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根据表达需要故意把某一类词当作另一类词来使用的修辞手段,故又称转类。古往今来,词类活用的佳句不少,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鲁迅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等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艺术印象。改革开放以来,词类活用这种修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尤其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即“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①活用后的词不仅语法功能、词汇意义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常常伴有显著的修辞意义。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突出特征,是“艺术最主要的特点。”②因此,使抽象空泛的概念具体化、实感化;使静止平淡的事物动态化、鲜明化是修辞的重要功用。古人往往通过活用的词去调动读者的生活积淀,启发人们的联想,从而收到形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该用什么样的句子形式来表达才准确、恰当、完美和收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并同上下句子协调一致、连贯畅通,这是运用语言的技术技巧问题,也是修辞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如果句式选择不当,句子读起来不通顺,那么除了影响修辞效果之外,还会导致这样那样的语法毛病,诸如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照应不周、上下脱钩、缺少联系、互相矛盾、句间关系不融洽,等等。这不仅只是修辞问题,而且又牵涉语法问题。修辞和语法是紧密联系而又互相渗透着的,语法是建立修辞的重要基础之一,大凡有语法问题的句子,也就谈不上会有什么好的修辞效果;某些有修辞问题的句子,从语法的角度看,也会属於语法问题。句式选择不当而造成主语残缺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具体说,就是探讨如何根据交际语境适切选择、运用语言的规律。吕叔湘先生曾对这种规律做过深入浅出地说明,他说:“什么叫做修辞?简单点说,就是把文章写好或者把话说好。很多人以为有一套美化的办法,适用于一切文章和说话,这实在是一种误会。我的认识是: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  相似文献   

5.
修辞和语法属于两个领域.但同属于表达范畴.由于对语言修辞美的追求,往往使句法受到侵蚀.我们从句子修辞效果追求的角度动态地观察句法受侵蚀的情况,可以发现有三种情形:"零"句法现象(全侵蚀态)、变异句法现象(半侵蚀态)、常态句法现象(零侵蚀态).  相似文献   

6.
《古兰经》中说 :“至仁主 ,曾教授《古兰经》 ,他创造了人 ,并教人修辞。”(55∶1———4)什么是修辞呢?用现代观点简括地说 ,修辞就是如何使语言清楚、确切、生动 ,即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门学问 ;具体地说 ,就是揭示选用词语、选择句式、讲究修辞方法和修饰调整篇章以及语体风格的规律 ,从而指导语言的实践。修辞的定义和内容明确地告诉我们 ,修辞是一门运用语言的艺术。而篇首所引用的《古兰经》经文则更清楚地告诉人们 ,伊斯兰教认为 ,真主在创造人类的同时 ,就已将提高人类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增强人类语言的表现力量提到…  相似文献   

7.
主语≠话题     
就汉语而言,什么是主语,历来说法不一。赵元任先生认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汉语口语语法》P45)朱德熙先生也持这个观点,认为从表达的角度说,主语是话题,谓语是陈述。(《语法讲义》P17)这种看法影响很大,以致使现代语法把句子的主语定义为陈述的对象。吕叔湘先生不赞同此说,认为这个定义“没有实用的价值”,“空洞而不切  相似文献   

8.
巳故修辞学家张弓先生有这样的两句诗:“多端选一开生面,变里含常喜适机”(见《修辞学习》创刊号)。这是对修辞原则的概括,自然也适用于作为修辞手段的一种的句式的选择。从句式的选择来看,的确时时涉及到“多”与“一”,“变”与“常”,“开生面”与“喜适机”的问题。可以说,句式选择的成功,是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结果。因此,它们是句式选择的几个原则问题,我们应当充分注意,认真对待。所谓“多”与“一”,就是“多端选一”的问题。汉语里有各种各样的句式,它们各有各的表达功能,这就是“多端”。使用者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中选用一种句式,这  相似文献   

