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潘一德道长编著的《茅山道院简史》一书 ,于 2 0 0 1年 8月份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章 2 1万字 ,图文并茂 ,有彩色插图 8幅。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作总序 ,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作序。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 ,道教上清派发祥地。本书作者以自身信仰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叙述了茅山道教神仙信仰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形成、演变与文化内涵。书后附录有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七真简史、《重阳全真集》的教义、道学文集及道学小辞典。该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茅山道教和茅山宫…  相似文献   

2.
《石门铭》作为龙门十三品中的一个代表,历来被书法家所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其独特的书法格调,更源于《石门铭》刻石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文章从《石门铭》在魏碑中的地位、《石门铭》中包含的行书因素以及其所涵养的碑派行书大家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让观者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石门铭》。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明代贵州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地方史志和碑刻文献,对梵净山《敕赐碑》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考证和研究。本文指出:明代中后期梵净山地区发生一系列大规模苗民起义,促成了梵净山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重建。明王朝为稳定梵净山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剿,另一方面又在此大力推崇佛教,兴修庙宇,敕封加冕,藉以强化佛教对少数民族的教化功能。万历四十六年,明神宗任妙玄为钦命僧,重建梵净山金顶古寺,赐镇山之印,梵净山逐渐形成"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四十八大脚庵"的格局。明代梵净山佛教的鼎盛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必然结果,为清代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敕赐碑》透露以上众多历史信息,是为梵净山镇山之宝。  相似文献   

4.
1982年11月13日,交城县进行文物普查和“四有”建档工作中,在县保文物单位王山圆明寺遗址发现了一通垒砌在墙中的残破碑石,一碑二文。其碑阳为撰文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立石于金明昌元年(1190)的《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禅院记》(以  相似文献   

5.
如何评价耶稣会士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缔结中的作用?中外学界意见不一。本文根据清代档案和其它中外文史料,对中俄尼布楚谈判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考察,认为清朝初年,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华耶稣会士进入了中俄外交领域,在中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对《尼布楚...  相似文献   

6.
王玄览在《玄珠录》中运用重玄学方法批判了由心所规定的时间,主张一种在道的视域中的时间。心的时间的核心命题是“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其全部内容是由抽象的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的三世。王玄览对心的时间的批判与他对心、言、知见等世法的批判是一致的,但批判并非一次就能完成,批判的结果也不是执着于无心、不起言与不见,而是彻底否定一切有无相分的世法。如此一来,一种处于基础地位的道才能自然显现出来。道的时间被表述为“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  相似文献   

7.
自1849年起,美国东方学会发起了一场有关《大秦景教碑》真伪的讨论,裨治文、麦嘉缔、伟烈亚力、丁韪良等众多传教士和一些美国本土学者纷纷参与其中,历时十余年。其中,伟烈亚力摆脱以往西方学术视野的局限性,转而利用资源丰富的中国金石文献及其他史料典籍共计三十九种,以大量的事实与细节有力驳斥了种种质疑,成为真伪之辨的关键人物。相较于以往欧洲传教士和学者的各自为战,美国东方学会在此次争论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与推动作用,进一步确立了《大秦景教碑》的真实存在,使得西方学界长达数百年的质疑趋于终结。  相似文献   

8.
萨尔吉 《法音》2003,(7):17-22
一、问题的提出吉藏在其《三论玄义》中写道:又释论云:“有四种门。一者阿毘昙门,二者空门,三者昆勒门(此云箧藏),四者非空非有门?坏冒闳舴奖阊济牛蚨橛屑Qв诳彰牛蚨榭占QЮダ彰牛蚨橐嗫找嘤屑QХ强辗怯忻牛蚨橛蕹章邸!盵1]吉藏这段话引的是龙树的《大智度论》,但有所改动。原文只提到了三种法门[2],吉藏加上了一个“非空非有门”。至于说吉藏这样改动的依据何在,这里不是我讨论的对象。我感兴趣的是其中提到的阿毗昙门和昆勒门。在《大智度论》中,“昆勒”被写成“蜫勒”,关于蜫勒正确的写法及对应的原语,有许多…  相似文献   

9.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套以尊重道 教固有的经教体系为原则,充分采纳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成果,促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阐扬为目的的大型道教文化经书宝典丛书——《中华道藏》即将面世。该丛书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教界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在保持原《道藏》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归类综合的道教大型典籍。《道藏》是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者,该书所收道教典籍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历代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  相似文献   

10.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教奉为圣典。《老子》教人清静、无为、自然、素朴、寡欲、柔弱、不争。这些都成为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作为道教徒思想和行为的准则。道教徒无论修持及处世,还是写诗和作画,都不能与之相悖。本文试论述《老子》清静、无为、自然、素朴的思想对道教诗词创作的影响,换言之,即道教徒在诗词创作中都自觉遵循其原则。一、《老子》本身是诗《老子》一书博大精深,词意锤炼,多似包含哲理的诗篇,不仅有音韵、节奏之美,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属上乘。关于这一点,古人、今人皆有论述,教内教外观点一致。如:宋代吴…  相似文献   

