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道教协会的指导下,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恢复了传统的授箓制度,对海内外正一派道十举行了数次授箓活动.为进一步开展好教务工作,解决授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道教教制建设,提高正一派道十素质,中国道教协会于5月18日在江西鹰潭市花园国际酒店召开了"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道教正一派授箓,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教务活动,是正一道士修真入道必经的阶梯,是道教正一派传统的教仪规范。通过授箓,不仅使正一道士取得职券牒文,有了修道行法的凭证,授箓也是对正一道士的行为规范。通过授箓,重申教戒规仪,勉励受箓道士勤进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情操,清正心身,累功积德,拔除是非邪恶之念,以不辱师教垂训。 中国道协顺应时代要求,根据正一派道士的愿望,决定开展这一工作,并且制定了《关于正一派授箓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全真教自创教早期就与符箓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元时期全真教戒箓并传。七真及其后嗣弟子中有多位授箓大师。早期全真教从金末至元末一直有位阶有序的授箓传承,传授的既有汉唐传统法箓,又有宋元新出法箓。全真教通过授箓活动构建了自身的道教认同、界定了受箓道士在仙凡两界的位阶和神力、增进了不同宗系之间的交流联系和教团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提高素养振兴道风服务社会──祝贺传戒、授箓圆满举办本刊编辑部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秋冬之际,在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和江西龙虎山圆满举办建国以来全真派第二次开坛传戒和正一派首次开坛授仪典。这是道教界1995年的两大教务活动,也是新中国道教的重大教务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2001年12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议通过2005年6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第一条为加强道教自身建设,继承正一派授箓传统,规范授箓活动,健全教制仪规,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正一派道士受箓须具备以下条件:(一)皈依"道、经、师"三宝,经过传度,有传统的师承法派;(二)持有道教教职人员证书;(三)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端庄,持守规戒;  相似文献   

6.
张卓 《宗教学研究》2023,(3):155-160
广东排瑶“挨旦堂”仪式的高潮是传度授箓,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有相近的文化元素。通过广东连南房姓排瑶“挨旦堂”田野资料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文本的比较研究,深度分析两地授箓在法脉传承、神圣空间构建、文书内容、仪式象征符号方面的共有文化元素。认为由宋至清,龙虎山正一道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排瑶“挨旦堂”传度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就是龙虎山正一法箓传播地域社会的文化遗存。通过对两地授箓所反映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互动、融摄的比较研究,认为“挨旦堂”是排瑶对道教授箓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对两地不同民族授箓仪式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龙虎山正一道影响南方地域社会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各位领导、各位道长、各位来宾: 道教正一派授箓,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教务活动,是加强对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重要措施,当然也是正一派道士所关注的一件大事。今天,我们道教正一派一些主要宫观和道协组织的负责人聚会在这里,座谈研究正一派的授箓事宜,并荣幸地邀请到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有关省市政府宗教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指导。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和上海市  相似文献   

8.
<正>箓生通过授箓,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同时也激发起一种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肃穆道仪,振兴道风,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笔者因出自天师世家,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些道教传统,加之近30年来一直专致于道教传承,对正一派授箓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故撰文以飨读者,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教》1994,(4):14-14
第一条 为加强对正一派道士的管理,继承道教正一派授箓之传统,健全正一派规仪教制,提高正一派道士素质,促进道教活动正常化,根据本会《章程》和《关于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试行办法》,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正一派道士应经过受箓,领受法职,明证道位,方有资格主持道教斋醮仪典。 第三条 凡正一派道士申请授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0月3日至10月9日(农历八月二十六至九月初二),道教正一派在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为台湾和海外道徒举行隆重的授箓传度醮仪。远在东汉末年,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回龙虎山,得老祖天师张道陵玄坛,每遇三元日,登坛传,传度弟子以来,已1700余年。迨至清末民初,因战乱等各种原因,授箓中断。这次授箓传度是在中断多年之后,基于海外道徒朝山谒祖,纷纷恳求的情况下举行的。这是道教的一件大事,为海外道教徒授箓也是道教史上的第一次。通过授箓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大陆同台湾和海外道教徒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和世界和平。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宫观举荐来  相似文献   

