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2.
读几幅“深山藏古寺”的国画,令人怦然心动!动的不仅是“心学”所说的心,更是禅宗所旨的“本心”,呼唤着自然和人性的复归。禅宗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不外乎禅悟、禅境、禅悦三个方面。“深山藏古寺”突出的就是一个“悟”字。“悟”是指领悟、感悟、觉悟,如佛祖拈花一样,通过心灵感受来领悟佛教真谛。比如“深山藏古寺”这一命题,看似简单,实际却难。如不打断正常头脑中的思维逻辑,使之进入一个非理性非逻辑直觉状态,就难以悟道。只有饱受佛法的重陶,把禅悟这一非理智思辨的直觉体验引入画中,才能绘出只有增人汲水而不显露古寺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抵达艺术与人生至境的独特修持方法,诗与禅秉持“悟”、“妙悟”而抵达般若妙境。禅宗不藉文字、否弃概念,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而超越对立,以情尘意垢的遣除而洞见自性本心,其进入诗学领域,对诗歌发生的艺术思维与个体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超验意识,与文艺创造活动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4.
中唐佛教居士庞蕴自参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二大师以后 ,享誉禅林。他的“心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其一生禅悟的境界 ,在禅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庞居士每个境界都通过诗偈表现出来 ,能供不同层次的人参悟 ,故此三偈在禅林中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云门宗的接机方法是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本文从云门宗的接机方法、禅学思想、禅悟思维特质出发,对云门宗禅诗进行研究,揭示云门三句的禅悟内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云门宗禅诗之取象方式、运思特点、美感质性。探讨黄龙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的宗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之一。禅悟,则是佛禅修习的重要内容。它是禅的关键,也是禅的目的。禅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有“南顿北渐”的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相似文献   

7.
禅悟方法一般分为渐悟与顿悟,其目的都是悟得佛性,成就涅槃正果,最终在空灵之美的境界中使个体人生艺术化、审美化。在禅悟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态度,自性自渡的途径,明心见性的妙悟,既是重要的法门,也构成中国美学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8.
说到唐代诗歌与佛教的关系,我们想到禅诗。但禅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说的禅诗是狭义的,那指的是佛教禅僧或修禅者如庞居士傅大士等人的作品,其形式是诗歌的,其用意在流露或表达他们的禅悟,其目的在于教授后学,使亦成佛果。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歌。我们想探究一下这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说的生活禅,也就是人生活于日常人伦当中,无时不刻地有机会体验生之价值。这也是一种禅或禅悟。禅要悟个什么?祖师们说,是求“父母未生之时的面目如何”。用今天的西哲化语言说,是求具体而个别之后的自我的终极意义。这自我便是“大我”绝非“私我”,绝非五蕴之身。下文中的作者有一颗极为平常的心,他活得必不会很累。作者平淡而深厚的生活观有两点思想背景:一是慎终追远,常思祖德;一是顺时应运,不作妄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书法家大多有文人的情怀,而书家是否具有诗词素养,对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苏轼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可见他非常注重书法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即诗词的内容。“墨冢笔池均细事,古人交道在文章。”书法到底是属于艺术范畴,还是属于文化范畴,对这两者认知的偏好,会形成“书家”和“书匠”的本质区别。诗与书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文章以书法为依托,  相似文献   

12.
悟与不悟     
悟与不悟,其实是件很微妙的事情。悟,可以是如佛家所言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此做到真正的从容淡定、飘逸洒脱;亦可以依然活得酸甜苦辣皆备,十分烟火,乃至疲惫,但自己也并不觉得不好,  相似文献   

13.
黄龙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黄龙宗禅诗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黄龙宗宗风出发,联系佛教经论、禅宗公案、机锋,揭示出了黄龙宗禅诗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提、水月相忘等美感特质。探讨黄龙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对当时国内文化和社会意识有着重大冲击和影响作用。上世纪后半期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和伦理行为规范密不可分,随之而来的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使得“中流阶层”和“中流意识”盛行一时。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又出现了“新穷困”现象和“差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诗与画虽分属文学和艺术两个范畴,但二者的创作均运用形象思维,在描绘生活、构思立意上有相同之处。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中国的诗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从画里取,画从诗里悟。  相似文献   

16.
学禅吟诗     
门外学禅,竟然也悟到了一点门道。 (一) 弟子问高僧:“读经时如何专心?”高僧答曰:“把时光置于身后。”我将此说吟成一诗: 晨读面西天,夕诵迎东风。时光置身后,心思入经中。“忘”是一种禅境,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7.
踏入“清凉佛国”五台山,无不为这里的佛山圣水所感染。只要你留神瞻礼,你能发现五台山周围五百里,峰峰似佛,水水如法。你在赞叹大自然造化神奇的同时,你会感激佛法的慈悲示现,佛光的普天同照。 宋代大学士东坡居士,一日游览庐山时,与龙兴寺住持常聪和尚言谈甚为投机,夜深了仍在烛前谈论无情说法(即山水草木等无情物也会演示佛法)。黎明之际,苏东坡豁然解悟,呈上一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说,谷溪之声便是佛尊绝妙的说法,山光水色即是佛的清净真身。今夜所悟得的佛法真意,日后我怎样才能告知他人呢?禅悟不可语人,  相似文献   

18.
代表朱子“中和新说”的文献中暗含有对张栻“未发之旨”的回应。朱张之间的互动从张栻向朱子寄送《吕氏中庸辨》开始,直到朱子给张栻的书信《诸说例蒙印可》为止,贯穿了朱子“己丑之悟”的整个过程。张栻“未发之旨”的要义包括“心之昭昭分为已发”和“喜怒哀乐之中与寂然不动不同”两点,而这极有可能是触发朱子与蔡元定1169年中的问辨,进而触发朱子“己丑之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禅宗在表征生命体验、禅悟境界时 ,于“禅不可说”的无目的性中建构起一个严谨而闳大的禅悟思维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心性论、迷悟论、解脱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揭示并阐明禅宗诗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及这一话语体系所使用诗学喻象的独特意义 ,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心性论 :自性的澄明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终极关怀。表征自性澄明的意象有 :1 本来面目意象系列。参禅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 ,彻见本来面目。“本来面目” ,又叫“本地风光”、“本觉真心”、“本分田地”、“自己本分”等 ,人人本具 ,超越一切对立 ,不…  相似文献   

20.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