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佛的人,没有不相信业果的。业,是身、语、意的活动熏习保存在第八识中的功能,能引发第二次乃至多生累劫的现行作用,构成了有情无始生死流转和业果决定。佛所说的义理,在世俗谛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果决定。即世出世间的果报,都是由染净业力为缘而现起,依业流转,依业出离,此理决定不虚。业有善业与恶业。顺理利人的行为,是善业;违理损人的行为,是恶业。善业有生乐的力用,恶业有招致苦果的力用。如果善业未为邪见损害,恶业未修善法对治,其善恶业招感果报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佛教道德观     
《法音》1991,(4)
道德,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并对个人和群体起约束作用和团结作用,从善心出发而表现为合理的、有益于自他的行为。佛教的道德观,不但是以促进人生的和乐,确定行为的价值,内净自心,外净世间为标准,而且还从无常苦迫的世间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达致人生的解脱道,从无生出世的立场,而广行自他两利的大行。隆莲法师《佛教道德观》从佛教的世出世间到出世复入世的道德责任,深入浅出地予以阐述。对于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公德,在离恶向善的抉择中,戒除贪嗔痴的自我固蔽,强调在戒定慧的修习中,臻于自我解脱、世间净化的圆满实现,真乃命家之作。  相似文献   

3.
李超 《佛教文化》2013,(5):46-51
自佛教东传以来,常常因“出离”而被误认为不重孝道。 然佛法乃出世善法,也是孝敬大法。无论大小乘经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故经有云:“千经万典,孝义为先!”《观无量寿佛经》在修“三福”中,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排在三门净业之首。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着世乐,无有意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问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  相似文献   

5.
自励     
求学宜立志,所贵在恒持; 朝夕还自勉,惜取少年时。尊师亲善友,慧业勤修学; 自性还自度,慎勿放逸过! 广修普贤行,农禅两结合。从闻而思修,善财是楷模。  相似文献   

6.
广霖 《法音》2012,(8):44-48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  相似文献   

7.
佛教名相     
《法音》1991,(5)
五根 (一)指三十七道品之第五行法。五根的内容包括:一信根,指信三宝等道理者;二精进根,又称进根、勤根,指勇猛修善法者,如“四正断”;三念根,指忆念正法者,如“四念处”;四定根,指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如“四禅”;五慧根,由观中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如“四谛”。此五者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五根。又  相似文献   

8.
菩提一叶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洁;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佛说业报差别经》佛陀住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首迦长者讲过一部《业报差别经》。这位长者的梵文名字又译作鹦鹉,因此这部经也称作《鹦鹉经》。佛陀对首伽说:“我要为你…  相似文献   

9.
徐敏 《中国道教》2011,(4):53-56
李昌仁为清末著名养生家,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自幼有出尘之志,常于释道二门寻师访道,觅玄寻理,后得遇真师指示真诀大略,再加以勤参苦悟,密修至道,八载功成。李昌仁有感于真道难闻、玄理幽深,于是将自己所悟所得整理成册,成《玄妙镜》一书,以期能为后学指迷解惑。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名为"入道真诠",详解天地生人、人能成  相似文献   

10.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承当,人人是佛。所说一切法门,虽有大小顿渐、权实偏圆,但都是全仗自力,一旦修习功深,方能断惑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证菩提果。若见思二惑未断,无明尘沙未除,即使定慧力深,依旧轮回,不能解脱。如来悲悯众生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通途法门外,无问自说,特开一仗佛慈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只要信真愿切,执持名号,一日二日,乃(?)七日,一心不乱,即能带业往生阿弥陀国。一经往生,得不退转,朝夕闻法,终必成佛。  相似文献   

11.
佛祖言语     
《法音》1999,(11)
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持戒之力能赢诸结使。云何能赢?若不持戒,恚事来杀心即生,若欲事至淫心即成;若持戒者,虽有微不生杀心,虽有淫念事不成,是为持戒能令诸结使赢。诸结使赢,禅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  相似文献   

