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试论网络视域中的宗教传播——以佛教网站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佛教网站为例讨论网络视域中的宗教传播.认为佛教网站就是有独立域名、独立服务器、独立IP地址或虚拟主机的以传播、交流、弘扬佛教教义、佛教文化、佛教精神为主旨的网站;而且,现有的佛教网站,虽然主体上多属宗教的网络化,但其局部也正在具有在线宗教的某些特质.以此,作为网络传播之主体的网站主办者便应以最大化宗教的积极功能为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从根本而言,是外来异质文化对汉地文化的一次重要输入,经过与汉地本土文化的交汇互融,佛教逐步华化,并渐次扩展它的影响。到封建社会后期,儒释道三教合一最终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主流形态,佛教对中国文化浸润深入到文化的观念价值层面。佛教忏悔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相似文献   

5.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奠基并逐步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吐蕃积极向周边文化发达地区学习知识与技术。通过翻译医籍、延聘医师等方式持续吸收汉地、印度、阿拉伯等地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唐与吐蕃的文化交往中,汉地医学逐渐传播到吐蕃。特别是吐蕃与唐王朝的两次和亲,为吐蕃带来大量医籍和医师,推动了汉地医学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汉地医学逐渐成为藏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地医学成果向吐蕃传播的过程中,汉族佛教僧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锴 《美与时代》2014,(2):106-106
“媒介及讯息”是传播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由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对研究媒介传播形式和信息接收途径有着深远影响。不论是在什么时代,新媒介的产生往往都会开创全新的传播行为,或是信息阅读模式,例如电视媒介的推广使用就极大地改变了纸媒时代受众接受讯息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正六、戒法东传各部戒法随着佛教的向东传播和弘扬而进入汉地,在与中华文明及社会文化的融合、适应中,有的成为了历史而仅存于大藏经里,有的则成功扎根本土,在中国佛教占有了一席之地。以下将对各部戒法东传的过程作一简要介绍。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佛法由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传入汉地。但在当时,佛教的戒律并没有一同传到汉地,所以在后来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中国的出家人除了剃发换服以区别于俗众外,也仅是受三归而已,并没有立羯磨法受具足戒。  相似文献   

8.
佛教在汉地传播和翻译的早期,往往依傍于道家思想和词语。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佛教词语及其词义生成的角度,试举"清净"、"守一"、"守真"、"无为"、"自然"诸词来管窥早期汉译佛经用语在汉地的产生轨迹。  相似文献   

9.
王健 《宗教学研究》2004,52(1):66-71
本文运用正史和佛乘资料,以汉代东部地域的彭城为中心,深入考辨了佛教在华早期传播的史事及相关问题.文中指出,"仁祠"乃指刘英在彭城所建牟尼寺;严浮调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汉族沙门,其行迹和著述在中国佛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笮融奉佛的记载展现了佛教在徐地传播的盛况;彭城佛教的传播源问题,应循"丝路西来说"的思路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5,(12)
<正>北京龙泉寺传播信息的媒介主要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H5手机电子杂志、论坛微社区、动漫事业、出版、展览、音乐、微电影、科技创新等。其中一部分为常规媒介,更多的是自媒体的运用。网站:北京龙泉之声网站,自2008年8月8日上线,秉持学诚法师引导,"以佛教为核心,儒道为两翼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运营理念,目前共有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版本,向中国及世界传播中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行发展,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在两种不同的传统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原本具有汉地石碑雕刻风格的佛足迹图像以绢画、唐卡的形式为载体,向蒙古地区传播;清代五台山以外的汉传寺院不再选择塔院寺佛足迹石碑进行传摹,而是重新回到明初卧龙寺的汉传祖本.研究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与相关实物的传摹关系、传播...  相似文献   

12.
尹娜 《法音》2015,(2):52-55
<正>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而佛教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文化也开始生根发芽,佛教美术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日本从飞鸟时代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在寺院建筑等方面效仿中国,以致于当时日本出现了远高于其社会发展水平的寺院建筑与佛像雕塑。这种单纯的模仿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前期,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后日本中止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才告一段落。在中国佛教美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6)
<正>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播,最早传入汉地是经像并传。因僧人修道禅观,末法思想续佛慧命,建寺造像诸多功德,以及更为直观、简洁地教化不同善根的教徒和善男信女等多种因素,像教发展至十六国南北朝达到中国佛教史的顶峰时期,随后久兴未艾。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经典弘传中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公元前,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传入中国内地和朝鲜、日本等国的通常称为北传佛教,传入我国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的称为藏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及我国云南边题的称为南传佛教。到今天,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佛教徒6亿多人。在世界佛教中,藏传佛教越来越受到重视。佛教渗透于藏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西藏的文字本身就脱胎于梵文,没有佛教就没有西藏的文化。但是,中国内地在历史上号称为第二佛国,汉地佛教也是世界佛教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7)
正佛教由印度在向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史上,汉地有许多忘身求法的先行者,东晋时期的法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他以其西行求法经历自撰的《佛国记》以及携经律而归并亲自参加翻译经律,无论是在外来佛教经律传播汉地,还是在中外海陆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上,其殊胜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佛国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留学天竺的僧人、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撰写的游历专著。全书记述了作者从晋隆安三年(399)至晋义熙七年(411)经西域至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对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对佛教思想、佛教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从宗教走向信仰方面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开创作用。法显西行所取经书丰富了中国佛学宝库;律藏的搜求与翻译对佛教僧团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国记》中对印度各地佛教供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对推动佛教在中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宗教走向信仰,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法显西行其始也简,而成之却也巨。  相似文献   

17.
汉地佛教寺院在汉代时主要按汉代的官署布局建造,不少官吏、贵族、富人舍宅为寺,由此沿袭下来,佛寺的格局总体上与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相似。院落重重,层层递进,回廊相绕,引人入胜。唐代以前,汉地佛寺主要有石窟寺、塔庙两种形式。北魏至唐代,相继开凿了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供奉石刻佛像,绘制精美壁画,并在石窟周围建立寺院。“天下名山僧占多”,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人在封建王朝的扶持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建立了众多佛寺。塔庙,也称浮图寺,它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流行音乐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一种主流音乐,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音乐娱乐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不断营造新的文化氛围。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深受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乐谱传播、唱片传播、广播电视传播属于流行音乐传统的传播途径,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兴的传播途径。流行音乐的传播,不仅让人们更易于接受和认可流行音乐,为其自身的创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得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早期山东南部便有佛教流传,东汉后期山东西北部也开始了佛教传播。魏晋时期山东处于佛教的初始阶段,发展缓慢。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后赵崇佛和佛图澄弘佛,山东北部开始大规模传播,泰山成为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南部的琅邪佛教兴盛,大批高僧南渡传法,为江南佛教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南燕定都广固城,青州遂成为北方的佛教重镇。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6)
正辩经,源自于古印度,是佛教达到树立宗旨、辨明经义、扶正祛邪、训练因明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过程中,充分参与了当时古印度诸国间最高规模的"无遮大会",与当时佛教和外道各派的顶尖人物辩论大道至理,最后以高妙的智慧及卓越的风度折服群英而获"大乘天"之尊号。辩经的传统随古印度高僧传入我国藏地后,成为了藏传佛教各派重要的僧才培养手段;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中,则多采用具有儒家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