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2.
谈到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不忘著名画家卢沉一句名言,"吞吐古今,涉猎中外",对传统要"学深学透"。如同孩子和父母,要认得"亲父母"和"祖宗",不仅要血液相融,更要灵魂相融,建立深厚的感情,把根扎好。等待孩子长大思想成熟了,然后再谈"涉猎中外",否则就乱了。孩子从小被拐骗抱走了,长大了认养父母而不认亲父母,即使别人帮他找到亲父母,也没有了感情,融不在一块;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印象有感情,即使被拐骗走,长大也能像"塞翁失马"故事,带一群马跑回来。  相似文献   

3.
<正>当下,亲子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等电视剧,更是将“原生家庭”“鸡娃”“隔代教育”等关键词引爆。如何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不仅是我们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焦虑。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老师,我在咨询室里见过了太多亲子冲突,也看到过许多家长因为亲子教育长吁短叹、束手无策。根据工作观察与实践经验,我认为,如果家长可以在亲子相处过程中做到“无条件”但“有边界”地爱孩子,就能有效规避许多雷区。  相似文献   

4.
从儿时起,我就已经开始“叛逆”。那时的我是多么盼望长大啊!我看到的只是人间美好的事物,思想也只停留在那些东西上面。当我看到好看的布娃娃时,我是多么想要啊,可我得向妈妈“乞求”好半天,还要保证在15秒之内算10道10以内的加减法,才能如愿以偿。于是,我很希望自己立刻长大。那时,我其实已经有了“叛逆”的幼稚思想:长大了多  相似文献   

5.
<正>动画短片《包宝宝》获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戳中了不少中国家庭的痛点。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父母常常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一出生,就承载着父母的希望。父母恩威并施、千方百计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奋斗。岂料儿女长大后,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抑或完全相悖。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写的诗《论孩子》中这  相似文献   

6.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7.
正1928年,他出生在美国底特律东区的贫民窟。他的出生给一贫如洗的家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负担,靠四处打零工为生的父亲,脸上没有丝毫喜色。9岁时,他到底特律酒吧的门前给人擦皮鞋。因为口吃,不被顾客待见,没干多时,就被同龄孩子“挤兑”掉了。贫困里长大的孩子,似乎永远都在为生存而劳碌奔波。洗碗工、报纸生、送货工……甚至为了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棍棒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材”等传统家教观念的影响,现今社会上父母体罚孩子直至酿成悲剧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至体罚式家教成为众多新闻媒体一致讨伐的对象。众所周知,因为体罚会伤筋动骨,直接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很容易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说“谎言”     
假如要给“谎言”下一个确切定义,恐怕也不太容易说清楚。例如,大人们经常这样教训孩子:“说谎的人要被地狱里的阎王割掉舌头!”而这句话本身肯定就是谎言。法国著名画家勃纳尔有一句名言:“许多小的谎言加起来就可以构成大的真实。”无论是现实生活,(据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每星期说谎13次。)还是文学、绘画等等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提起孩子依赖大人的话题,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焦急万分:孩子的学习用具需大人帮助整理,与同学发生了矛盾需大人出面调解,作业遇到难题也由大人代劳…“家长们感觉孩子站在自己面前,个头甚至比自己还高大,可依然像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更谈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有责任心的仅占45.9%,认为自己做到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  相似文献   

11.
“你不可救药,无可挽救了”、“你这孩子就是贪玩,不是读书的料”、“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有记性,真是木瓜脑袋”、“某某与你同龄样样都行,就你不行”、“像你这样,今后只能上街拉板车混饭吃了”,等等,在平时的课堂上和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和家长这样训斥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看来一句无关紧要的训斥,就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造成持续的阴影,从而伤害孩子的感情,侮辱孩子的人格,损害孩子的自尊。相比于体罚的伤害,有的孩子把这种来自成人侮辱歧视性语言对自己造成的伤害称为“语言伤害”。据“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最近…  相似文献   