12.
释果也 《法音》2021,(11):9-15
十法界一切凡圣,无论苦乐,皆有正报、依报,此即佛教所说的依正二报。正报,指依过去善恶业因,而感得的五蕴果报体。依报,指与正报相应的处所之果报。圣人亦同样如此,声闻、缘觉、菩萨、佛,因修出世间善而得出世间正报与依报。如《华严经行愿品疏钞》云: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全面如实地阐明宇宙人生,从伦理道德的人乘正法,十善业、四禅八定的天乘正法,到究竟解脱的了生死──成佛的出世三乘法,真是圆满具足,渊博精深,利益人天。中国是具有悠久佛教历史的国家,曾经十宗蔚兴,高僧辈出,向外宏传于朝鲜、日本、越南、南洋,乃至欧美,有过光辉的历史传统。但千载而下,习俗垢染的侵袭,清净庄严的寺院精舍如今竟逐渐蜕变成为营业化的经忏门庭!不仅出现“应赴僧”,亦竟出现论时计价代诵经忏的“应赴居士”!所有流弊不胜殚述!言之令人痛心疾首。 中国佛教协会早在多年前就提出…  相似文献   

14.
菩提一叶     
於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偈没有惑业及魔境,也就无需求解脱,释迎牟尼佛就是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途中悟出解脱之真谛的。惑即迷而不解之意与无明意近,也可说是烦恼的别名。这是人主观世界的问题。惑业简单的说就是因惑而造的业。生活在婆婆世界的人们能摆脱惑业吗?不可能!只有去面对它。魔境是客观外界的障碍,在贪瞑痴三毒弥漫的火宅中,处处都有魔境。这便是婆婆世界的世间道,要求得解脱无法离开的境界。莲花出自水中,但并不着水。人说:“出污泥而不染。”这是秽土中的净。日…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88,(8)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劝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  相似文献   

16.
略说三宝义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前往波罗捺斯城外鹿野苑,为先时捨佛而来这里修苦行的阿若(忄乔)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和摩男俱利五个侍者,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五人听法以后,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佛陀是佛宝,四谛法理为法宝,五阿罗汉是僧宝。  相似文献   

17.
陈兵 《佛教文化》2010,(4):14-17
<正> 一、禅宗之悟与修关于开悟,禅宗有解悟、证悟之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说,由顿悟而渐修者,是就解悟而言;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皆就证悟而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是则宗密所言证悟,是指见道证果时的悟,即惠能所谓"证果渐中顿";解悟则指证果前的悟,即《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惠能所谓"悟法渐中顿",只是悟心性之理,安心,得正见,非实证。以此为准则衡量,则达摩二入之"理入"(由修壁观安心)及《坛经》"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讲解悟,"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当指见道证果时的证悟。憨山《示参禅切要》对解悟、证悟的解释则有所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  相似文献   

18.
佛祖言语     
鸠摩罗什 《法音》2007,(12):1-1
舍利弗尔,时持律比丘不能善学诸,说法者亦不善学读,诵修多罗者亦不善学。舍利弗云,何名为持律比丘不能善学?如来经中说有三学:善戒学善、心学善、慧学。是人于三学中不能善学但,以多闻因缘轻慢他人是,人则为障碍善法。如是痴人犹尚不能如法答问况,于毕竟空无所有中能发精进?舍利弗尔,时破戒比丘乐为白衣执事宣通使命疗、治病法以,自生活。舍利弗汝,今观此恶人于,我法中出家受戒得,受供养而,反以我为怨。舍利弗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乃,至百千万亿诸天见,我法中如是毁坏,皆大忧愁啼,泣涕零。舍利弗是,实不应依止于我而,为白衣营执事务。何以故?释迦牟尼佛弟子乃至诸天  相似文献   

19.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布施社会,对社会服务,利乐有情,勤奋努力,精进不退,就是行菩萨行。《八大人党经》说: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