真文券的释录作了补正,并利用同墓文本及其他碑刻、传世道经,对缺损文字作了一些补辑,以期为研究南宋时巴蜀地区丧葬习俗和道教历史提供准确完整的文献资料。 章红梅,女,四川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讲师。  相似文献   

7.
镇墓文,是一种随葬文字材料,它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其主要目的是,开度亡魂,厌镇鬼神。本文通过对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的《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的解读,来展现《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在墓葬中的使用方法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8.
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遍中国大陆出版的道教辞典,没有一部为女青专立一个词条的。但是,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献买地券、镇墓文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女青的名字。今天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两种出土文献中了解到早期道教(天师道)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神仙的。买地券、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主要内容是为死者买阴间宅地一处,要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①东汉魏晋的买地券、镇墓文都是以“如律令”结尾,到南北朝时期,有些券文的结尾变成了“如太上老君地下女青律令”。现在可见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2011,(1):23
2010年南京田野考古大型发掘项目多,社会影响大,学术价值高,出土文物珍贵。经过专家筛选,明代道教领袖刘渊然墓等进入"2010南京十大考古"名单。据介绍,刘渊然墓是2010年12月17日深夜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发现的,经过初步勘探证明这座古墓没有被盗痕迹,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0.
福建外兰尾山出土了一方五代时南闽国墓志铭.墓主为当时南闽国道教重要人物王绍仙,本文在对原墓志铭中释文进行校正的基础上,对其所涉道教名物作简要解释,以便学界使用。  相似文献   

11.
六朝时代岭南的天师道传播——从出土的镇墓文谈起范家伟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汉末三国以来,道教在青徐、巴蜀、吴地有蓬勃的发展,而魏晋之世,道教亦分为不同教派,如神仙道派(又可分为金丹派、经派、占验派)、帛家道、干君道、李家道之类,遍布各地...  相似文献   

12.
汉魏晋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常见"阳遂"一词,过去学者或将其解释为阳燧镜,或解释为墓隧,诘屈晦涩,莫衷一是。今据"阳遂"一词在各类文物中的用字习惯及语境限制,并联系同时期的民间风俗传统、用语习惯,认为该词实指道教经文中所谓寿命长久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3.
<正>庙会是宗教文化和群众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教圣地的武当山,每年都会在"三月三"真武大帝圣诞日举行盛大庙会活动,四面八方信众、游客纷至沓来,场面蔚为壮观。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办会经验,总结道教庙会的功能和办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道教庙会的社会功能庙会起源于上古祭祀仪式,在数千年传承中逐渐与道教文化相融合,使道教庙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庙会形式。武当山自明代开始就有盛大的庙会  相似文献   

14.
<正>王卡、汪桂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名家论坛、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研究动态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期有《名家论坛早期道教的神学观念》《中古道教"三师"考》《明代昆明真庆观兴建  相似文献   

15.
王亚军 《管子学刊》2012,(3):106-109
汉代经常是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有大量记载。文章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以期为研究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历来被誉为武当胜境巅峰之作的紫霄宫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体现了明代初期的风格,蕴含着中国文化和建筑工艺的深厚内涵,为研究明代初期政治和中国道教历史以及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体见证。一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成故宫后,命工部侍郎郭瑾率领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山"运动拉开了序幕。依道教"玄天上帝"真武修炼的传说,三十万工匠,历经十二年,在武当山建成宫、观、庵、堂达两万七千余间,成为名副其实的道教建筑王国——"大岳太和山"。而这连绵四十华里、九宫八观三十六岩庙七十二  相似文献   

17.
长春派是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的道派,未被收录于清代白云观保存的《诸真宗派总簿》.长春派的祖师刘渊然是净明道第六代嗣师,在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统治时期不断被重用和晋封,刘渊然及其高徒邵以正曾先后统领天下道教事务,而长春派从明代至今在云南一直有传承,对云南地方道教及中国道教有着深远影响.举凡研究明代以来的中国道教,特别是云南道教历史,多会涉及刘渊然、长春派,一些学者和笔者曾有相关研究发表①,而关于长春派的历史源流和道脉系谱的由来,则仍有存疑.  相似文献   

18.
武当道教在明代走向鼎盛,武当道观成为"朝廷家庙"。与此同时,庆赏剧这一独特的戏曲样式悄然形成,并在深宫内院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明代庆赏剧摄取武当道教文化营养,一方面丰富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迎合了明代皇室崇信真武、希求长生的心理。本文以杂剧《宝光殿天真祝万寿》为例,从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两个角度分析明代庆赏剧与武当道教文化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印约600方,御书钤用印占很大比例,其中有关道教印约占三分之一.这些印多为石质汉字篆书,原藏内务府,是明代皇帝信奉道教的珍贵实物.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明清帝后宝玺>图录只涉及几方,现公认比较全面的道教印书籍是王育成先生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一书,但关于故宫藏明代宫廷道教印却未载.  相似文献   

20.
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下,卿希泰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注重经典、以史见长;宏观构建、微观探索;注重学科交叉、引领学术前沿,一路披荆斩棘,贡献卓著。填补了道教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使道教研究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道教研究不在中国"言论不攻自破;开创"中国道教思想史"和"中国道教史"的学科体系,使道教研究具有中国风格;培养了众多的研究人才,形成"卿氏学派",使道教研究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