12.
我儿子从小活泼好动调皮,到了青春期更不听话。你越是让他干什么,他越是不干什么,气得我总打儿子,有时甚至用链条把儿子锁在家里,打着打着儿子长得比我还高了,不但没打好,反而越打越坏,儿子遭打就往外跑,有时甚至开始还手打我,我看着儿子做坏事又无力管他,真是心力交瘁,难过至极,不知如何是好。江西赵明欣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十三四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能持续2—3年,你让他(她)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是独生子女们的天下,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将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即使有些家长讲究教育技巧,不愿将自己的喜好表露在脸上,但内心深处的娇宠还是常常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反映在平时的行动上:吃苹果,给孩子最大的;吃鸡鸭,首先将大腿夹到孩子碗里;吃到鱼,爸爸妈妈吃鱼头鱼尾,孩子吃鱼肚肉——为人父母,爱子(女)心切,人之常情。然而,如此的家教思想却常常会将孩子引向歧路,育成歪才,实不足取。 笔者曾到一朋友家做客,席间,作为客  相似文献   

14.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小强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从小,父母为了生活就把他寄养在姥姥家。姥姥是个乡下老太太,不识字,他就在贫瘠的乡下慢慢长大。上小学时回到父母身边,小强仍然得不到更多的照顾。好在穷人家的孩子天照应,小强虽不特别优秀,但长得一表人才,他一路磕磕绊绊读完了高中、大学,毕业后很幸运地进了机关做了公务员。刚到机关的时候,大家一律被称为"小孩",倒水扫地取报纸送文件……"小孩"做的多是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初二女生A边做作业边听音乐,父亲说了她几句,让她专心致志学习;A却不耐烦了:“唠叨什么?我听听音乐你也管?我不听了!”“砰”A将“随身听”摔在地上。初三男生B快中考了,他却仍旧迷恋地观看足球赛直播,母亲怕影响他复习考试,强行关闭了电视。B立即怒气冲天,中学生的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脾气见长”,表现为火气特别大,言语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改变;尤其是批评不得,有时还会不讲道理……孩子,脾气好大!在近年来的家教心理咨询中,父母们列举了孩子的许多不可理解的举动,例如:一记重拳打在母亲的脸上,导致其鼻梁骨折而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7.
冯淑仙 《天风》2022,(6):54-55
在教牧班授课过程中,曾有不少教牧同工问我应该如何教养子女.教牧同工平时忙于教会的工作,总是感觉没有足够的时间教导儿女,当发现孩子长大了却不肯听话,或是孩子叛逆的行为增加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是好.本期我就来回答一下关心此问题的教牧同工,与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做有智慧的父母.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充满矛盾,导致行为偏差,往往容易“折腾”: 孩子成长到青春期阶段(12岁-19岁),所谓进入人生比较麻烦的阶段。这个时期生理发育进入高峰,外形、内脏机能成熟及性成熟,心理发育则出现了以“矛盾性”为特点的征状,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9.
童言和童心     
说话要有根据,这是对大人们说的,对几岁的孩子则不可以提这样的要求.因为大人们懂知识、明事理,不仅知道什么样的话不对,而且懂得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而那懵懂无知的孩子就不行了,一是他对世上的许多事尚分辨不清,所以说出来的话往往令人惊讶;二是他根本不懂得那些在成人世界里流行的禁忌,口无遮拦,说出来的话往往让大人们感  相似文献   

20.
(一) 面对中学生早恋怎么办?不少家长采取堵的办法,跟踪、偷看孩子的日记,甚至干脆训斥、呵斥、打骂、关禁闭。教师呢?也积极配合家长"打、防结合"。事实上,这些硬性"堵"的措施,对于处在青春期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促使其走上极端。最近,我的朋友某中学的张老师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少数学生谈恋爱,甚至有学生问悄悄地谈恋爱碍不碍事?张老师为此提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是成熟甘甜的红石榴好吃,还是又苦又涩的青石榴好吃呢?并在班上提出来讨论,当然不会提及某人的名字。张老师最后说,将来学成事业有成之后,我倒乐意为你们牵线搭桥,不过现在不行。此后,该班学生再也不见"小情侣"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