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韦尔默是批判理论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沿续了哈贝马斯理论的交往转向。但是,相对于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否定立场,韦尔默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结果,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内在批判和彻底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不是简单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织的辩证关系。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韦尔默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辩证法的重建逻辑,探讨韦尔默思想与哈贝马斯思想之间的内在批判,这种内在批判关系可以通过意义和真理、民主与政治关系的重新理解来展开。  相似文献   

2.
张亮 《现代哲学》2002,(2):41-48
本文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历史性注释,它证明: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原本只是阿多诺本人一种不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话语,只是在具体的历史发展情境中,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方才获得充分发展,成为否定的辩证法,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晚期哲学纲领而为人所知,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是存在基本差别的。  相似文献   

3.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了启蒙和神话相互包含、相互纠缠的辩证法。以往的研究通常以启蒙理性为切入点,忽视了从神话来看待启蒙和理性的视角,也未注意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神话的关注,实际上与德国浪漫主义的神话学传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回到这一传统,根据其对神话与理性关系的不同理解,梳理浪漫主义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并探讨神话对于理性批判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批判了浪漫主义思想,揭示了神话与启蒙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视为神话学传统的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4.
物化与异化问题 ,是自青年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关注的理论逻辑焦点。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 ,当阿多诺说明了否定的辩证法有基本原则和主要概念之后 ,他也对物化与异化的批判逻辑表示了某种理论兴趣。阿多诺这里的分析是十分复杂而细微的。他先从认识思想史中的经验唯心主义发生原由开始追问 ,并发现反对物化现实的斗争原策源地竟然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呼喊。这也是后来马克思以降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思想前提。显然 ,阿多诺是反对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 ,因为这是否定的辩证法所致力反对的同一性逻辑的现实基础。可是 ,他却出人…  相似文献   

5.
1 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张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解构性。并以此来否定现代性哲学的世界观,把现代性哲学宏大的体系解构成零散碎片,以证明并不存在人类的主体性、历史的意义、真理的证明、哲学的基础等,一句话,否定建立世界观、真理观、价值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进入90年代后,一种与后现代解构性哲学相对抗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美国迅速发展,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建构性与继承性,自称为建构性后现代哲学。(Constructive Postmodern Philosophy)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推出一套《建构性后现代思想》丛书共九本,由大卫·让·盖里菲因(David Ray Griffin)主编。其中《建构性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这样开头的:“否定的辩证法的表达违背传统。辩证法在柏拉图那里就已经试图通过否定的思维方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后来,否定的否定的形态就直接地被命名为肯定。本书试图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对它的悖论式的标题的说明是它的企图之一。”一些传统的鉴赏家至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各种矛盾景观。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一般性理解,对后现代美学问题的批判性建构的考察,首先需区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后现代性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其次通过对传统美学中的本质主义与科学主义理论危机的分析,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现代性的审美救赎意向、差异性方法论原则等大量后现代美学相关问题的理论审视,来关注艺术现实和审美实践;最后再通过否定性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拓展美学问题的形上之思的可能性,完成审美的批判与批判的审美的双重建构,也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的建构提供一种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8.
<正>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法》、《终结游戏》等著作[1]中,当代德国哲学家、社会理论家维尔默(Albrecht Wellmer,1933-)试图在继承和改造传统批判理论的过程中重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通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辩证法的阐发建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通过对真实、表象、和解等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对科学史后现代主义观的反思曹天予近年来有种种迹象表明后现代主义在科学史中越来越流行。它对学科的传统观点的挑战是严重的。不仅编史学工作的真理资格受到拒斥,而且历史事件的意义也被用当代文化加以解释,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客观基础。进一步说,给历史事件以因果说明并勾画出其进步轨迹的任务被抛弃,取而代之的种种解释是玩弄文字游戏的结果。这一切都来源于后现代主义者否认理性和进步并提出一种取代科学史特征的概念体系。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不寻常的特色是其理论不理论化。后现代主义者攻击本质论,于是就没有一个前后一贯的观念体系可被视为“本质的后现代主义”。有多少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后现代主义。作为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主要由法国哲学家提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批判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部批判集中于启蒙时代的理性概念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若要坚持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严格的认知标准,放弃把事实当作解释的基础的思想(即解释的成败取决于它忠于事实的程度)是很困难的。如果不要求史学著作的真实性,历史学家以认知为基础的责任就无从谈起,而在科学史学实践中就会产生“怎么都行”的混乱局面。(欣摘自《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3期)对科学史后现代主  相似文献   

