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宗教中国化走过了新中国、新时期,进入了新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呈现出三重历史逻辑:新中国是一个我国宗教完全割裂与旧社会、旧时代、旧制度联系和重构新宗教制度的逻辑,其核心是明确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宗教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础;新时期是一个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逻辑,其核心是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新时代是一个完善宗教工作顶层设计的逻辑,其核心是推进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2.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海外及台湾部分学者论新儒家及文化重建龙佳解(湖南大学)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一个迫切而又实际的课题。这里,介绍美国及台湾的知名学者傅伟勋、韦政通、林毓生、张灏、蔡仁厚等人有关新儒家及中国文化重建的一些主要思想,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希望能对关...  相似文献   

5.
百余年来,中国人无不期盼着祖国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的成分——佛教文化,最终需要实现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实现与人世、人生的重新结合。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6.
高平 《美与时代》2023,(8):15-17
相比古代美术,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不管是社会文化环境还是品类与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该时期的中国美术具有新旧交替和中西交融的特征。中国现代化美术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引入了西方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我国美术与绘画的发展脉络。从中国画的内涵入手,讨论中国画在20世纪的流派与特征,分析三次中国画现代化改革论争之比较,指出论争从宏观性命题向微观性命题的转化,并就中国绘画现代化发展进行思考,表达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教育哲学流派中,社会重建主义的教育思想有着特殊的地位及影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文章通过梳理和分析社会重建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社会重建主义下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得出一些对我国美术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先秦儒家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小康"则是相对于"大同"的一定时段的低度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较为现实的一种理想。为了实现"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以礼治国的国家治理原则。邓小平对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勾画了蓝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6,(3):38-45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出现的经济瘫痪、行政僵化、乡土损蚀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积极性的主张"。1949年后,乡村社会经历了多种改造,出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断裂,乡村经济的断裂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得到了修复,而社会与文化的断裂问题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现为乡村居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摇摆不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向市场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矛盾凸显出来,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原则的分离和相悖发展,也体现在伴随"乡村大流动"而出现的二重性生活方式和二重时空场域的断裂与冲突。乡土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乡村转型中的文化矛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在重建乡土的实践中,遵照互惠原则和共识原则既重要也必要,因为这两个原则是乡村共同体实现关系均衡和社会团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视角·新方法·新荀学——读惠吉星著《荀子与中国文化》潘志峰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文化的重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文化讨论中,大量的西方文化学理论被介绍过来,许多中青年学者都尝试着借鉴新方法论来阐释传统文化,以期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思路。惠吉星同...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江苏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研讨会综述毕素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难点和重点均在农村,因此农村的稳定是构筑我国社会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近代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冲击所采取的卑屈、功利的态度,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真正重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综摄西方文化精神,以全面重建中国未来社会文化精神和纯粹文化精神,这是继中国文化先秦立"人极"、宋明立"太极"后的立"皇极"的文化伟业。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是三中全会召开观周年纪念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20年。回顾2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满足,而且在精神面貌上也有7一个根本的改观。特别是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我国已经走上7法制社会的轨道,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政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保证之一。中国是一个历史进久的国家,宗教及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姿的组破部#,它长期存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本身也是一个社会实体,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历史性理由。请你本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私人事情,并不能…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然与应然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盛聪 《学海》2005,1(2):99-106
公民社会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公民的独立主体性地位得到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确认与尊重,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法则规定了公民社会的人伦关系格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生存方式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准备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全球化、网络化境遇把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与生长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创设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而现代化推动的精神价值生态的变迁与公民伦理诉求,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文化养料.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革 《天风》2016,(2):26-27
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当中国转入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失序。当今社会价值体系亟须重建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卓新平教授指出:"我们在弘扬道德的过程中,没有信仰支撑,是不能长久的,是走不下去的。"笔者认为,信仰在道德重建方面的一个根本功用是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到达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是令人鼓舞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的作风等猖狂流行起来。这是必须严肃对待的。在此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中既有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更新的内容,也具有很多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容。举例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根固蒂的思想意识,即等级观念,儒家法家都强调上下贵贱的等级差别,这是一种陈旧的观…  相似文献   

18.
丁立群 《哲学动态》2023,(8):5-13+126-127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世界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一元的现代化到发展中国家多元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又要避免陷入现代化的相对主义泥淖,这归根到底是重建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问题。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和经验主义囿限,主张现代化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四个层面的普遍规定:技术和经济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的社会、劳动以及社会管理的精细分工和权力职能系统;以完整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化;作为现代化核心的人的现代化。对现代化普遍本质的构建具有规范性意义,既是对世界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理想建构。它贯穿着辩证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理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构建和创造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本质,破解了现代化理解的“历史”与“地理”的还原论,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现代化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的重构,破解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超强力挤压之下,孕育出了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强烈悖反心理,从而主张彻底破除传统文化,“彻底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这种思路和心态在八十年代中国文化讨论中表现为带有明显激进色彩的“彻底重建”论。按这种观点,“中国文化必须从总体上予以彻底否定”(黎明:《封建体制抛弃了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世界经济导报》1986年6月9日),只有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的束缚,彻底重建中国文化的传统,才能实现中国文化形态的全面更新。这种激进的“彻底重建”论具体的理论表现是:以反传统继承传统,用外来文化打破“超稳定”系统,西体中用,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于19肥年7月27-3正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暨“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50余名理事、学者出席了会议,就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作了有益的探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快慢乃至成败的问题。与会学者分析了以往讨论中对待传统思想文化的三种基本态度,认为,那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