9.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所有的道德学说及伦理规范,往往都是以常态的时空条件为背景得到建构、辩护、论证和践行的。但是,人类社会也难免遭遇非常态环境的冲击。非常态有三种表现形式:制度环境恶劣的状态、道德规范相互冲突的状态和人命之间抉择的极端情形。虽然在非常态下道德规范的选取与应用会出现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但这并不能成为在困境中排斥一切道德考量的理由。恰恰是非常态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道德规范的特殊应用问题,它要求我们必须对道德规范适用的环境背景因素(包括行为目的、预期后果等各种具体内容)、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可能出现的变通性调整情形以及在极端特殊的两难困境里某些道德律令的一种变形性的应用方式等复杂问题,做出全面的审慎与精心的权衡,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深入的讨论,从而力求最终的行为体现出最大的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学习逻辑和语言,不但要从正面把有关的道理弄懂弄通,而且要善于从逻辑和语言的错误中学习。吕叔湘、朱德熙同志的《语法修辞讲话》,收集了大量病句,分门别类,加以剖析,因其密切联系实际,切合实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周礼全同志也曾经指出:“我们的形式逻辑应该多讲逻辑错误。”“从学习与应用的角度来说,了解并熟悉人们常犯的各种逻辑错误,可以养成对逻辑错误的敏感,对于进行正确的思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59年第6期《哲学研究》)可惜,这个建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刊有鉴于此,特设“逻辑与语言病院”一栏,采取一例一议的方法,剖析这方面常见的错误,而以逻辑错误为主。热烈欢迎有兴趣的同志踊跃来稿,并请注意下列要求:一、取材范围,古今中外不拘,但以公开发表的为限,务必注明出处,以便查核。二、所选材料,以明白易懂,且较典型者为宜,一般不用别人已经讲过的。三、所作说明,务必对症,不可牵强附会,并力求简明扼要。一语道破。  相似文献   