10.
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理性的圣门,同时也确定了"在场"的哲学特质。自然,"理性"、"主体性"、"自由"等术语在"现代性"那里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地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现代性"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笔者更愿意把"现代性"视为福柯意义上的"一种态度"或者思维方式。诚然,作为在批判意义上出现的"后现代"概念,笔者也把其视为一种与"现代性"对位存在的"另一种态度",即"后现代性"。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后现代性"如何在态度上批判了"现代性"以及两者在"批判"意义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鲍德里亚是否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论者,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在鲍德里亚思想是否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之争的背后,它反映的人们对现代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仿真社会或超真实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的认识。澄清并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鲍德里亚思想的理解。为此,本文从现代技术的特征,即技术的仿真、仿像和超真实性等特征出发,对现代技术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鲍德里亚是一个以原始的“象征交换”为原则,对现代性进行激进批判的理论家和预言者,一个具有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后现代性特征的学者,一个后现代性的超论者。当然,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必须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概念加以给予必要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性这个概念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从这个概念的原初意味来说,它体现的是对当下历史的感受,这种感受总是与一种价值判断相关联,这正是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所描述的一种体验。这种现代性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暴力的形而上学受到后现代式的解构与否定;当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对历史进程的反省联系起来时,现代性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个概念更具有一种矛盾的含义:一方面,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进程在中国刚刚展开,没有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就无法在世界之林中获得自己的地位;而另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1969年夏,阿多诺逃出了左派学生运动的喧嚣,却无法回避现实事件对社会批判理论的冲击。虽然已反复向学生和公众澄清批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否认其与行动主义的直接关联,但在学生们看来,这些开脱之词,比起《启蒙辩证法》和《否定辩证法》中否定、反抗、反体系等激进表述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运动的矛头很快转向其本身的精神源头法兰克福学派及其领导人阿多诺。然而阿多诺的突然离开,似乎让这场运动失去了最重要的当事人和最后的挑衅对象,只剩下意义的空虚和失  相似文献   

14.
近期台湾哲学文化思潮概述翁之光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威权体制的瓦解,台湾的哲学文化界增加了更多的反思、批判的色彩。现将近期的哲学文化思潮概述如下;一、近期台湾哲学文化思潮的特点1."拟似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生长按照M·韦伯的观点,所谓的"现代化"就是"理性化"。但在台湾学者看来,台湾之所谓"现代化"只是一种"拟似的现代化"。之所以称之为"拟似",乃是由于世界体系核心支配、威权体制与本土的危机意识所共同凝塑而成的一种奇特的理性化过程,造成了拟似的现代化。相对于这种拟似的现代化,作为其对立面的一端,便有了"拟似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行。在西方"后现代"之风的感染下,配合着台湾原来的威权体制的瓦解与递移的过程,批判理论、解构主义、马克思、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受到一些台湾大学生的青睐。这些思想多少带有舶来品的意味,所以台湾学界把对"后现代主义"的追求称为"拟似的后现代"。但台湾学者认为,这种拟似的"后现代"可能成为生活世界重新发现的最重要触媒。近年来,象《台北评论》、《文星》、《当代》、《中外文学》、《联合文学》、《台湾社会研究辑刊》、《思与言》,乃至一向被视为新保守主义阵营的《鹅湖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语境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4,30(4):1-10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扩散,总体性的哲学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否定,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理论,作为现代性谱系的构成要素,也成为后现代批评的焦点。本文从资本逻辑的历史形态学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思想是他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理论基础,强调差异、非总体化的后现代主义,体现了资本在后组织化(弹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理念,这是不同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另一种总体性,重思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观念,才能更为真实地透视后组织化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理解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对以资本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无不体现着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可以说,当今全球化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不断扩张并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预言,马克思哲学在“现代性”问题中的天然“在场”将不断地给我们以启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的相遇是必然的。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不乏许多合理的成份,但它并未超越马克思哲学。当代许多研究者都认为,马克思是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先驱者。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指出:“卡尔·马克思是第一位使现代与前现代形…  相似文献   

17.
胡绪明  陈学明 《学海》2007,(5):83-87
《启蒙辩证法》通过对启蒙理性"抽象同一性"原则的批判,指证了"神话变成了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的启蒙逻辑.《启蒙辩证法》通过揭秘启蒙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从而得出启蒙的逻辑作为现代性之秘密的基本判断.《启蒙辩证法》虽然将卢卡奇基于"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推进到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定向,然而这一批判仅止步于理性主义批判,尚未达到现代社会资本统治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的原则高度,对启蒙理性蜕化为工具理性的现代性批判,就其本质而言只是对现代性"副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为了消除恐惧、构筑绝对安全、封闭理性系统因而往往走向传统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因为追求绝对、纯粹而导致自否定和自悖谬的"辩证法",以及对这两种辩证法保持批判反思态度并坚持开放性的"辩证法",是《启蒙辩证法》依次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尼采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对绝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在回归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意义上被整合、被克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现代性的讨论中,马克思与现代性的关系受到不应有的忽视,即使有学者论及,也大多从“反现代性”的角度思考,把马克思的思想与对现代性的批判等同起来。然而问题在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否就意味着他是反现代性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能离开现代性立场来简单理解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而应该把这种批判看作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解答。本文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现代性建构是内在统一的,这种统一实现了现代性思想的变革。一在一般意义上,说马克思对现代性采取了一种批判的立场,并由此将马克思的思想称之为现代性批判理论,通常不会…  相似文献   

20.
合理化构成韦伯"现代性诊断"的基本研究范式,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传统中的技术批判理论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批判可以纳入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思想效应史。在韦伯那里,技术的本质被视为一种形式合理性。韦伯虽然没有系统地阐发技术批判理论,但实际上对技术抱持一种悲观主义,并通过卢卡奇的理论中介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技术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扩展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诸领域之中,从现代性批判的一般性视角,上升为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