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乡党》中"食不厌精,脸不厌细"一句,前人的注解颇多分歧。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五·食不厌精》中说:"厌,读如厌袄之厌,言食与胜,虽精而细,亦不厌袄而食之。"清代刘宝捕的《论语正义》引张林的说法注日:"厌当读作平声,言不待精细者而后属厌也。"但现代许...  相似文献   

2.
正在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存有解注文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解注文是指在陶瓶、陶瓮等器物上作特定的文字、符号,其反映的风俗观念是安稳冢墓,为生人解除注害、灾害。解注文的内容与早期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墓葬风俗"解注"释义"解注"的思想来源于民间风俗观念,后被道教文化吸收、改造。西凉建初元年(405)朱书陶钵文讲:"解天注、地注、人注、鬼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乐莫相念,苦莫相思,生人前行,死人却步,生死不得相撞。"~1文中"解"指分离,所讲"前行""却步" "不得相撞"都是在强调生者与死者的分离、分隔。从古代民间信仰来说,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期间跟着大人走亲访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一来可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二来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个小小的红包,叫做压岁钱,何乐而不为呢?但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基督徒可以收压岁钱吗?我们首先来看看压岁钱的来历。有关压岁钱,基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叫"压祟"。传说有一种鬼,名字叫"祟",每年除夕之夜出来,专门坑害孩子,先是让小孩子发高烧,高烧之后变成傻子。后来大人陪孩子"守  相似文献   

4.
考古发现大量以北斗比附为猪的遗存。本文从考证圭表测影与冬至祭天祈生的关系入手,认为7500年前冬至日躔奎宿,而六畜中猪的繁衍能力最强,所以先民把奎宿当做天上的大猪;而北斗被先民尊奉为生养万物的上帝,于是先民又用猪来比附北斗,表达对生命繁衍和万物起源的崇拜。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形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孙子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1] 其中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句,千百年来以其所蕴含的语言美、韵律美、融合美、思想美——精炼简约的语言,铿锵有力的韵律,语言与力度的完美融合,在军事思想之中又贯穿着质朴的唯物主义和生动的辩证法思想——而受到过无数学者的关注.但是对此句的理解,历来存在着分歧.十一家注中曹操有注云: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  相似文献   

6.
《度人经》在古灵宝经尚"五"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汉晋道教的星命思想,极富创造性地构建了"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众灵"的五斗主命信仰模式,影响深远。然而对此"五斗"之解释却历来歧说纷纭。本文指出,《度人经》"五斗"说乃根源于以北斗和四象为代表的五宫星官体系,并旨在强调中天北斗的至高地位,故"五斗"之"中斗"当指北斗星,其余"四斗"则为四方各七宿。随着《度人经》长期的流布及其地位的抬升,"五斗"取得了相对独立的神格并被整合进道教星神谱系乃至宋代国家礼制宫观的神祇体系中;而经过《五斗经》等新经典的重塑与宣扬,"五斗"信仰在更为普及的同时也被进一步剥离出原始的文本与语境,其原义遂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7.
新公布的清华简《筮法》是一篇重要的易学类文献,其"祟"篇涉及较丰富的鬼怪名称,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诘"篇在字词释读上多可相互比勘、发明。"祟"篇简文中与所占得卦相对应的六处祟主("父之不■="、"■(豦)"、"长殇"、"辜者"、"娩殇"、"■子")在"诘"篇中均能找到类似的名称或表述,这有助于准确解读其义。"不■=",整理者释作"不葬死"是正确的,义同于文献习见的"死不葬";"■(豦)"或即"遽鬼";"长殇"与"幼殇"对言,意谓长而未冠之亡男子;"辜者"应联系"不辜者"理解,指有罪而致刑杀之人;"娩殇"指因母体生产困难而死亡的婴儿;"■子"当读作"蠪子",即"诘"篇"幼蠪"。这种对读对于厘清两种文献的性质与渊源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天官赐福”——道教吉语压胜钱。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古时道教是深入民间的宗教。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之合称。《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在天曰天官,在地曰地官,在水曰水官。明代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天官赐福,《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  相似文献   

9.
注鬼论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神学理论,对研究早期道教史、古代墓葬考古和古代丧葬习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剖析并论述了注、注病的含义以及道教对注鬼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道教注鬼论。  相似文献   

10.
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相似文献   

11.
礼斗科仪是道教最主要和常用的祈福消灾法事。据《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 :“北斗 ,司生司杀 ,养物济人之都会也 ,凡诸有情之人 ,即禀天地之气 ,阴阳之令 ,为男为女 ,可寿可夭 ,皆出其北斗之政命。”又据《搜神记》卷3:“南斗注生 ,北斗注死 ,凡人受胎 ,皆从南斗过北斗 ,所有祈求 ,皆向北斗。”说明了道教对北斗主宰人间生死祸福的信仰。为了祈求福寿 ,故道教徒常年皆向北斗星君礼拜。至于怎生礼拜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曰 :“世人欲免三灾九横之厄 ,即于静夜稽首北辰。”所以居家修持的信士 ,可于特定的日子在家中诵…  相似文献   