12.
所谓外部关系义是相对于内部关系义而言,王振昆先生在《汉语的内部关系义和外部关系义》一文中指出:内部关系义指语言内部各语言成分本身(主要是词和词组)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复杂系统意义;外部关系义拍的是语言成分(词或句子)同语言外部世界关系所形成的意义,我们理解,王先生的外部关系义实际是各语言成分在交际中受言语环境的影响,以其概念意义为基础所表现出的内涵意义,可以概括分为感情意义(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态度);联想意义(能引起听者或读者联想的意义);风格意义(使用于不同场合、层次所表现出的不同意义);搭配意义、(适用于在某一个上下文中的意义)等.这些意义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广告的成败,广告是一门艺术,它追求以尽可能短小的形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蕴涵,在运用上根植于审美的角度,越来越注意技巧,以打动消费者,刺激他们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购买商品.要达到此目的,就需在语言的外部关系义上下功夫. 一、挣脱日常语言的樊篱,在感情义和搭配义上求新广告的生命力就在于与众不同,显示其不拘一格的个性,这主要是靠改变固定格式和搭配,显示新颖奇特的感情意义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刊載于日本共产党中央理論政治杂志《前卫》今年五月、六月、七月三期上,全文約有五万多字,共分以下十一节:第一,“薩特尔的复数的‘面孔’和围繞着他的‘面孔’的状况”;第二,“存在主义哲学基本性质的素描”;第三,“‘选择’和‘自由’的虛像”;第四,“与反馬克思主义接触之点”;第五,“抽象的‘异化論’的危险的迷途”,第六,“对辯证法的‘干与’”;第七,“关于‘自然辯证法’”;第八,“关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九,“这是‘馬克思的方法’嗎”;第十,“对‘辯证法’的空虛的尝試的根源”;第十一,“亚当·沙夫的論点”。本文力图全面批判薩特尔的哲学,指出薩特尔虽說承认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們时代的哲学”,但在对自然辯证法和唯物辯证法以及历史唯物論的理解上,原則上是同馬克思主义相对抗的。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企图,本质上也不外是想根据存在主义的理解和歪曲来篡改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立脚点仍然是主观唯心論。他的哲学虽然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畸形”的性质,但是沒有打破存在主义哲学的“原型”。本文前五节着重批判薩特尔的“原型”的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考察了他二十年来时而“接近”馬克思主义、时而“批判”馬克思主义的經过;指出他每过数年便来一次轉变和动搖,令人很难捉摸他的真正“面孔”。第二节論述了由克尔凱郭尔开始,經过雅斯貝尔斯、海德格尔到薩特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指出存在主义哲学不像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在世界观和方法論的整个領域具有一个統一的体系。它虽然以对于人的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观点和个人主义的基本思想为自己的本质,但却有无神論的存在主义和基督教的存在主义两种。它不仅是与唯物論无关的哲学,与唯物論相对抗的哲学,而且它还具有政治的反动性。克尔凱郭尔就公然发表过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見解,他的思想到了雅斯贝尔斯便直接同反馬克思主义思想結合起来。海德格尔耕耘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土壤,这是众所周知的。薩特尔虽然不能与他們等同,但他的基本哲学見解也具有作为存在主义的本质的共同点。总之,存在主义是由資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时代的資产阶級个人主义的哲学,它的根子是主观唯心論。第三节分析了薩特尔的“选择”和“自由”的槪念,指出薩特尔和其他存在主义者一样,强調“个体”。薩特尔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选择就是創造,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不受任何束縛的意志的行为,就是不遵从任何历史規律的行为,即“計划”(projet);“自由”是超越所有道德行为的东西;只要是个人“自由”所决定即选择的行为,哪怕是杀人行为、法西斯主义,都可以被肯定为眞理。作者批評說:存在主义的自我决定即选择論,与其說是反道德的,还不如說是对于狼的邏輯的肯定;它的“自由”,是应該加以唾弃的小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自由”,馬克思列宁主义者絕对不能肯定这样的“自由”。第四节考察了薩特尔的“自由”、“选择”的观念在日本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薩特尔把个体的“选择”、“自由”的观念絕对化了的观点,已經迷惑日本資产阶級社会的一部分小資产阶級知識分子,使他們产生这样的錯觉:似乎在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資本統治的条件下,人們即使处在无权的状况下,也能获得“自由”。薩特尔的“自由”、“选择”論,因为对任何“选择”都加以正当化,所以又給了一些“轉向者”(变节分子)以精神上的安慰,使他們把“轉向”(变节)的責任推到“自由意志”上。第五节分析了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指出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是专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自己的对他关系中的。換言之,就是当自己成为他人的客体,被他人凝視着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被“异化”了。作者认为,这样的“异化”槪念即使能够成立,也只能在观念的邏輯上成立,而决不是表現現实矛盾和异化的槪念。因此,薩特尔的“异化”論是与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馬克思的异化槪念是說明資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劳动者的状况的,它本身就是反对資产阶級的一种号召,而薩特尔的“异化”論不仅对工人阶級沒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还有反对社会主义的作用。他把反对人民民主和反对資本主义都看作是摆脫“异化”的行为,同样加以正当化和美化。由于这种观点,他甚至把一九五七年波茲南事件的反社会主义現象也看作是进步。由第六节到第十节着重批判了薩特尔的“畸形”的即修正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第六节分析了薩特尔“干与”辯证法的目的,指出薩特尔企图以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資格来“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具体地說,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来构成他认为馬克思主义所“缺少”的“历史的人学”,幷且把它塞进馬克思主义里,也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篡改和修正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再以此来构成“辯证理性批判”。因此,薩特尔的承认馬克思主义,也只是为了把它当作一个修正的对象来承认的。作者认为,对于薩特尔的干与辯证法,必須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第七节在論述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中,批判了薩特尔的辯证法,指出薩特尔所說的“辯证法”旣不是思維的辯证法,也不是客观的辯证法,而不过是一种“理解”而已。所以,他旣拒絕客观的辯证法,也否定客观的自然。他极力攻击恩格斯的“自然辯证法”,原因即在于此。他說自然辯证法是把“自然拟人化”,是“硬把辯证法适用于自然界”,是“形而上学的假說”,是“独断的辯证法”。他对自然辯证法采取否定的态度,而对历史辯证法却采取“承认”的态度。但是“承认”历史辯证法,也是因为他认为在历史中有个体的“总体化”作用,才予以承认的,而幷不是眞正肯定馬克思主义的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八节在論述了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論之后,具体地分析了薩特尔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指出他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是与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关的,不过是他用主观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对历史唯物論加以歪曲以后泡制出来的一种东西而已。第九节批判了薩特尔所說的“溯行的方法”。薩特尔以为从个体的欲望、实践即“計划”开始分析,就如同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那样,可以闡明整个历史的辯证法。他认为这就是馬克思的方法,尤其是《政治經济学》和《資本論》的方法。作者批判說,薩特尔根本不应該把个体的实践即“計划”看作与馬克思的商品具有同样的地位。因为馬克思的商品不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而薩特尔的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却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它沒有任何时代性。第十节批判了薩特尔的“被构成的辯证法”的图式,指出他的辯证法是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相对抗的,是与数千年来貫串在历史中的客观規律背道而馳的,他的辯证法不外是存在主义对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从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出发的薩特尔的辯证法,根本就不是表現历史辯证法的东西。最后的第十一节批判了亚当·沙夫关于薩特尔的存在主义的見解,指出沙夫贊揚薩特尔提出了問題幷且把存在主义与馬克思主义的“不同意見的中心点”归結为“人的問題”这两点,是錯誤的。作者认为,这等于沙夫接受了薩特尔关于所謂“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說法;沙夫的这种錯誤态度完全出于他的抽象的人观、抽象的人生观。以下摘譯的是作者着重批判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和曲解自然辯证法与历史唯物論的第六、七、八等三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