11.
王岱舆(约1584-1670)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学者和经师,别号“真回老人”。他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中第一位系统论述伊斯兰哲理并付之刊行的人。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的自序中,首先说明自己的身世是“予祖属籍天房,缘入贡高皇帝”,为其“订天文之精微,汉历所之谬说”,得到皇帝的欢悦而赐居此。而他本人则自幼未习儒者之学,直到中年始阅性理、史鉴之书,旁及百家诸子。但“觉其议乖道异”,认为“清真”的言论,与它们是天壤之别,是正学之所在,并于阅读原文经典中有所领悟,写下四十篇笔记,以“承正学之德”。也由于当时“清真之书,儒者罕见”,所以…  相似文献   

12.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具有佛教解释学倾向的经典著作,梵文本已佚,仅存藏文本,至今也未译成汉文。《丹珠尔》中还保存了与其相关的世亲的《百段经释轨论》和德慧的《释轨论注》,因而本论古时在藏传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其汉文题名历史上有诸多不同译法,或可统一以《释轨论》为题。日本学界对《释轨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等方面,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除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外,还涉及《释轨论》的作者、影响等方面。近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释轨论》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对其中所涉及的教法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转化有了一定研究。未来对《释轨论》的译者、影响、成书背景、版本、多学科方法交叉研究等方面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周易》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被称为"大道之源",古人往往把《周易》作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范式,用以解读现实事物。东汉班固首开以《周易》哲学思想解读围棋的先河,其后以"易"解"弈"者代有其人,形成了具有易学内涵的围棋义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周易》哲学思想影响下围棋之道的剖析,揭示《周易》的现代价值及易学思想观照下的"围棋之道"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对《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三士之高下并无异议:上士勤行是因其秉赋高尚可以理解道,中士若存若亡是因其心志不坚所以将信将疑,下士大笑则是因其贪狠多欲无法理解道。近年有学者依据老子抑上崇下的一贯思路,认为下士应比上士更能理解不可勤行的无为之道,但并未探讨中士的表现。基于对三士诠释的反思以及对文本的再解读,本文提出中士的若存若亡符合老子“不如守中”的天之道,更是功成身退的保身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李新德 《孔子研究》2011,(1):98-107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四书>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既是出于耶稣会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与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密切关联的一项重要工程.耶稣会传教士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尽管这些传教士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在华宣教,但与其它差会的传教士不同,基于"补儒易佛"的...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不乏画马名家,马在古代一直被人们神话,被历代君王、文人推崇,更成为画家热衷绘制的对象,并被赋予了各种内涵和象征意义,产生了不少著名的鞍马题材的画作。因此,对两幅较有代表性的名作——李公麟的《五马图》与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进行比较,以窥探古代工笔画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由李安执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同名小说,该片看似是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但片中各种取景构图与影片意境氛围的营造不免被人们冠上文艺武侠之名。电影中大量中国自然山水景色与精彩的武打动作戏无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极致的审美享受,而李安通过该片也传达出了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范畴中儒与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管子》与《周礼》成书年代相近,都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顾颉刚认为《周官》与周公或儒家无关,且《周官》与《管子》之中心思想相同,应出于齐国或他国之法家;杨向奎则从社会经济制度着手,认为《周礼》或为战国中叶齐人所作。郭伟川因不认同两人之说,已从溯源"六官"制度以辨其非。本文则主张欲比较《管子》与《周礼》中心思想之异同,应从攸关万民生活的政治教化之道着手。正文主要藉由两项重点详加讨论其异同:政教目的,呈现"教训成俗"与"由俗入礼"之别;政教对象与内容,呈现"四民职业教育"与"士庶成人教育"之别。最后,则以《管子》注重富国强兵之道,《周礼》主张培养君子与良善万民,二者虽有相关之处,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重要差别,顾氏、杨氏之说是否恰当,可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京报》是由中国古代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发展而来,曾被称为“邸报”、“邸钞”、“朝报”等,到清初始固定报名。《京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高级形式。本文以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对清朝《京报》的翻译为个案,来思考来华传教士在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情报时所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张养浩是元中期的散曲大家,也是一代名儒,一生德行高尚,政绩卓著。但他的散曲却表现了浓厚的出世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一点入手,探讨他如何从名儒变成了出世者,以及散曲作为出世之歌隐含的真正意义。一、从居仁由义到视尘世为樊笼张养浩在《翠阴亭记》中曾说,“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己,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①这仍然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因此,居仁由义就成为他奔走仕途的最高准则。元英宗要建一座繁华无比的灯山取乐,朝臣纷纷附和,独有张养浩上书劝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