12.
“鬼道”、“仙道”与“正一盟威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描绘神仙鬼怪有着悠久的传统,罗聘的《鬼趣图》就是"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画鬼佳作.《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罗聘画的鬼,在一般观者眼中是"丑"的,但真正的行家却能品出其中所内蕴的"道",品出其"丑"的视觉形象内含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4.
《论语》“夫子矢之”之“矢”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章文虽简短,却号称难解。以往的解释,关于“矢”字,有誓、陈、指、直告之四训;关于“否”字,有不、否塞二义;关于“厌”字,有弃、塞二解。而歧义集中于对“矢”字的解释。笔者认为,孔子既然“与门弟子语”,不必指天发誓,也不当用“下告上”之陈述语体,故“矢”训“誓”、训“陈”、训“指”均不可取。“矢”有“直”义,“矢之”之“矢”训直或正,纠正的意思。《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乚部》:“直,正见也。”段注:“《左传》曰:‘正直为…  相似文献   

15.
寓言两则     
正勤奋之神与懒惰之鬼传说盘古开天地之时,勤奋之神在世间遇到了懒惰之鬼。勤奋之神对懒惰之鬼问道:"你是谁?你怎么看起来愁眉苦脸、灰心丧气、疲惫不堪,一副倒霉相呢?"懒惰之鬼说道:"我是懒惰之鬼,天生一副倒霉相,我一来到天地世间,就给天地世间的万事万物带来了失败、灾难与不幸,万事万物都讨厌我远离我,我每天心情纠结,总是愁眉苦脸、灰心丧气、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16.
1958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墓墓室四角距墓底1.54米处各有一块平砌的砖伸出壁面一段,表明该墓形制乃模拟北斗,象征着整个墓室乃是死者卧斗修炼成仙的炼形之宫。墓中出土的陶俑等40件精美器物分区摆放,其中对书俑应为司命司录俑,其三笔象征司命神所注写墓主人三命,另可识别有诵经真官俑、鬼官北斗俑等。不同的器物群构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代表着墓主人地下修炼成仙过程的不同阶段。墓内器物有其内在符号逻辑,表达着墓主人所追求的太阴炼形、飞升成仙的终极理想。文中首次提出墓葬器物分布逻辑分析法,力图还原墓葬及器物背后那个支配着整个仪式结构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17.
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承费直之学,重视以儒理解《易》,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他重视以礼解《易》。其以儒理解《易》的另一个表现是引史注《易》。其在解《易》时十分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此外还重视取象和五行说。马融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嬗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家经典旧注在解读《中庸》首章时,一脉相承地沿袭了据"教义名言"规定"天命之性(性体)"的思维定式,且相应地喜援引《大学》"小人"论以解释《中庸》"慎其独",致使以现成教义为准绳的"外在监督"意识取代了活泼机动的"性之发见—率性"意识。旧注往往还先入为主地视"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为"性体",并本着为儒家日用伦常奠定"本体论"根基的动机先规定"中(体)"再推论"和(用)",但这种"本体论—体用论"论述策略实际上却是无效的"循环论证"。旧注所犯"本体论误区"的症结在于颠倒了《中庸》首章固有的"性→道→教"秩序,走出误区的出路则在于:重新强调"性之发见—率性"意识的出发点地位,将"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重解为"当事人体察性之发见的主观条件",也即从既有"观念—情感"倾向中超拔出来的"中立心态"。  相似文献   

19.
《北斗经》是道教重要经书之一,最早或问世于蜀地,并且在传承中与蜀地也有密切的关系。《北斗经》称太上老君于汉永寿元年降临蜀都玉局,传授此经给张道陵,而至迟在唐末五代时期,玉局治与北斗信仰就有着紧密关系。《道门科范大全集》存有八卷"北斗科仪",均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其内容与《北斗经》有非常多的重合之处,此八卷科仪结构对后世四川地区广成科仪或也有影响。《北斗经》问世后,在蜀地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蜀地所出科仪文本多对《北斗经》进行引用,并行用于科仪之中,蜀地所出《北斗经》注本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20.
汉译密教佛经中直接以北斗为题材的经文集中出现在盛唐,其中印度来华僧人金刚智所译<北斗七星念诵仪轨>经中,有"北斗八女"字样,同经文标题"北斗七星"相异,在<大正藏>所选用的几个版本经文中也有所同异.笔者比对相关文献考得此"北斗八女"并非"北斗七星"之讹写,其背后是道教的北辰北斗崇拜对密教的影响.比较僧一行撰写的<北斗七星护摩法>,可从中看出密教经文在北斗崇拜上的进一步汉化:不但形式上更接近道教经文,同时此经中首次出现对"火星入南斗"这一传统天象的攘灾之法,是将中土星占内容融入密教佛经中的一条明证,也是天学家身份的僧一行特殊的综合工作.笔者认为金刚智的译文,保留了唐以前道教对密教在北斗崇拜上的影响,而僧一行的工作,是对密教佛经的二次汉化.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有助于辨别北斗经文的成文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也有助于理解史传及笔记故事中北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