11.
张凯 《中国道教》2008,(1):11-11
为加强道风建设、完善教制建设和培养道教人才,中国道教协会决定于2007年12月举办内地正一道授篆活动.12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授篆活动协调会议.会议宣布成立授篆活动领导小组,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担任顾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担任组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金涛、秘书长袁炳栋担任副组长.12月21日至24日,授篆活动在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3名箓生参加了授箓活动.  相似文献   

12.
灵宝派是与正一派、上清派鼎立的三大道派之一,灵宝授箓是道教授箓制度的重要环节。论文以閤皂山灵宝派及元始宗坛授箓活动为中心,考察辨析灵宝授箓的历史及其宗教内涵。认为道教三山符箓中的灵宝授箓,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灵宝经戒法箓具有济世度人的功能。历史上道士有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閤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箓,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0月3日至9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初二)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为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士举行授箓仪式。道教正一派传度授箓科仪,自汉天师张道陵创教以来,便已成为正一道的传统。第四代张盛天师自汉中回居龙虎山,每岁均于“三元节”开坛,传度箓授,历来四方从受者甚众。宋、元以后,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即龙虎山、茅山、皂閤山)符箓,正一天师经箓遂为正一道众所尊崇。迨及后世,经箓授受的方法更加完善,远播于海内外。清末以来,正一授箓传度活动的科仪,虽因各种原因,在方法科式方面有所简化,但是仍然坚持按传统程序举行授箓。时至1946年,这一历史悠久的科仪传统,中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川三中  相似文献   

14.
陈怡 《中国道教》2018,(6):62-62
传戒和授箓是道教教制建设、信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底,中国道教协会分别在南岳衡山道院和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办了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和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篆活动。在活动结束前召开的座谈会上,戒子和策生代表们畅谈了参加活动的感想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授箓仪规是道教正一派的重要礼仪之一,箓牒是正一派道士的凭证,箓牒代表着道士道行之高下,道法之精拙,道位之尊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授箓能够坚定信仰,纯正道风。  相似文献   

16.
各位大师、各位箓生、各位道长: 大家下午好!箓坛安排我做一个关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的讲座.我想,就我们道教的传承来说,主要体现在学道与修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靠"授受",就是我们今天举行的授箓仪式,由箓坛大师带领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家人了道门以后,要自己去修学、自己去体悟"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本人因为工作关系,对正一派授箓文本和仪式作了大量调研。为了促进道教授箓活动的规范化,并介绍道教授箓的一些基本常识,参考学者、道长们已有研究成果,撰写了一些文章,主要供道教内部交流使用。本人在《中国道教》2015年第5期发表的《正一派道士授箓仪式的程序和术语》一文,系节选自本人撰写的一篇长文章,因疏忽,未注明主要参考了台湾学者谢聪辉发表在《道教研究学报》第5期上的《正一经箓初探——以台湾与福建南安所见为主》一文。特此向谢教授致歉。  相似文献   

18.
<正>11月9日至13日(农历十月初四至初八),即道教传统的三会日期间(正月初五上会,七月初七中会,十月初五下会),中国内地正一道授箓活动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隆重举行。来自内地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7名箓生参加了授箓活动。此次授箓活动由中国道教  相似文献   

19.
道教授箓,历史悠久,是道教最重要的仪规之一。按照道教正一派传统,授箓是修道阶次的标志。道士受箓之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法职。图为2014年11月19日—12月7日在江西鹰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的正一派授箓活动,来自海内外的800余名箓生参加了授箓。  相似文献   

20.
(农历20丙06戌年年1十2月一月20初至一2至2日初三),中国道教正一派(内地)授(升)箓活动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这次活动是继1995年恢复内地正一派道士授箓以来的第二次授箓活动,而升则是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参加这次授(升)箓的箓生共有35人,都于1995年授箓过三五都功经箓,并升授正一盟威经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